目前全國防汛抗旱形勢總體平穩(權威發布)
當前,全國已進入“七下八上”的防汛關(guan) 鍵期。7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舉(ju) 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應急管理部副部長、水利部副部長王道席等介紹防汛抗旱有關(guan) 情況。
下一階段防汛抗旱形勢複雜嚴(yan) 峻
“目前全國防汛抗旱形勢總體(ti) 平穩,呈現出4個(ge) 特點。”王道席表示,一是全國降水總體(ti) 偏少,空間分布差異較大;二是主要江河汛情平穩,超警中小河流較常年偏少;三是多地發生山洪和地質災害,部分工程出現險情;四是洪澇幹旱災害總體(ti) 偏輕,各項指標呈下降趨勢。
洪澇災害方麵,與(yu) 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以來洪澇受災人數下降4.9%,因災死亡失蹤人數下降85.1%,緊急轉移安置人數下降90.4%,直接經濟損失下降76%。幹旱災害方麵,與(yu) 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今年以來幹旱災害受災人數下降50.2%,農(nong) 作物受災麵積下降44.4%。
“針對主汛期形勢,國家防總多次組織氣象、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聯合會(hui) 商研判。”王道席說,總體(ti) 來看,下一階段防汛抗旱形勢複雜嚴(yan) 峻,主要體(ti) 現在極端天氣事件偏多、洪澇幹旱並重、薄弱環節風險突出3個(ge) 方麵。鬆花江、黑龍江中遊、淮河流域沂沭泗、太湖、遼河還有長江下遊的部分支流可能發生較大的洪水,內(nei) 蒙古、甘肅等地可能出現階段性旱情。
強化應急搶險力量準備和物資保障
“下好防範風險先手棋,‘先手’來自搶險救援力量建設和相應的救援救災物資保障。”王道席說,立足於(yu) 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應急管理部不斷增強搶險救援隊伍和應急物資的保障建設。
強化應急搶險力量準備。統籌國家消防救援隊伍,駐地央企、解放軍(jun) 和武警部隊等搶險救援的主要力量,指定了央企工程應急力量隊伍456支共6萬(wan) 餘(yu) 人,航空器80餘(yu) 架。針對鬆遼、海河、黃河、長江、珠江等重點流域,專(zhuan) 門調配準備了應急力量,擔負國家層麵的跨區域搶險救援任務。此外,構建城鄉(xiang) 基層應急誌願服務網絡體(ti) 係,引導社會(hui) 應急力量有序參與(yu) 堤壩巡護、群眾(zhong) 轉移和人員搜救等工作。
推進應急物資保障體(ti) 係建設。去年,《“十四五”應急物資保障規劃》印發,構建起“中央—省—市—縣—鄉(xiang) ”的五級應急物資保障體(ti) 係。截至目前,31個(ge) 省份共有126個(ge) 中央級儲(chu) 備庫,儲(chu) 備了955.2萬(wan) 件總價(jia) 值達37.3億(yi) 元的中央應急搶險救災物資,可隨時調運支援地方做好抗洪搶險、抗旱減災工作。“我們(men) 進一步健全在庫物資安全管理機製和快速調撥機製,確保關(guan) 鍵時刻中央物資能夠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王道席說。
迅速高效調動隊伍裝備處置險情。針對強降雨過程和可能發生的流域性洪水,加強上下聯動、區域協同,指導各地加強區域內(nei) 力量物資投入。同時,根據地方需要,迅速調派搶險救援力量,做到應急搶險救援力量聞令調動、及時響應。
發揮水利工程防災減災作用
“今年入汛以來,總體(ti) 汛情平穩,大江大河未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司長姚文廣說,各級水利部門科學精細調度水庫等水利工程,充分發揮其防災減災作用。共有1999座次大中型水庫投入防洪運用,攔洪286億(yi) 立方米,減淹城鎮317個(ge) 次、耕地209萬(wan) 畝(mu) ,避免人員轉移57.8萬(wan) 人次。
主汛期前,長江流域統籌防洪、供水、航運、發電、生態等需求,調度長江上遊水庫群,三峽水庫預留30億(yi) 立方米的抗旱儲(chu) 備用水,以應對長江中下遊地區可能發生的幹旱。“龍舟水”期間,珠江流域調度西江水庫群攔洪18億(yi) 立方米,避免了賀江下遊低窪區受淹。梅雨期,太湖流域調度太浦河、望虞河以及沿長江、沿杭州灣口門排泄洪澇水43億(yi) 立方米,確保了杭嘉湖地區防洪安全。
“七下八上”的防汛關(guan) 鍵期氣候複雜多變,姚文廣說,水利部將密切監視汛情旱情災情,滾動預測預報,及時發布預警;科學精準調度以水庫、堤防、蓄滯洪區為(wei) 主要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ti) 係;抓好工程巡查防守和應急處置,尤其是要做好在建工程、病險水庫等度汛安全;抓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災害防禦,強化預警和轉移避險,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做好抗旱保供,精準範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做好蓄水保水,儲(chu) 備抗旱水源,通過應急調水、打井、節水、拉送水等措施,保障城鄉(xiang) 居民和作物時令灌溉用水,確保糧食安全和城鄉(xiang) 供水安全。
《 人民日報 》( 2023年07月26日 03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