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武川縣:科技服務讓小蘑菇 “飛”進大市場
近日,記者跟隨國家食用菌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呼和浩特綜合試驗站、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科學院食用菌創新人才團隊赴呼和浩特市武川縣開展食用菌科技服務。在武川縣耗賴山鄉(xiang) 振興(xing) 元平菇種植基地,一排排溫室大棚鱗次櫛比。大棚內(nei) ,一垛垛擺放整齊的菌棒上,一朵朵蘑菇如花朵般綻放,長勢喜人。工人們(men) 正小心翼翼地忙著采摘,幸福溢於(yu) 言表。
振興(xing) 元平菇種植基地負責人、呼和浩特蒙禾源菌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文國說:“這裏共有336棟蘑菇日光溫室大棚,每一座大棚裏有近2萬(wan) 個(ge) 出菇菌棒,年生產(chan) 菌棒600多萬(wan) 棒。為(wei) 了讓它們(men) 順利生長,棚內(nei) 配備了聚乙烯恒溫板,用自動化的吊扇進行空氣流通,棚外還有智能遮光保溫係統,更重要的是還有農(nong) 科院食用菌團隊的專(zhuan) 家對種植技術進行全程指導。”
據了解,為(wei) 了讓菇農(nong) 從(cong) 根本上掌握技術要領,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科學院的專(zhuan) 家們(men) 經常深入農(nong) 戶大棚,耐心進行技術培訓指導,讓菇農(nong) 掌握了科學栽培平菇及出菇管理、保鮮儲(chu) 存、烘幹等技術。
“這不,現階段正值平菇采收關(guan) 鍵期,一直關(guan) 注武川食用菌發展的孫國琴、王海燕等專(zhuan) 家一行再次深入蘑菇種植基地,對平菇牆式出菇菌棒碼放方式、平菇采收、保鮮注意事項、出菇期病蟲害綠色防控等進行了現場技術指導。就平菇出菇模式創新等內(nei) 容提出可行性建議,為(wei) 科技助農(nong) 、助力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出寶貴意見。”振興(xing) 元平菇種植基地的科技特派員菅智強說。
“專(zhuan) 家們(men) 的技術指導,使我們(men) 一改傳(chuan) 統的種植方法,種植的食用菌品質佳、口感好,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如今武川縣的小蘑菇已經‘飛’出大山,銷往山東(dong) 、河南、湖南、河北、北京等地區。當地越來越多的農(nong) 民參與(yu) 到食用菌產(chan) 業(ye) 發展中來,種植食用菌已成為(wei) 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武川縣農(nong) 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炳華介紹說,目前,正是出菇旺季,基地每天出鮮菇1萬(wan) 多斤,日銷售收入已經突破4萬(wan) 元。食用菌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了100餘(yu) 人就業(ye) ,從(cong) 事食用菌產(chan) 業(ye) 的農(nong) 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wan) 元,成功走出了以特色產(chan) 業(ye) 助推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路徑。(記者 皇甫秀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