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 教育添彩(在一線)
通過“雲(yun) 課堂”,貴州的大學生可與(yu) 清華大學學生同上一堂課;通過增強現實(AR)技術,原本枯燥的知識瞬間形象可感;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學生坐在教室就可以“駕駛”海洋船舶……日前,由教育部舉(ju) 辦的2023年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hui) 議在湖北武漢召開,多家學校展示的數字賦能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等高線地形圖是初中生必須掌握的地理知識,但是對很多初中生來說,等高線比較抽象,大家能否開發出等高線地形圖的數字化資源,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讓基層教師更容易使用?”課堂上,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yu) 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陳實對研究生們(men) 提出一個(ge) 課題。“我們(men) 可以用數字技術和地理AR沙盤,生成山峰、山穀、山脊等,讓學生一目了然。”學生邊回答邊演示:數字技術控製的燈光打在沙盤上,沙堆上顯示出一條條等高線,且每一處按高度呈現黃色、綠色、紅色等不同顏色,如縮微的山脈溪流一樣立體(ti) 可感。
數字技術讓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通過數字化教育資源共享,城鄉(xiang) 之間、區域之間的教育均衡問題也有了新的解決(jue) 思路。
據介紹,近年來,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以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為(wei) 先手棋和重要抓手,全麵優(you) 化優(you) 質資源供給服務,支撐教育重大改革任務實施、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數字化發展道路。截至今年6月,平台累計瀏覽量達260億(yi) 次,訪客量超19.2億(yi) 人次,訪問用戶覆蓋了20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2015年建成寧夏教育雲(yun) 平台,2022年全麵融入國家智慧教育平台,通過組建名師網絡工作室、打造精品課程、推動優(you) 質資源共享,讓大山深處的孩子和城市孩子“同上一堂課”。
武漢理工大學智能運行中心,巨大的藍色屏幕上,各種線狀圖、柱形圖、餅狀圖讓全校各院係、各部門教學管理信息一目了然、盡收眼底。“為(wei) 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從(cong) 去年10月開始,學校實行人工智能(AI)巡課,目前已分析了2.3萬(wan) 餘(yu) 個(ge) 課堂,綜合得分達到了93分。課堂氛圍非常活躍的占比81%。針對AI巡課評分後20名的課堂,督導會(hui) 重點幫助老師改進課堂質量。前幾個(ge) 月有的課程隻有60多分,經督導幫扶後,這個(ge) 月評分都在75分及以上。”校長辦公會(hui) 上,副校長羅蓉說。“通過綜合校情分析,我可以看到每一個(ge) 老師、每一個(ge) 學生的情況,真正實現了教育管理的扁平化、精準化和透明化。”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說。
不僅(jin) 大學如此,中小學也是如此。武漢市漢陽區楚才小學校長韋莉介紹,通過大數據平台,學校做到了德智體(ti) 美勞“五育並舉(ju) ”,綜合評價(jia) 。“我們(men) 的雲(yun) 評價(jia) 體(ti) 係涉及五大維度,涵蓋74項校級指標,構成了全新的綜合素質報告——數字畫像。其中包括學生日常表現、成長足跡、學習(xi) 表現、習(xi) 慣養(yang) 成、體(ti) 質健康、實踐活動等,實現全時段、全場景、全數據覆蓋。”
“近年來,新技術的突破改變了傳(chuan) 統教學方式,為(wei) 教育數字化轉型及因材施教提供了有效支撐,優(you) 質教育資源可以幫助教師高效備授課;基於(yu) 知識圖譜的學情分析和智能推薦,能夠聚焦學生學科薄弱項,為(wei) 他們(men) 提供個(ge) 性化分層作業(ye) 和學習(xi) 資源,實現減負增效。”不少參與(yu) 教育數字化創新實踐的企業(ye) 負責人表示。
此次全國教育數字化現場推進會(hui) 要求,要不斷改進和完善國家智慧教育平台,賦能學生學習(xi) 、教師教學、學校治理、教育創新和國際交流。要以教育數據資源為(wei) 要素,加強和夯實應用,提高人才培養(yang) 質量,形成優(you) 秀案例。要以健全管理機製為(wei) 牽引,開放發展,推進高水平教育國際化。大力推進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