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河:巴彥淖爾的一麵精神旗幟
3月22日,二黃河被水利部授予第二屆“最美家鄉(xiang) 河”稱號,成為(wei) 內(nei) 蒙古唯一入選河流。
每一個(ge) 來到巴彥淖爾的人,看到二黃河,都會(hui) 被眼前的景色“絆”住腳。當得知二黃河來曆時,更是驚訝地張大嘴巴——二黃河又叫總幹渠,是河套地區各族人民靠鍬挖肩挑小車推、曆時10年之久、在河套大地上奮力開挖興(xing) 建的一條“人工引水河”。這種“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震撼人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河套兒(er) 女。
據統計,10年間,二黃河工程累計完成土方量1977萬(wan) 立方米,其中僅(jin) 有387.7萬(wan) 立方米為(wei) 機械開挖,其餘(yu) 1589.3萬(wan) 立方米均為(wei) 人工開挖,占工程總土方量的80%以上,比一個(ge) 西湖的蓄水量還要多。
為(wei) 什麽(me) 要開挖二黃河?從(cong) 一件件珍貴的曆史資料和幾代水利人的深情講述中,我們(men) 逐漸找到了答案……
黃河素來善淤善決(jue) 善徙,上世紀中葉,黃河經常泛濫甚至改道。有曆史記載的2000多年中,黃河下遊發生決(jue) 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那時的巴彥淖爾人,對黃河又愛又恨。
新中國成立初期,初具規模的河套八大幹渠都是直接從(cong) 黃河開口引水,每年春季開河放水之後,渠裏的水要流到秋後,等秋灌結束後再組織大量勞力去封堵河口,這就出現取水用水問題:枯水時,大小渠口向黃河爭(zheng) 水,大強小弱,上優(you) 下劣,許多土地幹旱歉收或絕收;水大時,洪水就會(hui) 漫過渠堤,淹沒大塊良田沃土,形成洪澇災害。而來年春季“放口”時,大量民工又需要在春寒料峭的冰淩水裏,撈出上年秋天封堵渠口時塞填的麥草及各種泥石物料,方能疏通放水。這樣苦寒濕重的勞動,當地人稱作“撈渠頭”。
“天旱引水難,水大流漫灘,耕地年年變,荒草長滿田”一直是河套灌區的困擾。抗禦水旱災害,從(cong) 根本上提高灌區灌排能力,成了巴彥淖爾人心中的一個(ge) 強烈願望。
1957年,國家出台河套灌區發展規劃,計劃修建黃河三盛公水利樞紐。自治區下達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及總幹渠工程的土方施工任務後,當時的巴彥淖爾盟委向全盟人民發出倡議,“因工程量大、時間緊、任務艱巨,全盟各族人民一定要大力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傳(chuan) 統,爭(zheng) 取早一天完工,早一天受益。”
1958年11月15日,隨著一聲號令,天寒地凍的黃河邊、田野裏,近3萬(wan) 河套兒(er) 女揮灑青春、汗水和熱血,以改天換地的堅定信心和必勝勇氣,憑借雙手創造了奇跡。
“當時施工機械極度匱乏,就連最基本的勞動工具——扁擔、籮筐和鐵鍬都是群眾(zhong) 自備的。農(nong) 村存糧嚴(yan) 重短缺,幹渠上的人們(men) 一整天隻能吃上兩(liang) 頓土豆和白菜熬成的‘菜粥’,偶爾能吃上兩(liang) 個(ge) 硬邦邦的窩窩頭就算是改善夥(huo) 食。”96歲的臨(lin) 河區雙河鎮進步村村民張子才回憶。
“工地沿線沒有住處,大家就自己動手用紅柳條編成‘笆子’,立起來抹上泥、沿著土壩搭成簡陋窩棚,但是根本無法禦寒,有張磚頭支起來的木板床那簡直稱得上奢侈。”河套灌區水利發展中心文化處文化科科長趙誌剛在複述那段曆史時,依然熱淚盈眶。“泥水方最難挖,天寒地凍,大家的小腿全泡在冰水裏,許多人落下了關(guan) 節炎等病症。艱苦的條件,沒有嚇退勤勞勇敢的巴彥淖爾人,反而更加激發了鬥誌。‘英雄擔’‘老虎隊’‘鐵姑娘戰鬥隊’……這些光榮的稱號背後,是一段段感天動地的故事,是一曲曲氣壯山河的樂(le) 章!”
功不唐捐,玉汝於(yu) 成。1967年6月,二黃河終於(yu) 全線竣工通水。自此,黃河水通過總幹渠在河套灌區實現了全灌域可控調節,河套灌區土地灌溉麵積由300多萬(wan) 畝(mu) 逐年增加到1000多萬(wan) 畝(mu) ,旱澇保收的夢想變成現實。年均約46億(yi) 立方米黃河水經由灌區10.36萬(wan) 條7級灌排渠(溝)道的接力輸送,日夜滋養(yang) 著河套大地。
二黃河的建成,讓河套灌區成為(wei) 我國3個(ge) 特大型灌區之一、亞(ya) 洲最大的一首製自流引水灌區。依靠二黃河源源不斷的灌溉滋養(yang) ,河套人民創造出一個(ge) 又一個(ge) 農(nong) 耕奇跡:農(nong) 民人均耕地10.6畝(mu) ,是全國人均耕地水平的5倍;糧食年產(chan) 量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3億(yi) 斤,快速增長到近些年的60億(yi) 斤以上;“噸糧田”占全市糧食種植麵積的三分之一……
此外,二黃河還為(wei) 全市大小湖泊、濕地、公園帶來源源不斷的補給,為(wei) 林木生長提供了條件,發揮出農(nong) 田灌溉、生態補水、防汛固沙的重要作用,使整個(ge) 河套灌區氣候濕潤、植被茂盛,成為(wei) 地球幹旱荒漠化地帶一處稀有的綠洲、祖國“三北”防護林的重要基地。
“二黃河有水就不怕旱,我們(men) 要世代守護這裏!”張子才每天會(hui) 到黃河濕地公園散步,隻因為(wei) 那碧波蕩漾間,有他65年前與(yu) 無數河套兒(er) 女“舍小家顧大家”的生動回憶。(記者 薛來 薄金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