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快建設國家“藍色糧倉”(經濟聚焦)

發布時間:2023-08-09 10:5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今年4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廣東(dong) 考察時指出,中國是一個(ge) 有著14億(yi) 多人口的大國,解決(jue) 好吃飯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cang) ”。

  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海洋牧場,發展深水網箱、養(yang) 殖工船等深遠海養(yang) 殖。近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8部門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圍繞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guan) 鍵環節以及全產(chan) 業(ye) 鏈全環節加快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的重點任務,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漁業(ye) 漁政局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

  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

  問:端好端牢中國飯碗,發展深遠海養(yang) 殖具有什麽(me) 樣的地位?

  答: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發展深遠海養(yang) 殖恰逢其時。《意見》出台,對於(yu) 加快國家“藍色糧倉(cang) ”建設、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意義(yi) 重大。

  有利於(yu) 增加優(you) 質水產(chan) 品供給。水產(chan) 品是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能夠增加食物總量,緩解主糧和畜禽產(chan) 品供給壓力。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hui) 發展,我國居民對海水產(chan) 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在陸域與(yu) 近海養(yang) 殖空間趨緊的情況下,水產(chan) 養(yang) 殖發展的潛力主要在深遠海。

  有利於(yu) 加快海水養(yang) 殖現代化升級。與(yu) 傳(chuan) 統養(yang) 殖方式相比,深遠海養(yang) 殖設施裝備更為(wei) 先進、養(yang) 殖技術更為(wei) 領先、產(chan) 業(ye) 鏈更為(wei) 完備。比如,重力式網箱生產(chan) 集約高效,桁架類網箱自動智能,養(yang) 殖工船自主遊弋選擇適宜海域。深遠海養(yang) 殖還能有效帶動水產(chan) 育種、預製菜加工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延伸產(chan) 業(ye) 鏈、提升價(jia) 值鏈。

  有利於(yu)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深遠海養(yang) 殖布設海域水質更優(you) 、流速更快、海域生態容量更大,魚類在天然的環境裏生長,品質更優(you) 。扛牢養(yang) 海護海責任,目前,深遠海養(yang) 殖的廢棄物都能得到妥善有效處置。

  深遠海養(yang) 殖裝備條件不斷改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問:國家“藍色糧倉(cang) ”建設成就為(wei) 進一步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創造了怎樣的有利條件?

  答:深遠海養(yang) 殖是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引進並推廣應用重力式網箱,目前已成為(wei) 深遠海養(yang) 殖最主要最成熟的養(yang) 殖模式。“十三五”以來,沿海地區陸續湧現出一批先進適用的桁架類網箱和養(yang) 殖工船,深遠海養(yang) 殖加速推進。我國深遠海養(yang) 殖發生了曆史性變革,為(wei) 進一步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創造了有利條件。

  一方麵,養(yang) 殖規模和品種不斷擴大,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養(yang) 殖規模上,全國已建成重力式網箱2萬(wan) 餘(yu) 口、桁架類網箱40個(ge) 、養(yang) 殖工船4艘。2022年全國深遠海養(yang) 殖水體(ti) 4398萬(wan) 立方米,產(chan) 量39.3萬(wan) 噸,比“十三五”初期分別增加3.3倍和2.4倍,占海水魚類養(yang) 殖產(chan) 量的兩(liang) 成以上。養(yang) 殖品種上,沿海各地培育出大黃魚“甬岱1號”、“富發1號”和金鯧“晨海1號”等適合深遠海養(yang) 殖的新品種,大西洋鮭、許氏平鮋、軍(jun) 曹魚等新品種選育加快推進。裝備水平上,重力式網箱已能到20米水深的海域養(yang) 殖。目前,廣東(dong) “德海1號”桁架類網箱已經過17級台風的檢驗,網箱結構安全性能不斷提高;山東(dong) “國信1號”養(yang) 殖工船可遊弋養(yang) 殖,探索“船載艙養(yang) ”養(yang) 殖技術。

  另一方麵,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政策支持體(ti) 係不斷完善。

  “十三五”以來,財政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通過漁業(ye) 發展補助政策,對深遠海養(yang) 殖設施裝備建造給予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海洋牧場建設項目、工業(ye) 和信息化部的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項目、科技部的“藍色糧倉(cang) 科技創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都對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予以大力支持。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在財政、金融、產(chan) 權、用海等方麵出台係列支持政策,鼓勵建造深遠海養(yang) 殖裝備、完善產(chan) 業(ye) 鏈配套。

  全產(chan) 業(ye) 鏈全環節推動深遠海養(yang) 殖高質量發展

  問:新征程上發展深遠海養(yang) 殖的總體(ti) 思路和重點任務是什麽(me) ?

  答:《意見》提出,按照“市場主導、科學布局、科技引領、綠色生態、安全發展”的總體(ti) 思路,全產(chan) 業(ye) 鏈全環節推動深遠海養(yang) 殖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ti) 係。

  加快國家“藍色糧倉(cang) ”建設,發展深遠海養(yang) 殖,必須堅持市場主導,堅持科學布局,堅持科技引領,堅持綠色生態,堅持安全發展。《意見》圍繞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總體(ti) 要求、空間布局、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生態環保、科技創新、檢驗登記、安全生產(chan) 、監管協作、政策支持等方麵的重點任務作出部署。

  規劃先行,優(you) 化空間布局;效益為(wei) 先,推動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意見》明確,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要符合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不強調一味走深走遠。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養(yang) 殖水域灘塗規劃要求,依法辦理不動產(chan) 權證書(shu) 和水域灘塗養(yang) 殖證。對融合開展旅遊等活動的,要取得相關(guan) 主管部門的從(cong) 業(ye) 許可並接受監管。延伸產(chan) 業(ye) 鏈,完善加工流通體(ti) 係,加強品牌建設,實現優(you) 質優(you) 價(jia) 。建立聯農(nong) 帶農(nong) 益農(nong) 機製,健全深遠海養(yang) 殖社會(hui) 化服務體(ti) 係。

  生態為(wei) 基,規範生產(chan) 行為(wei) ;科技引領,推進創新發展。《意見》提出,推行生態健康養(yang) 殖,科學確定養(yang) 殖模式、品種和密度,推廣綠色生態防病技術,規範使用投入品,健全質量安全管控製度。深遠海養(yang) 殖要依法開展環評,配備汙染防治設施設備並按規定使用。加大對抗風浪養(yang) 殖裝備、智能管控設備、安全環保設備的研發。做精做好水產(chan) 種業(ye) ,選育一批適宜深遠海養(yang) 殖的新品種。

  安全為(wei) 要,強化安全生產(chan) 監管;分類推進,推廣典型模式。《意見》提出,明確檢驗登記要求,規定養(yang) 殖工船要經船檢機構檢驗合格,按照養(yang) 殖漁船進行登記,重力式網箱和桁架類網箱建造要符合規範標準,由地方人民政府指定部門進行登記。壓實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責任,配齊必要的安全設施設備和人員,建立安全管理製度,妥善開展應急處置。從(cong) 經濟性和技術配套成熟度等方麵考慮,我國深遠海養(yang) 殖以重力式網箱為(wei) 主、適度發展桁架類網箱、有序發展養(yang) 殖工船。

  加快推進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落實落地是關(guan) 鍵。要因地製宜製定深遠海養(yang) 殖發展規劃和工作方案,抓好項目引進、培育,產(chan) 業(ye) 配套和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地方政府在育種、疫病防控、飼料獸(shou) 藥研製、裝備建造、產(chan) 業(ye) 鏈培育等方麵增加投入,對深遠海養(yang) 殖商業(ye) 貸款給予貼息,完善深遠海養(yang) 殖保險。指導地方落實海域使用整體(ti) 論證有關(guan) 規定,縮短審批流程,依法減免海域使用金。支持符合條件的地區創建深遠海養(yang) 殖類型的國家級水產(chan) 健康養(yang) 殖和生態養(yang) 殖示範區,以示範區為(wei) 載體(ti) 促進產(chan) 業(ye) 集聚、產(chan) 業(ye) 鏈構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09日 08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