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丨鹽城創新濕地保護科普形式 推進自然教育普及

發布時間:2023-08-24 16:25: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開發海岸濕地資源自然教育功能,是2023中國自然教育大會(hui) 上發布的《2023—2035全國自然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中強調的重點內(nei) 容之一。擁有582千米海岸線、灘塗總麵積達4553平方千米的江蘇鹽城,立足本地濕地資源稟賦開發豐(feng) 富有趣的科普內(nei) 容,鼓勵多方合力、全民共享,讓自然教育理念在這裏落地生根,迸發蓬勃活力。

  一隻勺嘴鷸有多勇敢?7歲的蔡佳希如今有了體(ti) 會(hui) 。看完4D動畫片《不是菜鳥的鹽小勺》,她還沉浸在劇情中。“我最喜歡小勺子——它那麽(me) 小,飛那麽(me) 遠,風雨中不怕困難。”她想了想又補充,“我們(men) 也要保護小勺子。”她口中的“小勺子”,是江蘇鹽城沿海灘塗上具有代表性的物種——勺嘴鷸。

  這裏是位於(yu) 鹽城的黃海濕地博物館,也是當地自然教育的一扇窗口。

  擁有“世界自然遺產(chan) ”和“國際濕地城市”名片的江蘇鹽城,有太平洋西岸亞(ya) 洲大陸邊緣麵積最大的濱海濕地,是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遷徙路線上候鳥的重要停息地、覓食地、換羽地。為(wei) 展示和保護這片家園,當地建設專(zhuan) 業(ye) 場館,創新科普形式,鼓勵社會(hui) 力量組織豐(feng) 富活動,讓自然教育形成合力。

  場館“請進來”,用豐(feng) 富內(nei) 容提升觀眾(zhong) 體(ti) 驗感

  抹香鯨骨架、丹頂鶴、麋鹿、勺嘴鷸等珍貴標本組成的1000多件展品,大型數字沙盤、全息展演係統、黃海濕地動態監測平台等沉浸式體(ti) 驗項目……走進黃海濕地博物館,如同打開了一本黃海濕地的百科全書(shu) :國際濕地城、黃海生態區、候鳥遷徙、淤泥質海岸、和諧共生等5個(ge) 常設展廳以“候鳥家園”為(wei) 主題,環環相扣地鋪開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畫卷。展陳的主策展人、鹽城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chan) 保護管理中心主任吳其江介紹,五大展廳經過上百次的策劃調整,2022年試開館至今已接待參觀者8.3萬(wan) 人次。

  “目前已知的近萬(wan) 種鳥類中,約有半數會(hui) 長途遷徙。候鳥會(hui) 根據季節選擇合適的棲息地,往來於(yu) 越冬地與(yu) 繁殖地之間……”在全息展示窗前,蔡佳希認真地觀看了一隻候鳥的遷飛路,有了4D動畫的基礎,她不僅(jin) 了解了相關(guan) 知識,還對鳥兒(er) 有了更多心疼,“它們(men) 飛來鹽城的時候,已經累瘦一大半,要休息好、吃胖兩(liang) 倍,才能繼續飛行。”

  在第三展廳,記者遇到了帶兩(liang) 個(ge) 女兒(er) 來參觀的市民沈慧。“我們(men) 是第二次來了,孩子來了不想走,家長也很有收獲。”沈慧介紹,大女兒(er) 最感興(xing) 趣的是一麵匯集了436種鳥的“鹽城鳥類”互動牆,點擊屏幕,耳邊就傳(chuan) 來“啾啾啾”或“咕咕咕”的不同鳥鳴聲;小女兒(er) 沉浸在“趕海奇遇”小遊戲中;沈慧也學習(xi) 起展板上淤泥質海灘生物多樣性的科普知識。

  “在這裏,大量泥沙在海洋動力下形成了灘塗。這裏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輻射沙洲群,也是淤泥質海灘鹽沼濕地的典型代表,形成了獨特的生態係統和生物多樣性,成為(wei) 東(dong) 亞(ya) —澳大利西亞(ya) 候鳥遷飛途中的重要一站。”吳其江介紹,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是鹽城開展自然教育的家底。

  記者了解到,鹽城以博物館為(wei) 載體(ti) ,打造自然教育主陣地。除了全麵係統講述濕地故事的黃海濕地博物館,江蘇鹽城濕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蘇省大豐(feng) 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保護機構均設有專(zhuan) 題展覽館開放參觀;鹽城市鹽瀆實驗學校、東(dong) 台法院等單位也因地製宜拿出數百平方米的辦公場所,設計成身邊的“微型博物館”,向師生、幹警、社會(hui) 公眾(zhong) 生動展示“濕地的變遷”或“鳥類的奧秘”。

  知識“走出去”,線上線下全麵打造科普課堂

  “鹽城獨特的灘塗濕地每年吸引400—600隻丹頂鶴來此越冬,我們(men) 保護的不僅(jin) 是丹頂鶴等珍稀野生動物,更有它們(men) 賴以生存的濱海濕地生態係統……”暑假開始前的一天,江蘇鹽城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宣傳(chuan) 與(yu) 教育科科長陳亞(ya) 芹走進鹽城市亭湖小學,以“濕地,詩意之地”為(wei) 主題,給五年級兩(liang) 個(ge) 班100多名師生上了一堂濕地科普課。

  45分鍾的科普課經過了巧妙設計。陳亞(ya) 芹先播放了紀錄片《一個(ge) 真實的地方》:葦綠如玉,蒿紅似血,鶴舞翩翩,萬(wan) 鳥翔集……學生們(men) 為(wei) 片中展示的濕地美景所震撼,不時發出驚歎。然後,她又帶學生們(men) 玩起了飛花令,讓大家輪流回答帶有“鳥”字的古詩詞。講解鳥類知識時,舉(ju) 辦了“生僻字挑戰賽”,答對“鷸”等讀音,可獲得一支鶴造型的筆。學生們(men) 的興(xing) 趣被調動起來後,陳亞(ya) 芹便接著介紹濕地的主要物種、保護的主要方式,當她說到“濕地也會(hui) 生病”,孩子們(men) 著急了,紛紛提問該做些什麽(me) 才能不讓濕地生病……

  早在2019年,珍禽保護區聯合鹽城市教育局編寫(xie) 出版了《鹽城濕地——我的家》(初中版、小學版)自然教育讀物,在全市中小學實現贈書(shu) 全覆蓋。保護區工作人員不僅(jin) 走進學校開展科普講座、展覽展示等活動,還組織中小學教師濕地科普培訓,舉(ju) 辦中小學濕地科普知識競賽。麋鹿保護區工作人員走進周邊社區和共建單位,一方麵進行相關(guan) 普法、科普宣傳(chuan) ,另一方麵建立聯合保護機製。

  更遠的“走進”正在進行。2020年12月,由共青團江蘇省委、鹽城市政府主辦的鹽城黃海濕地世界自然遺產(chan) 走進百所高校活動啟動。目前,走進高校活動除江蘇外,還在上海、山東(dong) 、雲(yun) 南等多個(ge) 省份舉(ju) 辦,累計向15萬(wan) 名師生科普濕地知識。為(wei) 打造“永不落幕的科普課堂”,鹽城市濕地和世界自然遺產(chan) 保護管理中心還建立了專(zhuan) 屬網站、公眾(zhong) 號等科普平台,發布科普文章近500篇。

  活動更豐(feng) 富,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共同愛護自然

  “快看快看!那是什麽(me) ?”鹽城市亭湖新區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李敬予手持高倍望遠鏡激動地大喊。遠處的灘塗上,一大群鳥振翅高飛,形成“鳥陣”,場景頗為(wei) 壯觀。

  “這是灰椋鳥。”東(dong) 台市條子泥景區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在條子泥濕地記錄到的鳥類達410種。李敬予搶著回答:“我知道,還有鹽小勺呢!”

  今年7月,在鹽阜大眾(zhong) 報報業(ye) 集團組織的研學活動中,孩子們(men) 不僅(jin) 要了解家鄉(xiang) 廣袤的濕地,還要作為(wei) “小記者”搜集資料,撰寫(xie) 一篇作文,將所見所聞講給父母和同學聽。

  鹽城黃海濕地於(yu) 2019年7月作為(wei)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後,黃海濕地博物館、珍禽保護區、麋鹿保護區、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以及社會(hui) 研學機構等積極組織開展了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樣的研學活動,吸引中小學生走進濕地、探索自然。

  除了研學活動,基於(yu) 自然教育的其他科普活動也受到市民歡迎。

  今年4月23日是“世界讀書(shu) 日”,又逢江蘇省第四十二屆愛鳥周。在“當世界讀書(shu) 日遇上愛鳥周”活動現場,出版社編輯與(yu) 讀者分享了對濕地科普書(shu) 籍《生靈·奇境——中國鹽城黃海濕地》的讀後感。“我被書(shu) 裏的圖文吸引住了,加深了對自然的熱愛。”大學畢業(ye) 後到鹽城工作的鄧曰悅說,她計劃參加撿拾海洋垃圾等保護生態的公益活動。

  記者在黃海濕地博物館的文創區看到,可愛的鹽小勺形象被印在了T恤、杯子、扇子上,製作成美觀實用的文創產(chan) 品。“為(wei) 了更好地推進自然教育的普及,我們(men) 推出了城市形象代言——鹽小勺。”江蘇黃海濕地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紅欣介紹,鹽小勺被大眾(zhong) 喜愛的過程,也是自然教育理念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的過程。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