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校企協同創新 南開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提速

發布時間:2023-08-04 16:13:00來源: 天津日報

  原標題:南開大學科研成果轉化提速

  雖然正值暑假,記者日前走進位於(yu) 天開高教科創園的物質綠色創造與(yu) 製造海河實驗室時,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應用化學與(yu) 工程研究所所長、物質綠色創造與(yu) 製造海河實驗室教授牛誌強仍和平時一樣,和團隊“泡”在新能源水係電池實驗室裏,商討科研項目的最新想法。

  “我們(men) 正在攻堅耐零下40攝氏度低溫的新能源水係電池。”牛誌強邊向記者介紹實驗室展示台上不同類型儲(chu) 能電池邊說,為(wei) 努力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加快水係鋅電池產(chan) 業(ye) 化進程和在大規模儲(chu) 能領域的應用,團隊除了爭(zheng) 分奪秒針對在高安全、低成本條件下提高水係鋅電池的能量密度和實現超長循環壽命努力創新,還依托該團隊入駐天開園的天津常興(xing) 儲(chu) 能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成果轉化,推進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科技成果加快從(cong) 實驗室走向生產(chan) 線。

  在科研成果轉化展區,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陳悅及其團隊工作人員也在忙個(ge) 不停。眼下,由陳悅與(yu) 天津尚德藥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抗腦膠質瘤新藥進入研發新階段,距離落地應用又近了一步。

  “我們(men) 準備更新展板,因為(wei) 有一個(ge) 好消息要告訴大家:我們(men) 曆時13年研發的原創候選新藥ACT001已經通過了國內(nei) 醫院的倫(lun) 理審查,這意味著近期就會(hui) 啟動II期臨(lin) 床試驗,兒(er) 童彌漫性內(nei) 生性腦橋膠質瘤(DIPG)患者可以入組。尚德藥緣也在大力推動注冊(ce) 性臨(lin) 床試驗,使這個(ge) 在研新藥距離上市更近一步,助力解決(jue) 此種罕見病患者無藥可用的難題。”陳悅說話時,眼裏有光,“我們(men) 將努力發揮校企協同創新優(you) 勢,攻克更多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推動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僅(jin) 今年3月至6月,學院已與(yu) 多個(ge) 地方或企業(ye) 代表團開展產(chan) 學研成果對接會(hui) 增進院地、院企交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深化產(chan) 教融合,服務國家區域發展。”物質綠色創造與(yu) 製造海河實驗室主任助理、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朱守非說,全院師生近年以大平台、大團隊推進創新創造,以大格局、大視野促進成果轉化,充分利用高校優(you) 勢學科,深化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校企合作,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斷湧現、重要支撐平台智庫相繼揭牌、校企握手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落地通道愈加暢通,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持續提升——作為(wei) 構建我國在新物質創造領域的原始創新高峰,南開大學有機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正式揭牌;立足新能源關(guan) 鍵材料自主研發,獲批成立電源類全國重點實驗室,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搭建南開大學—山東(dong) 聯合新農(nong) 藥創新技術研發中心、南開大學—彥博科技新能源電池聯合實驗室、南開大學—濱化集團聯合研究中心等產(chan) 學研合作平台,積極開展與(yu) 國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密切相關(guan) 的高新應用技術研究;積極參與(yu) 天開園建設,舉(ju) 辦第十七屆中國國際多肽學術會(hui) 議—企業(ye) 津門行,深入了解天開園建設情況及政策措施,截至6月底,學院共入駐天開園項目11項。

  為(wei) 推動科技成果盡快從(cong) 實驗室走向應用場,南開大學化學學院師生圍繞學科特色發展,明確科研投入方向,不斷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和業(ye) 務拓展,打通實驗室到應用場的“最後一公裏”。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苗誌偉(wei) 去年與(yu) 滄州東(dong) 恩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將其研究成果布帕伐醌的規模化生產(chan) 技術轉讓給企業(ye) 。該企業(ye) 現在實現自主生產(chan) 這種藥,相比以前進口每公斤可節省成本四五千元。最近,他剛從(cong) 徐州回津,將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吡唑醚菌酯三種綠色農(nong) 藥技術轉讓給當地一家企業(ye) 。“產(chan) 品正在加緊生產(chan) 中,預計今年年內(nei) 上市。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的相關(guan) 產(chan) 品上市後,可以填補相關(guan) 國內(nei) 產(chan) 品的空白;吡唑醚菌酯的相關(guan) 產(chan) 品上市後,能因工藝改進,成本降低至目前的三分之二。”苗誌偉(wei) 說,“我們(men) 要力爭(zheng) 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推出更多成果,並在‘科技產(chan) 業(ye) 化、成果產(chan) 品化’的道路上實現‘加速跑’。”(記者 薑凝)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