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內蒙古黃河流域:“烏金之海”一水中流

發布時間:2023-08-03 11:24: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烏(wu) 海市位於(yu) 內(nei) 蒙古西南部,東(dong) 臨(lin) 鄂爾多斯高原,南與(yu) 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左旗,北靠河套平原。這裏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厚,有桌子山岩畫群、新地古城及周邊墓葬群、海勃灣遺址、秦長城、明長城……

  草原文化、黃河文化、大窯文化、鄂爾多斯青銅文化、岩畫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鑄就了曆史悠久、獨具特色、融匯四方的內(nei) 蒙古黃河文化。

  通道走廊 襟山帶河縱千年

  黃河,匯千流,納百川,經過寧夏石嘴山後,向北開啟了“幾”字旅程。從(cong) 喇嘛灣到海勃灣段,素有黃河金腰帶之稱,位於(yu) 海勃灣的烏(wu) 海市,則是這條金腰帶上的一顆明珠,黃河一水中流,縱貫南北。

  從(cong) 大的地理單元來說,烏(wu) 海所處的狹長地帶,恰好處於(yu) 蒙古高原與(yu) 黃土高原的交界地帶,是滔滔黃河將它們(men) 分割開來,形成典型的“川”字形地區。東(dong) 邊是南北走向的桌子山,西邊是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中間是自南向北徑流的黃河,烏(wu) 海所處的這一狹長地帶便被稱為(wei) 烏(wu) 海“通道走廊”,或“烏(wu) 海走廊”。

  烏(wu) 海位於(yu) 鄂爾多斯高原西北一隅,黃河自南向北由此切割而過,將烏(wu) 海分為(wei) 河東(dong) 、河西兩(liang) 個(ge) 地理單元。河東(dong) 的山地屬於(yu) 賀蘭(lan) 山餘(yu) 脈,河西有寧夏與(yu) 烏(wu) 海交界的石嘴子,為(wei) 曆史上的蒙古、西夏發生重要戰事的克夷門所在,由石嘴子向北出寧夏平原,進入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

  約6800年前,來自中原腹地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農(nong) 人陸續進入河套地區安營紮寨。仰韶文化人群使用彩陶與(yu) 磨製石器,從(cong) 事定居的原始農(nong) 業(ye) ,配合漁獵、采集等,他們(men) 活動的最西北界就在今天烏(wu) 海一帶。

  進入青銅時代以後,陰山—賀蘭(lan) 山地區生活的人群,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主要有石構墓、岩畫兩(liang) 類。從(cong) 岩畫的內(nei) 容來看,這些人群最初以狩獵為(wei) 主業(ye) ,而且處於(yu) 一種遊動性狩獵的狀態。

  目前,烏(wu) 海地區發現年代最早的遺址,為(wei) 新石器時代的海勃灣遺址,實證了青銅時代這個(ge) 地區就有了狩獵人群活動遺跡。桌子山作為(wei) 賀蘭(lan) 山餘(yu) 脈,成為(wei) 陰山—賀蘭(lan) 山岩畫帶之中唯一深入黃河內(nei) 側(ce) 的一處岩畫區。

  秦、漢、唐朝的首都皆在今天的陝西關(guan) 中地區,而河套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秦、西漢皆在陰山山脈一線修築長城,唐朝則修築了大量軍(jun) 鎮,為(wei) 由漠北過黃河通向京城長安的門戶,被稱為(wei) “國之北門”“邊之要地”,並成為(wei) 唐代草原絲(si) 綢之路上不可替代的交通大樞紐和交流大通道。

  烏(wu) 海地處黃河之濱,水源充足,地形有山有平原,恰好是西夏政權管控範圍之內(nei) 的南、北分水嶺。西夏的統治中心寧夏平原有黃河和賀蘭(lan) 山兩(liang) 處自然天險,曆來有“襟山帶河”有利地勢的說法,如果從(cong) 廣義(yi) 的地理範圍來看,烏(wu) 海地區就是這“襟山帶河”的北段。

  明代烏(wu) 海地區是遊牧民族與(yu) 農(nong) 耕民族交錯地帶。烏(wu) 海的重要地理位置與(yu) 其依河分布、南北狹長的地形特點,使其成為(wei) 一個(ge) 十字通道,南北方向是今河套平原至寧夏的通道,東(dong) 西方向黃河渡口則是鄂爾多斯高原進入阿拉善草原的通道,而由阿拉善沿賀蘭(lan) 山至中衛,再經鬆山可到達甘、青地區。由此,烏(wu) 海地區也成為(wei) 當時多民族交流、多元文化交融的孔道和前沿地區之一。之後幾百年間,烏(wu) 海地區因其地處溝通南北、東(dong) 西的交通要道,成為(wei) 黃河流域非常重要的“通道走廊”。

  絢麗(li) 瑰寶 “天書(shu) ”岩畫耀蒼穹

  在位於(yu) 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與(yu) 烏(wu) 海市海勃灣區交界處的桌子山山溝延綿幾十裏的懸崖峭壁和溝畔石灰岩磐石上,散落著大量遠古先民磨刻的岩畫群,這些岩畫記錄著北魏孝昌年間(公元525年-527年),酈道元受命赴北疆將六鎮改鎮為(wei) 州時,到過薄骨律鎮(今寧夏靈武市西南古黃河沙洲上),途經桌子山地區。這是對桌子山最早的明確史料記載。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寫(xie) 道:“河水又東(dong) 北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裏,山石之上,自然有文,盡若虎馬之狀,粲然成著,類似圖焉,故亦謂之畫石山也。”

  岩畫地點有約20餘(yu) 處,有2500餘(yu) 個(ge) 單體(ti) 畫麵。主要包括召燒溝岩畫、雀爾溝岩畫、苦菜溝岩畫、烏(wu) 蘭(lan) 布拉格岩畫、摩兒(er) 溝岩畫、蘇白音溝岩畫、小摩尼溝岩畫等。其中,召燒溝岩畫堪稱中國岩畫的精絕之作。

  這些岩畫的刻畫題材以人麵像、動物、狩獵、舞蹈、騎士、星像、符號等為(wei) 主,每幅岩畫都單獨成畫,形態各異。岩畫在地域上與(yu) 賀蘭(lan) 山地區、陰山西段狼山地區鄰近,在遙遠的古代,這裏也是狩獵、遊牧氏族部落活動的地方,因此兩(liang) 地岩畫的題材內(nei) 容、藝術風格和製作方法都有相同或相似之處,尤其是人麵像上與(yu) 陰山岩畫更為(wei) 接近,也是遊牧文化重要遺存之一。桌子山岩畫群是烏(wu) 海地區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遺存。岩畫考古研究表明,這裏的岩畫是我國北方重要的青銅時代岩畫。2013年5月,桌子山岩畫群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桌子山岩畫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文化產(chan) 品。特別是人麵像岩畫,它是中國和世界人麵像岩畫中的精華,反映了人類童年時代豐(feng) 富的想象力和美好願望,具有獨特的風格魅力與(yu) 極高的觀賞價(jia) 值。”內(nei) 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說,“因此,應當認為(wei) 烏(wu) 海桌子山人麵像岩畫是烏(wu) 海市黃河文化的代表性文物。”

  曆史映照 民族交融貫古今

  距烏(wu) 海市區北約15公裏的王元地村有一座漢代古城,西鄰黃河,東(dong) 距鳳凰嶺秦長城約12公裏,當地俗稱“蘭(lan) 城子”。

  20世紀80年代,內(nei) 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新地漢墓時對古城進行複查,認為(wei) 古城平麵近方形,邊長約450米。中央民族大學邊疆考古研究院院長、特聘教授魏堅在《內(nei) 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中指出,從(cong) 新地古城的地理位置及墓葬的隨葬品分析,其在漢代應屬於(yu) 朔方郡轄地。由於(yu) 當時該古城所在地屬於(yu) 新地村,故考古工作者稱之為(wei) “新地古城”。

  新地古城遺址位於(yu) 黃河東(dong) 岸,其東(dong) 部桌子山山脈中尚存有秦漢長城遺址,由此基本可以斷定新地古城應為(wei) 秦始皇構築的44座縣城之一。漢代沿用,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在此置縣,建立了縣級政權。從(cong) 新地古城的地理位置及其周邊墓葬群的隨葬品分析,1989年在古城周邊發現了很多漢代墓葬,古城當時應屬於(yu) 漢代西河郡的轄地,古城遺址內(nei) 地勢平坦,在城內(nei) 西南角采集到很多的秦“半兩(liang) ”錢、漢“五銖”錢,有的裝在陶製的盆、甕內(nei) ,有的成串放於(yu) 鐵質容器內(nei) 。

  在烏(wu) 海博物館展出的一套漢代繩紋陶水管,就是從(cong) 新地古城遺址發掘出來的,這套水管一共4件,為(wei) 泥質灰陶,表麵裝飾粗繩紋。其中3件呈直筒形,一端稍粗,端口微撇,另一端稍細,接口處表麵光滑,另有1件水管帶有90°彎頭,在拐彎處刻畫有“A”符號。每節水管應是按著符號由這一節的小口套入另一節大口內(nei) ,如此節節緊密套扣,便於(yu) 排水。無論是實用性還是美觀度,都堪與(yu) 現代使用的水管媲美。

  古代排水管道的起源是伴隨著城垣的形成與(yu) 發展而產(chan) 生的。各種排水管道的出現與(yu) 發展,與(yu) 當時的城垣文化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關(guan) 聯,同古代文明的進程有著密切的關(guan) 係,因此,考古學家從(cong) 這4件陶水管推斷,新地古城延續的曆史比較長,且有大量人口長期居住,構建了排水係統等城市衛生設施,是邊塞地區一座重要的城址。

  公元1264年,元世祖命水利專(zhuan) 家郭守敬考察黃河水利,準備開通黃河漕運。《元朝名臣事略》中記載,第二年,郭守敬在寧夏地區的考察中說:“向自中興(xing) 還,特命舟順河而下,四晝夜至東(dong) 勝,可通漕運……”說明郭守敬對黃河的考察,主要地段集中在寧夏黃河順流經過烏(wu) 海、巴彥淖爾、鄂爾多斯等地至東(dong) 勝(今托克托縣東(dong) 勝衛古城)的河段。

  據《元史》記載:至元四年(1267年)秋七月丙戌朔,敕自中興(xing) 路至西京之東(dong) 勝立水驛十。由此可知,這十處水驛位於(yu) 寧夏至東(dong) 勝的黃河沿岸,今天烏(wu) 海地區被包括在內(nei) ,證明烏(wu) 海地區在元代黃河漕運中發揮著水驛的作用。

  黃河水奔流不息,桌子山巍巍挺立。辟地數千裏,以河為(wei) 境、壘石為(wei) 城、樹榆為(wei) 塞修築而成的秦長城,仍然風骨猶存。

  掠過曆史的塵煙,回溯千年,處於(yu) 賀蘭(lan) 山、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北流黃河、後套平原交會(hui) 處的烏(wu) 海,是農(nong) 耕文化與(yu) 遊牧文化共同融合、發展的寶貴實證,反映出這一地區自古以來民族交融的生動景象。(內(nei) 蒙古日報社融媒體(ti) 記者 武峰)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