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高質量發展
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興(xing) 。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視察北京並發表重要講話,作出一係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闡明了“建設一個(ge) 什麽(me) 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ge) 重大課題,明確了北京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戰略定位,提出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戰略目標,親(qin) 自為(wei) 首都發展謀篇布局、領航指路。
北京市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始終把大力加強“四個(ge) 中心”功能建設、提高“四個(ge) 服務”水平作為(wei) 首都發展的定向標,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首都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減量發展,在疏解非首都功能中減量提質
從(cong) 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謀發展。進入新時代,首都北京發展實現深刻轉型,減量發展成為(wei) 最鮮明的特征。
北京西北二環外,新動力金融科技中心與(yu) 北京動物園隔街相望。站在中心屋頂的“星空花園”,一片現代化的寫(xie) 字樓映入眼簾,樓宇間道路上汽車川流不息,騎自行車和徒步的人穿行其間。這裏就是曾經熱鬧了30年的“動批”,過往的逼仄、擁堵、髒亂(luan) ,讓它一度成為(wei) 大城市病的縮影。
“中心已經運營兩(liang) 年時間,目前樓宇入駐率達到70%左右。”在寬敞通透的二層大廳,北京新動力金科資產(chan) 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倩很熱情,“我們(men) 會(hui) 定期舉(ju) 辦產(chan) 業(ye) 會(hui) 議、論壇、路演、信息發布等活動,為(wei) 金融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空間與(yu) 服務支撐。”
用“減法”換高質量發展的“加法”。升級改造場地強化“硬件”,牽手金融街和中關(guan) 村提升“軟件”,疏解後的“動批”迎來新生。如今的這裏已蝶變為(wei) 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
“堅持減量發展不動搖,堅持高質量發展探新路。”西城區委書(shu) 記孫碩介紹,“金科新區”累計新引入重點金融科技企業(ye) 和專(zhuan) 業(ye) 服務機構166家,注冊(ce) 資本金超過1100億(yi) 元,2022年實現稅費收入超過30億(yi) 元。
同樣是疏解減量,位於(yu) 北京南部的大興(xing) 區選擇了另外一條路:瞄準“雙碳”戰略,建設“大興(xing) 國際氫能示範區”。曾經的傳(chuan) 統廠房變身“摩天工廠”,一個(ge) 占地約20公頃,以氫能研發、利用、製造為(wei) 主要功能的科創園區正拔節生長。
“項目三期已經開工,將引入國家燃料電池汽車檢測中心,建立氫能產(chan) 品檢測、認證綜合服務平台。”示範區項目負責人、興(xing) 創氫之泉公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昆介紹,“目前,這裏已建成全球日加氫量最大的加氫站,日加氫量可達4.8噸。”
北京市發改委疏整促專(zhuan) 項辦綜合處副處長朱興(xing) 龍介紹,自2014年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zhuan) 項行動以來,北京已累計退出一般製造和汙染企業(ye) 近3000家,疏解提升區域性專(zhuan) 業(ye) 市場和物流中心近1000個(ge) 。
減量是為(wei) 了提質。豐(feng) 台區的大紅門服裝商貿城,轉型南中軸國際文化科技園;東(dong) 城區的隆福寺地區,變身集劇場、美術館、共享辦公區於(yu) 一體(ti) 的文化新空間;朝陽區的昆泰大廈,即將成為(wei) 朝外地區又一座活力地標……
2023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五年來,北京市實現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的目標,城鄉(xiang) 建設用地減量120平方公裏。與(yu) 此同時,全市經濟總量先後跨越3萬(wan) 億(yi) 元、4萬(wan) 億(yi) 元兩(liang) 個(ge) 大台階,人均地區生產(chan) 總值超過18萬(wan) 元、居各省區市首位,達到發達經濟體(ti) 中等水平。
創新發展,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未來,全世界最亮的光源在哪?京郊懷柔科學城。
“它的亮度比太陽高1萬(wan) 億(yi) 倍。”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工程總指揮潘衛民介紹,到2025年,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建成運行後,將會(hui) 產(chan) 生世界上“最亮的同步輻射光”,“對航空材料的製備、服役以及應力分析大有幫助。”
“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牢記“國之大者”,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不斷提速。
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地球係統數值模擬裝置……目前,懷柔科學城已落地科學設施34個(ge)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在加速形成,這些“國之重器”將成為(wei) 突破“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重要支撐。
時不我待,隻爭(zheng) 朝夕。圍繞量子、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領域,北京建立8家世界一流的新型研發機構;發揮在京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建設7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家國家製造業(ye) 創新中心、78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目前,中關(guan) 村、昌平、懷柔3個(ge) 國家實驗室實現高質量入軌運行,北京全國重點實驗室達到80家,全國排名第一。”北京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主任張繼紅說。
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帶動高精尖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數字化轉型造就新的京東(dong) 方,小米黑燈工廠成為(wei) 行業(ye) 標杆……將5G技術與(yu) 機械製造深度結合,位於(yu) 北京昌平區的“三一”工廠成為(wei) 國內(nei) 裝備製造業(ye) 首個(ge) 5G全連接工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生產(chan) 效率提升了約10倍,節約成本達80%以上。”
如今,包括懷柔科學城在內(nei) 的“三城一區”,以不足6%的土地麵積貢獻了北京全市GDP的1/3。2022年,北京市數字經濟實現增加值1.7萬(wan) 億(yi) 元,占地區生產(chan) 總值的41.6%,年均增速達10.3%,成為(wei) 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北京的創新成果在更大範圍內(nei) 開花結果。微型化雙光子顯微鏡、集成式智能電子皮膚、鈉離子電池材料及電池……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一批顛覆性技術創新成果正加速湧現。
“目前已實施前瞻性項目208項,約10%為(wei) 世界首創或領先,139項成果實現轉化。”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茤祥介紹,目前,中心正在加快打造大學“育種”、中心“育苗”、企業(ye) “育材”、區域“成林”的協同創新格局。
據了解,2013年至2022年,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由3176項增長至5881項,年均增長率7.1%;成交額由71.2億(yi) 元增長至356.9億(yi) 元,年均增長率19.6%。
綠色發展,擦亮首都高質量發展亮麗(li) “底色”
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色”“宜居”成為(wei) 新時代首都發展的鮮明標識。
大運河畔,“文化糧倉(cang) ”大劇院、“森林書(shu) 苑”圖書(shu) 館、“運河之舟”博物館等三大建築,已進入建設最後衝(chong) 刺階段。“項目對標綠色建築三星標準,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萬(wan) 噸,技術處於(yu) 國內(nei) 領先水平。”北投集團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副總經理沙鋼介紹。
作為(wei) 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麵實現新建建築執行二星級以上標準、新建公共建築執行三星級標準,裝配式建築占新開工項目比例接近60%,建成綠色建築麵積超1000萬(wan) 平方米,城市副中心成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大型公共建築全麵執行綠建三星級標準的地區。
“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3.78%,城市副中心成功創建北京平原地區首個(ge) 國家森林城市。”通州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高瓊介紹,截至目前,通州區已建成萬(wan) 畝(mu) 以上森林組團8處、千畝(mu) 以上森林組團32處、各類公園51處,“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實現推窗見綠。”
綠色擁城,草木繁盛,白天抬頭有藍天白雲(yun) ,夜晚能望見繁星閃爍。在生態“綠”的同時,城市副中心不斷拓展“綠”的內(nei) 涵,延伸至產(chan) 業(ye) 、交通、能源、建築、文化等多個(ge) 領域。
登臨(lin) 五河交匯處的高樓觀景平台,隻見運河水道兩(liang) 側(ce) ,現代化樓宇星羅棋布。通州區委副書(shu) 記、區長鄭皓介紹,這就是以綠色金融、財富管理為(wei) 重點的運河商務區,已有包括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在內(nei) 的近2萬(wan) 家高端企業(ye) 實現落戶。“目前,全區注冊(ce) 金融企業(ye) 已達到360餘(yu) 家,金融業(ye) 增加值和稅收占比均超過10%,綠色發展動能愈發強勁。”
生機勃發的城市副中心,正是北京市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壓減燃煤、淘汰老舊機動車、全麵清理整治散亂(luan) 汙企業(ye) ……近年來,一係列大氣汙染防治措施落地見效。北京的 PM2.5年均濃度,從(cong) 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到2022年的30微克/立方米。
“新時代十年來,北京市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汙染防治攻堅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於(yu) 建華說,“北京的天變藍成為(wei) 老百姓最有獲得感的一件實事。”
綠色築底,繪就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全市優(you) 質能源比重由86.9%提高到98.5%;萬(wan) 元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和水耗保持全國領先水平;軌道線網總規模達1172公裏、居全國第一……
新時代新征程,北京將以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為(wei) 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you) 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首都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將更加亮麗(li) !
(本報記者張帥禎、楊彥帆參與(yu) 采寫(xie)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