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科技成果轉化 怎樣打通“最後一公裏”

發布時間:2023-07-28 12:05:00來源: 山西日報

  編者按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把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這是創新驅動的必需,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在我省轉型發展的重要節點,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顯得尤為(wei) 迫切。  

  日前,由省科技廳、省教育廳、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管委會(hui) 聯合舉(ju) 辦的2023年山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路演及簽約儀(yi) 式在清華大學山西清潔能源研究院舉(ju) 行。活動旨在聚焦“轉型發展”和“能源革命”兩(liang) 大使命,為(wei) 科技成果供需雙方搭建平台,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上生產(chan) 線,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實現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為(wei) 我省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也是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高頻高質開展線下對接的良好開端。為(wei) 此,記者現場采訪了六個(ge) 簽約項目的負責人,就我省科技成果轉化這一話題,請他們(men) 從(cong) 科研人員的角度擺問題、談感受、提建議,以求徹底打通“最後一公裏”,讓我省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取得新突破。

  讓科學家走進企業(ye) 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

  太原理工大學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王美君

  簽約項目:

  進口焦煤與(yu) 國內(nei) 高硫焦煤配伍性及結焦機理研究。煤焦化是我省傳(chuan) 統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如何最大限度保護性開發、利用稀缺寶貴的煉焦煤資源?如何節能減排、提質降本增效?近年來,太原理工大學立足山西焦化產(chan) 業(ye) 特色和優(you) 勢,致力於(yu) 進口焦煤與(yu) 國內(nei) 高硫焦煤配伍性及結焦機理研究,著力解決(jue) 焦化產(chan) 業(ye) 轉型發展中的關(guan) 鍵技術等瓶頸問題,推動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創新,促進焦化產(chan) 業(ye) 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支持地方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

  我國大多數科研項目在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都與(yu) 企業(ye) 經曆了多年的磨合,雙方已經建立起深度的信任。而這個(ge) 信任歸根結底來自於(yu) 科研成果為(wei) 企業(ye) 帶來的價(jia) 值,來自於(yu) 企業(ye) 產(chan) 生的包括經濟效益在內(nei) 的實際效益。如果科研成果僅(jin) 停留在實驗室中的理想狀態,缺少真正的工業(ye) 應用,成果轉化將很難走下去,單靠科研人員是不夠的,仍需放大檢驗過程。因而,建立大中專(zhuan) 院校、科研人員和企業(ye) 三方共同參與(yu) 的靈活合作機製,完善對科研人員的激勵機製、對企業(ye) 的獎勵機製,加深科研人員和企業(ye) 合作的信任感,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將會(hui) 更加通暢。

  近年來,山西連續出台相關(guan) 政策改善科研成果轉化環境,但在真正的成果轉化時還麵臨(lin) 著一些製約成果落地的現實問題。例如,技術成果隻能進行買(mai) 賣,隻能作為(wei) 一項專(zhuan) 利,但實際上,我省眾(zhong) 多企業(ye) 在和高校合作過程中,更看重科研人員整體(ti) 的技術和本身的價(jia) 值,這就導致科研人員與(yu) 企業(ye) 很難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再者,企業(ye) 要求科研人員給出具體(ti) 的裝備或具體(ti) 的技術形式,而項目經費通常成為(wei) 學校的固有資產(chan) ,很難返回到企業(ye) 進行更長久的使用。所以,現在做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更多是從(cong) 自身的興(xing) 趣出發,這樣下去勢必麵臨(lin) 人才短缺的困境。希望政府相關(guan) 部門可以加大激勵製度的力度,同時高校也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讓更多的科研人員通過激勵的方式,走向產(chan) 學研合作,實現成果轉化。

  對接產(chan) 業(ye) 需求 推進協同創新

  中北大學航空宇航學院教授 原梅妮

  簽約項目:

  煤矸石陶瓷複合板工程化及應用推廣,麵向人防工程、海島、水利大壩等領域對輕質、高強、經濟可承受防護材料的迫切需求,項目充分發揮煤矸石固廢成本低、比重輕、硬度高、彈性模量大及良好的化學穩定性等優(you) 點,添加適量特種助燃劑和粘結劑,采用燒結工藝成功製備煤矸石陶瓷複合防護板材,該防護板材具有高硬度、高強度、高防護、低成本等優(you) 勢。

  目前,我省科技成果轉化立了一些項目,但是整體(ti) 推進比較緩慢。以我們(men) 的煤矸石陶瓷複合板項目為(wei) 例,整體(ti) 研發進程已推進到末期,但是實驗場地、實驗經費等問題依然存在。

  我能感覺到政策層麵在積極創建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和環境,但是很多項目還沒有開花結果,根本原因是科研項目沒有和市場吻合起來,要把項目立好,就一定要符合市場需求。

  近年來,山西省持續出台科技成果轉化的相關(guan) 政策,努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高地,給許多科研人員帶去了深耕科研的信心。許多年輕的科研人員都投身到科研中,這給我省未來科技成果轉化注入了新生力量,也給更多山西科技人員帶去了成果轉化成功的積極信號。

  作為(wei) 科研人員,我欣喜地看到山西省不斷出台相關(guan) 政策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但是要想徹底打通“最後一公裏”需要一個(ge) 過程。廣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也要有團結精神。對於(yu) 製約山西經濟發展的主要的科技問題,政府要出台政策,各方力量更要團結。希望能舉(ju) 全省之力,把各大高校、研究所聯係起來,凝聚多學科,集中攻關(guan) ,協同創新。不拒眾(zhong) 流,方為(wei) 江海。要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就要拆除阻礙產(chan) 業(ye) 化的“籬笆牆”,將各方力量團結在一起,打通壁壘,整合資源,加快科研成果從(cong) 樣品到產(chan) 品再到商品的轉化,把科技成果充分應用到產(chan) 業(ye) 化發展中去。

  樹立市場意識 用好本土人才

  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yu) 技術學院副教授 秦誌峰

  簽約項目:

  焦爐煤氣深度淨化預加氫脫硫催化劑的升級開發。基於(yu) 當前煤層氣脫硫過程產(chan) 生大量固廢帶來的環境問題,開發高硫容羥基氧化鐵脫硫劑勢在必行。該項目經過合成的羥基氧化鐵產(chan) 品,羥基氧化鐵含量高,同時開發了再生2次的循環利用工藝,其穿透硫容可以達到普通氧化鐵的4倍以上,穿透硫容可達50wt.%以上,大大降低了固廢產(chan) 生量,減少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和破壞。

  在基礎研究與(yu) 實踐應用之間,目前仍然存在屏障。很多科研人員還是停留在寫(xie) 文章的思維慣性中,無法促進科技成果形成市場需要的產(chan) 品,很多同行隻埋頭做科研,不關(guan) 注產(chan) 品的成本,包括研發成本、生產(chan) 成本、市場推廣成本等,導致他們(men) 所研究出的產(chan) 品在市場上走不通。

  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重視基礎研究向科技成果轉化是應有之義(yi) 。目前,政府層麵設立科技成功轉化基金,支持科技成果的商業(ye) 化過程,資助研發項目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台,科技部門與(yu) 高校也都在鼓勵支持研究機構和企業(ye) 之間的合作,包括聯合研發、技術轉讓、人才培養(yang) 等,這些都是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可以感受到的新變化。

  良好的科研環境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目前,我省在已有科研單位的基礎上引進浙江大學山西研究院、清華大學山西研究院和懷柔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研究單位。同時,從(cong) 待遇到職稱,在執行產(chan) 學研合作等方麵,政府還應構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機製,否則科研人員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還是會(hui) 進展緩慢。科技成果轉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不僅(jin) 要出台政策,更應該把好政策不斷推進落實到現實之中。

  提高科研針對性 搭建轉化“聯合體(ti) ”

  中北大學信息與(yu) 通信工程學院教授 韓建寧

  簽約項目:

  近紅外漫射光血流成像儀(yi) 項目,是根據近紅外漫射光相關(guan) 譜的原理探測生物組織的血流信息和斷層成像,這是一種由光場時間自相關(guan) 函數與(yu) 生物組織內(nei) 動態散射體(ti) 運動(主要是紅細胞運動)之間的關(guan) 係來測量微血管組織血流的新技術。該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可以用於(yu) 手術室、重症室、精神衛生等科室的腦血流實時監護、精神情緒評估和乳腺腫瘤的早期診斷。

  根據我長期的科研工作經驗和業(ye) 界調研分析,目前醫療儀(yi) 器等科研項目轉化過程中的難點主要是市場需求與(yu) 創新供給的不匹配。一方麵,市場對高端、精準、智能、個(ge) 性化的醫療儀(yi) 器需求旺盛,但國內(nei) 創新供給能力不足,高端醫療儀(yi) 器仍然依賴進口;另一方麵,市場對基層、社區、家庭等適宜的醫療儀(yi) 器需求也很大,但國內(nei) 創新供給缺乏針對性和差異化,難以滿足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

  近年來,山西省出台了一係列相關(guan) 成果轉化政策,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支持和稅收優(you) 惠,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jia) 和激勵機製,為(wei) 我們(men) 行業(ye) 科研項目轉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作為(wei) 科研人員,我真心期望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的好政策製定出台,形成多方協同合作的“聯合體(ti) ”,促進高校與(yu) 企業(ye) 深度融合,依靠“聯合體(ti) ”共同開展科研工作,搭建多方協同的科研“大平台”。通過多方協同進行市場需求調研和分析,深入了解市場需求的特點、趨勢和變化,及時調整科研項目的研發方向和重點,提高市場適應性和競爭(zheng) 力。對我們(men) 而言,也可以把醫療儀(yi) 器科研成果精準和高效地轉化,服務人民健康。

  要敢於(yu) 第一個(ge) 吃螃蟹 敢於(yu) 嚐試新技術

  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yu) 技術學院教師 廖家友

  簽約項目:

  聚酰亞(ya) 胺中空纖維氣體(ti) 分離膜規模化製備及應用。氣體(ti) 分離膜技術是一種新型的高端分離技術,廣泛應用於(yu) 富氫、碳捕集、天然氣提氦和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領域。因受到許多技術限製,我國長期被國外進口膜壟斷。太原理工大學瞄準特殊氣體(ti) 高效率分離的關(guan) 鍵性問題,開發了超細中空纖維膜紡絲(si) 工藝,在取得優(you) 良性能的基礎上大幅度降低了成本,解決(jue) 了氦氣分離膜等技術難題。並與(yu) 國內(nei) 多家著名企業(ye) 合作,在天然氣和油田伴生氣淨化方麵提供了膜法解決(jue) 方案,未來預期在國內(nei) 推廣應用同時,將逐步進入國際市場。

  目前,山西省政府及我省科技、工信等部門都連續出台政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積極促成企業(ye) 與(yu) 高校科技成果對接。同時,太原理工大學從(cong) 校級領導到院級領導都非常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積極向企業(ye) 推介科研成果,這也使得我們(men) 能接觸更多企業(ye) ,讓我們(men) 的技術更多地在山西開花結果。

  同時,目前,我省科技成果轉化依然存在打通“最後一公裏”的問題。一方麵是新產(chan) 品推廣比較難,我國氣體(ti) 分離膜長期被國外壟斷,我們(men) 的產(chan) 品主要目標是進口替代,實現我國氣體(ti) 分離膜自主生產(chan) 。然而,新產(chan) 品推廣需要更多企業(ye) 家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讓新產(chan) 品在替代進口產(chan) 品和替代傳(chuan) 統技術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機會(hui) 。另一方麵,在新產(chan) 品推廣階段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例如合同能源管理之類的工程項目或工程項目運維等均需要大量的資金來推動項目開展。

  新型科技產(chan) 品推廣應用確實難度不小,特別是許多企業(ye) 都不敢第一個(ge) 吃螃蟹,不敢嚐試新技術,所以,希望政府層麵能夠發揮更大的引導作用,從(cong) 科技資金上支持新技術在工業(ye) 應用中得以試用,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新技術快速發展,推進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同時,希望能夠加大科研人員獎勵力度,創新產(chan) 學研合作模式,健全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動力。

  膽子更大些 步子更堅定些

  中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 秦品樂(le)

  簽約項目:

  智能煤礦雲(yun) 邊端一體(ti) 化三維實景融合與(yu) 智能分析平台。全麵使用國產(chan) 技術對井下數據進行采集、傳(chuan) 輸、存儲(chu) 及可視化,並將視頻數據進行融合、拚接和智能分析,更清楚地呈現井下工作情況,為(wei) 煤礦安全保駕護航,是由中北大學牽頭,太原理工大學、山西人工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有限公司和山西和信基業(ye)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家單位聯合揭榜的山西省科技成果轉化重大項目之一。

  近年來,山西一係列政策的出台給科技成果轉化營造了很好的環境,作為(wei) 課題的負責人,在推進項目落地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政府的服務意識明顯提升。政府工作人員就項目“能否落地”“如何落地”“怎樣才能更好落地”等問題深入探究,想辦法把事情做到最好,積極尋求各種機會(hui) 推進項目落地。

  專(zhuan) 家手中有成果,企業(ye) 發展有方向,社會(hui) 進步有動力。我省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裏”的路上還有很大的突破空間。我們(men) 團隊在技術成果轉化過程中發現,前期由於(yu) 對政策難以精準把握,部分科研人員有顧慮、不敢做,造成“有技術難推行”的尷尬局麵。與(yu) 省內(nei) 一些投資方交流時,發現企業(ye) 對技術價(jia) 值的認知體(ti) 現不明顯,投資也更為(wei) 保守,很難深入合作孵化。因而,在認知和資金的雙重擠壓下,想要成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麵要求科研人員要有不懼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另一方麵,也需要更加寬鬆的容錯機製,而這也恰恰是最難跨越的。

  將科技創新這一關(guan) 鍵變量轉化為(wei) 我省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動力,需要持之以恒、積小勝為(wei) 大勝的信念。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是多方努力的結果。從(cong) 科研人員視角來看,首先是政策信息方麵,需要政府強化政策發布的係統性和廣泛性,健全風險管理和保障機製,讓每一位科研人員都能在第一時間從(cong) 官方渠道得到準確消息;其次企業(ye) 也應開放胸懷,膽子更大些、步子更堅定些,促進校企合作長遠發展,多方共促按下科技成果轉化“快進鍵”。(記者賈力軍(jun) 實習(xi) 生解甜睿 郝子涵 耿藝煒)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