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不毛之地”到“綠色明珠”

發布時間:2023-08-04 16:52: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夏日,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蟬鳴。在巴彥淖爾市臨(lin) 河區國營新華林場,剛巡完林回到家的護林員郭秀英,早已是汗流浹背。

  今年53歲的郭秀英,1994年嫁到國營新華林場,“一年一場風,從(cong) 春刮到冬。”她清楚地記得29年前剛嫁到這裏的情景。如今,這些景象早已成為(wei) 過去式,從(cong) 承包種樹到成為(wei) 護林員,她用青春和汗水,見證了林場的發展。

  “守護好林場,就是守護好我的家,我們(men) 護林員每人都有一部定位手機,回到家手機上顯示的坐標是紅色,到了林場坐標就是綠色。我每天要巡視林區兩(liang) 次,每次至少得走十幾公裏的沙路,巡林時要查看有沒有煙頭,有沒有牲畜進來吃樹葉。”郭秀英說。

  除郭秀英外,林場還有8名護林員,他們(men) 熱愛護林事業(ye) ,常態化開展巡林護林工作,確保重點地段有人守、有人查、有人管。對於(yu) 林場的職工來說,守護好這片一望無際的林海,不僅(jin) 是工作,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回想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巴彥淖爾市臨(lin) 河區國營新華林場的情景,杜文化依然十分激動:“總書(shu) 記心裏始終惦記著我們(men) ,他詢問了林場改製和職工待遇等問題,還特別詢問了楊柴的樹種特性。楊柴是典型的抗沙樹種,它根係發達,可以一木成林。就像我們(men) 林場職工,再惡劣的環境也永遠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總書(shu) 記說,林場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繼續做好。這是對我們(men) 最大的鼓舞,今後我們(men) 會(hui) 加倍努力投入到造林治沙工作中,不斷提高林場的森林覆蓋率,把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到來,讓第三代林場人賈培在護林的道路上更有幹勁兒(er) 了。賈培是臨(lin) 河區林草局防火辦防滅火隊隊員,他被派駐的地點正是國營新華林場。

  “曾經的荒灘如今長滿了各類樹種,有80多種野生動物、10餘(yu) 種魚類在這裏繁衍生息。我出生在這裏,從(cong) 小就隨父親(qin) 一起在林區巡查。”賈培告訴記者,“現在的良好生態環境是三代林場人用青春和汗水換來的,早些年,爺爺和爸爸造林、護林,現在父輩們(men) 歲數大了,該我們(men) 這一代人繼續守護這片綠色了。”

  截至目前,該林場累計造林3.9萬(wan) 畝(mu) 、植樹430萬(wan) 株。臨(lin) 河區國營新華林場三代林場人,將一個(ge) “不毛之地”改造成植被蓊蔚、生機盎然的大美林海,成為(wei) 河套平原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

  “下一步我們(men) 要認真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聚焦保護黃河,抓住治沙這一關(guan) 鍵要害,在自治區黨(dang) 委的領導下,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加強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綜合治理,走產(chan) 業(ye) 治沙之路,開展光伏治沙,積極探索碳匯交易,反哺林業(ye) ,實現生態綠化,可持續治沙。要加強生態文化宣傳(chuan) ,倡導全社會(hui) 多種樹、種好樹、管好樹。”巴彥淖爾市委常委、臨(lin) 河區委書(shu) 記趙峻嶺表示。(記者 薄金鳳)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