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吉林大地成為音樂的富礦

發布時間:2023-07-31 16:44:00來源: 吉林日報

  原標題:讓吉林大地成為(wei) 音樂(le) 的富礦

  7月的吉林萬(wan) 物茂盛,涼爽宜人。乘著中國文聯掛點聯係吉林省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東(dong) 風,我們(men) 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men) 是由中國音樂(le) 家協會(hui) 組織的全國著名詞曲作家——葉小鋼、何沐陽、熊緯、王曉鋒、楊啟舫、王備、李勁、孟文豪、陳道斌、劉新圈、楊玉鵬……他們(men) 的名字也許你不熟悉,他們(men) 創作的膾炙人口的歌曲你一定聽過:《天耀中華》《月亮之上》《從(cong) 頭再來》《超越夢想》《天之大》《套馬杆》……7月22日至30日,由這些詞曲作家組成的采風創作團深入延吉市、白山市、臨(lin) 江市、四平市等地,考察了解吉林獨有的自然與(yu) 人文特色。詞曲作家們(men) 一路行走,一路感受,一路思考,積累了很多創作“吉林歌曲”的靈感與(yu) 素材。

  延邊:美麗(li) 的金達萊永盛開

  采風創作團首站來到我國唯一的朝鮮族自治州和最大的朝鮮族聚居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大家品嚐了朝鮮族特色食品,參觀了延邊博物館和民俗展覽,觀看了朝鮮族農(nong) 樂(le) 舞,共同領略了朝鮮族獨特的風土人情。素有“禮儀(yi) 之鄉(xiang) ”“歌舞之鄉(xiang) ”“教育之鄉(xiang) ”“足球之鄉(xiang) ”的延邊引起了詞曲作家濃厚的興(xing) 趣。作曲家王曉鋒曾創作歌曲《延邊之戀》,坦言他已經30多年沒有來延吉了,但心係此地,此次得償(chang) 所願再次來到延吉,這裏濃鬱的民族風情帶給他更多感受,也能將與(yu) 此有關(guan) 的音樂(le) 做得更好。第一次來延吉的作曲家王備,欣賞完朝鮮族音樂(le) 作品,並與(yu) 當地音樂(le) 人交流後,被朝鮮族獨特節奏的音樂(le) 所打動,久久沉浸其中,回味不已,感歎這是音樂(le) 學習(xi) 的寶藏。去年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之際創作出歌曲《阿裏郎回故鄉(xiang) 》的作曲家孟文豪說,此次近距離接觸朝鮮族音樂(le) ,它跳躍的風格、新穎的曲調、嗩呐和小鑼都為(wei) 他的創作帶來新的元素。詞作家劉新圈對朝鮮族精致的飲食、豔麗(li) 的服飾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印象很深,已經醞釀創作出一首歌的幾句歌詞:樹枝上布穀啼/聲聲催春/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芳香/夢田裏種五穀/種下希望/天也高地也闊/同沐陽光……

  四平、老黑河遺址、鴨綠江畔:英雄精神的回響

  此次采風團足跡遍布長白山池南區、白山市、通化市、四平市等地,詞曲作家們(men) 實地考察了老黑河遺址,傾(qing) 聽了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及楊靖宇將軍(jun) 的事跡,駐足與(yu) 朝鮮隔江相望的鴨綠江畔,參觀四保臨(lin) 江和四平戰役紀念館。采風團仿佛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耳畔響起為(wei) 國舍生忘死的戰士們(men) 呼喊的聲音。每個(ge) 人都受到一次愛國主義(yi) 教育和洗禮,感慨良多。

  詞作家楊玉鵬和作曲家孟文豪對東(dong) 北抗聯的老黑河遺址印象深刻。楊玉鵬說,中國抗日戰爭(zheng) 曆史上,抗敵最早、堅持最久、條件最惡劣的就是東(dong) 北抗聯。在這裏,我們(men) 聽到楊靖宇將軍(jun) 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在妻子生下女兒(er) 的第5天就從(cong) 河南輾戰東(dong) 北。率領東(dong) 北抗日聯軍(jun) 第一路軍(jun) 與(yu) 日寇戰鬥在白山黑水間,最後壯烈犧牲在濛江縣(今吉林省靖宇縣)。在中國革命曆史上,像楊靖宇這樣的先烈有很多,有些人最後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來。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所以,他和孟文豪老師商量計劃寫(xie) 一首謳歌英雄、體(ti) 現東(dong) 北抗聯精神的作品。

  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勝利7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采風團恰好來到集安市鴨綠江畔,感受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大家在鴨綠江邊一起合唱了《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戰歌》,表達對誌願軍(jun) 戰士的懷念之情。在這裏,詞作家李勁遇到了一位91歲的老人,老人稱自己年輕時是誌願軍(jun) 戰士,今天是抗美援朝戰爭(zheng) 勝利70周年,他一定要來看看。現在他住在農(nong) 村的小院裏,國家每個(ge) 月給他發補助,他很知足,還連聲說:“現在國家多好啊!”李勁被這位誌願軍(jun) 老兵深深感動,還向他要了聯係方式。這時一個(ge) 小男孩走到了老兵身邊,對老兵說:“您是英雄!”此情此景讓李勁差點掉下眼淚,他激動地感歎道:“這就對了,孩子們(men) 這樣認為(wei) 就對了!”李勁稱自己年輕時在部隊當過戰地記者,對軍(jun) 人充滿敬意和感情,他認為(wei) 弘揚英雄主義(yi) 精神,是文藝工作者應該突出的主題。

  詞作家楊啟舫從(cong) 小在黑龍江鏡泊湖附近長大,對東(dong) 北抗聯的曆史一點不陌生,這次深入英雄戰鬥的地方,他表示有新的感受和靈感,計劃創作東(dong) 北抗聯題材的歌曲,為(wei) 抗聯精神的弘揚做一點貢獻。在臨(lin) 江口岸,他寫(xie) 下了這樣的句子:“下臨(lin) 江、上長白,抗美援朝七十載。當年壯士出征去,更有萬(wan) 千後人來。”

  在四平戰役紀念館裏,楊玉鵬細細觀看每一幅圖片,認真聽著講解。在“聽黨(dang) 指揮,敢於(yu) 勝利,植根人民,一往無前”的話語前麵久久駐足。他說,四戰四平在中國解放戰爭(zheng) 史上非常重要,“四戰四平”精神熠熠生輝。在這座英雄的城市裏,又讓我想起毛主席說的關(guan) 於(yu) “英雄”和“人民”的經典論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這也是我創作的一個(ge) 好角度。

  大美長白與(yu) 黑土糧倉(cang) :生機與(yu) 寶藏

  長白山是東(dong) 北最高峰,是鬆花江、圖們(men) 江、鴨綠江的發源地。長白山獨有的文化內(nei) 涵和巨大生態價(jia) 值仍等待不斷挖掘與(yu) 發揚。這座在許多詞曲家心中頗為(wei) 神秘的北方名山這次得以被一睹真顏。麵對這如水墨畫一樣的景觀,目不轉睛地把每一寸景色都收入鏡頭和記憶。作曲家王曉鋒有感於(yu) 天池的純淨與(yu) 美,讚美道:“天上之水,洗盡鉛華,一池明媚,落於(yu) 心底。”作曲家葉小鋼觀賞長白山之後,一個(ge) 浪漫的詞匯首先躍入腦海——“長白山之戀”,他隨即解釋道:“這是人對大自然的眷戀。”

  四平市地處世界第二大黃金玉米帶,被譽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保護利用“梨樹模式”得到高度肯定。采風團參觀了“梨樹百萬(wan) 畝(mu) 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認真聽取了對梨樹黑土地科學深入的講解。詞作家劉新圈曾經為(wei) 四平創作了《父親(qin) 的田野》《沃土》等歌曲,詩意感人的歌詞與(yu) 動聽的旋律深受大眾(zhong) 喜愛。“把傳(chuan) 說交給山巒/馬蹄濺出星火/把希望交給沃土/是一碧千裏的嘉禾/把雄鷹交給藍天/心有無邊遼闊/把驚喜交給歲月/是一條奔湧的長河/我的黑土地/我的大平原/一千一萬(wan) 年”。歌詞展現了劉新圈對黑土地深深的理解和鄉(xiang) 土情懷。每次來到農(nong) 田,劉新圈都有新的感悟。這次采風到梨樹,劉新圈認為(wei) “梨樹模式”值得全國學習(xi) 和推廣。黑土地題材大有文章可做,現在他已有了創作交響樂(le) 組歌的想法。對梨樹優(you) 秀的二人轉藝術,他也在思考合適的表現方式。

  幾天的采風讓采風團收獲滿滿,大家一致認為(wei) 很多靈感需要再深入調研和挖掘,正如詞作家楊啟舫所說:“參加‘長白風’采風團,行走在吉林這片英雄的土地、紅色的土地、深情的土地,充滿濃鬱民族風情和美麗(li) 神奇傳(chuan) 說的土地,每一天都有新的感動和創作的衝(chong) 動。‘深紮’到養(yang) 分如此充足的沃土,讓靈感的種子得到滋養(yang) ,一定會(hui) 開出豔麗(li) 的花,結出豐(feng) 碩的果。”不久的將來,這些詞曲作家們(men) 將以音樂(le) 的形式謳歌大美吉林,用一首首原創歌曲作為(wei) 禮物,獻給吉林人民。我們(men) 相信,吉林這片土地與(yu) 人民絕不會(hui) 辜負那些飽含真情躬身於(yu) 此、深耕於(yu) 此的創作者,這裏必會(hui) 成為(wei) 音樂(le) 的富礦,等待它的發掘者,收獲累累碩果。(記者李夢溪 有刪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