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河曲篇①丨培育沿黃特色產業 蹚出鄉村振興新路
盛夏時節,驅車駛入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遠遠望去,黃河岸邊梯田綠意蔥蘢、阡陌縱橫,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黃河九曲,河曲一曲。”作為(wei) 山西省19個(ge) 、忻州市3個(ge) 沿黃縣份之一,過去的河曲,地瘠田薄,十年九旱,曾有“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的說法,一度被定為(wei) “國家級貧困縣”。
建設現代馬鈴薯種業(ye) 雙創示範園,建設海紅果、紅蔥和富硒雜糧“三大種植基地”,打造千畝(mu) 高效設施農(nong) 業(ye) ……近年來,河曲縣因地製宜,充分發揮自然地理優(you) 勢,以高效農(nong) 業(ye) 、特色農(nong) 業(ye) 、品牌農(nong) 業(ye) 為(wei) 引領,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能人引領,提升致富帶富能力
站在土溝鄉(xiang) 榆嶺窊村對麵的山嶺上俯瞰,黃土高原茫茫群山之中,梯田層層疊疊像波浪湧動,一排排大棚齊齊整整格外醒目,在陽光照耀下煜煜生輝。
上午9時,走進依山勢而建的日光暖棚裏,暖氣、滴灌等現代化設施齊全,有機西瓜、西紅柿、葡萄等蔬果長勢正旺。55歲的餘(yu) 明英半蹲著身體(ti) 給西紅柿打葉,“掐掉多餘(yu) 的葉子,能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西紅柿產(chan) 量。”
曾經的榆嶺窊是當地有名的窮村。據餘(yu) 明英回憶,1987年她嫁到這個(ge) 山村時,“住的是兩(liang) 間破窯洞,種著20多畝(mu) 坡地,吃個(ge) 水每天還要去幾裏外的山下挑……”
如今的好日子,餘(yu) 明英過去做夢也不敢想,“我們(men) 兩(liang) 口子現在一年能掙10萬(wan) 元,總算給兒(er) 子娶上媳婦嘍,多虧(kui) 了我們(men) 的‘能人’張書(shu) 記!”
餘(yu) 明英口中的張書(shu) 記,是榆嶺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福田。2008年,外出創業(ye) 有成的張福田回村當上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為(wei) 村裏修路、打井、蓋房、造地。2017年,他帶領村裏成立了豐(feng) 禾農(nong) 場,將發展有機農(nong) 業(ye) 定位為(wei) 村莊的出路。那年,餘(yu) 明英和丈夫來到農(nong) 場上班,成為(wei) 一名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日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近年來,在張福田的帶領下,榆嶺窊村發展高端生態有機果蔬產(chan) 業(ye) 、海紅果種植示範基地、有機蛋雞養(yang) 殖等項目,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果蔬基地。如今,常住人口64戶109人的小村莊,建起48套別墅。
“我們(men) 共建了69座大棚,實行會(hui) 員製銷售模式,與(yu) 北京900多個(ge) 家庭簽約,訂單費每個(ge) 家庭3萬(wan) 元一年,農(nong) 場每周為(wei) 他們(men) 配送一次新鮮果蔬、雜糧等,冷鏈直達,年利潤超1500萬(wan) 元。”榆嶺窊村豐(feng) 禾農(nong) 場總經理王磊介紹。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先行。在四麵環山的榆嶺窊村,一座三層小樓的“專(zhuan) 家公寓”顯得特別打眼。這裏住著豐(feng) 禾農(nong) 場從(cong) 各地聘請來的10多位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以及20多位畢業(ye) 於(yu) 省內(nei) 外各大農(nong) 業(ye) 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等。
“通過引進專(zhuan) 家資源,村裏的大棚種植蔬菜水果解決(jue) 了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等一係列技術難題。通過技術人員對育苗栽種、水肥管理、溫度控製等各個(ge) 環節的嚴(yan) 格把控,保證了果蔬生產(chan) 品質。”王磊說。
據統計,去年,榆嶺窊村集體(ti) 收入達到114.66萬(wan) 元,村民人均收入達9.6萬(wan) 元,較2008年增長了30倍。此外,榆嶺窊還帶領周邊村子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實施項目養(yang) 殖、建設有機肥廠等,成為(wei) 致富領頭羊。
在河曲縣,像張福田這樣回鄉(xiang) 創業(ye) 、帶動村民致富的“能人”還有很多。
近年來,河曲縣實施“能人助力壯大村集體(ti) 經濟”行動,通過發揮民營企業(ye) 家、致富帶頭人、土專(zhuan) 家等各類“能人”實力強、門路廣、有情懷、市場經驗豐(feng) 富的優(you) 勢特點,帶動村企聯合、村村抱團,推動新型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規模化、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發展,激發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動能。
數據顯示,目前河曲縣共有“能人”102人,其中縣級層麵7人,鄉(xiang) 鎮層麵6人,村級層麵89人。2022年,全縣“能人”共輻射帶動143個(ge) 村集體(ti) 增收1300餘(yu) 萬(wan) 元,幫助1402戶脫貧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河曲縣集體(ti) 經濟收入達到4.3億(yi) 元,比2021年翻了一番。
校地合作,做好特色產(chan) 業(ye) 文章
“我們(men) 的小米經過檢測,含硒量每公斤高於(yu) 150微克,超過了國家標準。”在位於(yu) 河曲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的山西蓮芯硒美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董事長尤金蓮指著生產(chan) 線上正在打包的富硒小米介紹道。
山西蓮芯硒美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是河曲縣一家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依托河曲縣高山半山區地廣人稀、光照充足、空氣清新的地域優(you) 勢,該公司帶領高山半山區農(nong) 戶大麵積種植富硒農(nong) 作物,為(wei) 社會(hui) 提供健康、安全、原生態的富硒農(nong) 產(chan) 品。
河曲這片貧硒土地上如何種出富硒“科技糧”,在尤金蓮看來,這是校地合作結出的碩果。
2013年,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尤金蓮了解到有機硒新科技,並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擁有129項專(zhuan) 利的中國科技大學尹學斌博士,了解到有機硒營養(yang) 強化技術,於(yu) 是她將全部積蓄投入並注冊(ce) 了山西蓮心硒美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創立了“蓮宇康”品牌。
“我們(men) 依托中國科技大學的技術支持,通過在土地上施用專(zhuan) 用富硒肥,並禁用除草劑、農(nong) 藥等,收獲了健康、原生態的雜糧產(chan) 品。此外,為(wei) 了加強田間管理,保證產(chan) 出的雜糧硒含量能夠達到標準,還專(zhuan) 門邀請中國科技大學專(zhuan) 家進行現場指導。”尤金蓮解釋道。
經過十年的發展,“蓮宇康”富硒雜糧品牌已成為(wei) 河曲縣一張亮麗(li) 名片。“中國小康科技成果獎、山西好糧油、第四屆博覽會(hui) 金獎、第三屆國際硒學大會(hui) 指定產(chan) 品、第一屆全國糧油品鑒大會(hui) 第一名……”說起品牌所獲榮譽,尤金蓮一臉自豪。
富硒小米、富硒藜麥、黑豆、綠豆等各種雜糧,紅芸豆銀耳粥、藜麥蔬菜粥、凍幹小米南瓜粥、凍幹小米羊肉粥、火龍果水果粥等深加工食品……在該公司產(chan) 品展廳,各類包裝精美的食品琳琅滿目,定價(jia) 卻十分親(qin) 民。“等包裝好了,我們(men) 就推向市場,滿足消費者從(cong) 溫飽型到營養(yang) 型、功能性需求的轉變。”尤金蓮說。
近年來,河曲縣委、縣政府將富硒農(nong) 業(ye) 項目作為(wei) 一項重點工程來抓,以“公司+農(nong) 戶”村集體(ti) 的方式,在土溝鄉(xiang) 、前川鄉(xiang) 等鄉(xiang) 鎮開展土地流轉,建設富硒雜糧標準基地,免費發放種子、地膜、肥料等,引導農(nong) 民進行標準化種植。
如今,河曲縣富硒雜糧種植基地總麵積已達到46000萬(wan) 餘(yu) 畝(mu) ,還輻射至鄉(xiang) 鄰10個(ge) 縣,每年可在河曲縣收購加工各類富硒雜糧250萬(wan) 公斤,解決(jue) 了1700餘(yu) 戶農(nong) 民的糧食銷售難題,種植戶平均每戶增收近萬(wan) 元。
“作為(wei) 忻州最大的富硒雜糧種植基地,我們(men) 以功能性雜糧種植加工,帶動其他各類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讓‘富硒’成為(wei) 我們(men) 的‘主打色’,讓河曲成為(wei) ‘功能性雜糧’之都!”對於(yu) 雜糧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河曲縣委書(shu) 記石光源信心滿滿。
據介紹,下一步,校地合作還將為(wei) 河曲縣富硒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7月19日至21日,石光源率隊赴南京大學(蘇州)高新技術研究院開展“黨(dang) 政正職訪名校”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活動。活動中,山西蓮芯硒美農(nong) 業(ye) 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yu) 蘇州硒穀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訂了富硒功能農(nong) 業(ye) “新十年,再出發”的戰略協議,雙方將圍繞科技創新、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宣傳(chuan) 營銷等方麵繼續深化合作,實現資源優(you) 勢互補。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河曲縣蹄疾步穩。以種養(yang) 殖為(wei) 核心,上連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產(chan) 業(ye) ,下接原材料輸送、衍生品生產(chan) ,形成富硒穀子種植、紅蔥種植、海紅果提質增效、瓜果蔬菜、健康養(yang) 殖五大農(nong) 業(ye) 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覆蓋全縣80%的行政村,特優(you) 產(chan) 業(ye) 進一步發展。
農(nong) 旅融合,描繪和美鄉(xiang) 村畫卷
下午6時,從(cong) 河曲縣城往東(dong) 南行2公裏,進入西口鎮唐家會(hui) 村。小村莊在夕陽下仿佛鍍上一層金光,不遠處的黃河則猶如一條優(you) 美的絲(si) 帶係在群山間。放眼望去,村裏的跑馬場、美食街、兒(er) 童遊樂(le) 園等遊玩項目區人頭攢動,遊客們(men) 歡聲笑語不斷。
“我們(men) 這兒(er) 哪像一個(ge) 小村子啊!最近我在售票廳值班,每晚到12點,遊客才能陸續散去。”唐家會(hui) 村便民中心主任李香介紹,暑假是旺季,她和同事們(men) 輪流值班兼職售票員,沒想到這麽(me) 火爆。
據介紹,唐家會(hui) 村休閑遊樂(le) 項目是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獨資成立的壯大村集體(ti) 經濟項目。項目總占地31.8畝(mu) ,集兒(er) 童遊樂(le) 、水上樂(le) 園、“滑世界”於(yu) 一體(ti) ,豐(feng) 富的遊玩體(ti) 驗項目,使這裏成為(wei) 人們(men) 休閑打卡好去處。
“可別小看我們(men) 這個(ge) 項目,不僅(jin) 吸引了周邊村鎮的遊客,還有陝西、內(nei) 蒙古遊客前來遊玩。今年上半年,單遊樂(le) 園一項,門票收入已超130萬(wan) 元。”唐家會(hui)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主任張永貴介紹,除門票收入外,這個(ge) 項目還為(wei) 本村及周邊村民提供十多個(ge) 就業(ye) 崗位,並帶動了唐家會(hui) 及周邊地區的旅遊、餐飲、文娛等一係列產(chan) 業(ye) 的發展。
為(wei) 了拉動遊客流量,張永貴和村委班子成員商議,定做小吃車、提供露營地進行招商。“小吃車是免費入駐,露營地隻需要購買(mai) 5000元遊樂(le) 園門票即可進駐。”通過這兩(liang) 個(ge) 項目的招商,明顯為(wei) 遊樂(le) 園帶來不少人流量。
除親(qin) 子遊樂(le) 園外,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鮮食采摘園、玫瑰觀賞園等,也是遊客來唐家會(hui) 村必打卡點,這些項目也成為(wei) 唐家會(hui) 村建設美麗(li) 鄉(xiang) 村的著力點。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國慶節前後,唐家會(hui) 村熱度空前。不僅(jin) 舉(ju) 辦了河曲縣第五屆豐(feng) 收節,還舉(ju) 辦了首個(ge) 文化藝術節。遊客們(men) 慕名而至,欣賞河曲民歌二人台文藝表演、非遺手工展示,體(ti) 驗田園風情,感受鄉(xiang) 村文化。
“我們(men) 將依托民俗文化、黃河文化等文化資源,農(nong) 業(ye) 資源和生態資源等幾大特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在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基礎上延伸產(chan) 業(ye) 鏈,擴展農(nong) 業(ye) 功能,推動農(nong) 業(ye) 與(yu) 旅遊業(ye) 等其他產(chan) 業(ye) 的融合。”張永貴說,未來的唐家會(hui) 將是集黃河觀光、民俗文化傳(chuan) 承、田園觀光、農(nong) 業(ye) 科普、田園采摘、房車露營、兒(er) 童遊樂(le) 園、老村體(ti) 驗等多種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於(yu) 一體(ti) 的美麗(li) 鄉(xiang) 村連片區。
“一河觀三省,一曲迎天下”。近年來,河曲縣以“文旅融合發展先行區”為(wei) 目標,傾(qing) 力打造“黃河、長城特色風情名縣”。下一步,該縣將繼續開發好、利用好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著力謀劃更多文旅融合項目,擦亮“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縣”建設的美麗(li) 底色。(攝影:盧鵬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