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鹽堿地上開出油菜花(美麗中國·關注鹽堿地治理⑧)
核心閱讀
年過八旬、與(yu) 油菜打交道60多年,“油菜院士”傅廷棟帶領團隊育成80多個(ge) 油菜品種,為(wei) 油菜耐鹽堿種植推廣奠定品種基礎,為(wei) 不同地區提供鹽堿地修複和改良方法。如今,他仍不停歇,帶領團隊為(wei) 鹽堿地治理貢獻力量。
湖北武漢,在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油菜武漢改良分中心,經常能見到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一身白大褂,斜挎著黃色布包,穿著長筒雨靴,穿行在油菜試驗田裏,不時低下頭,用筆記錄油菜的各項數據。
老人叫傅廷棟,年過八旬,與(yu) 油菜打交道60多年。他發現了國際上第一個(ge) 有實用價(jia) 值的油菜雄性不育類型,帶領團隊育成過80多個(ge) 油菜品種,被人稱為(wei) “油菜院士”。
“我國有大片鹽堿地可開發利用,我們(men) 正在努力研究和選育耐鹽堿油菜品種,用於(yu) 修複和利用鹽堿地。”傅廷棟說。
“搞農(nong) 業(ye) 科研沒有什麽(me) 竅門,就是要多到田裏去觀察”
1938年,傅廷棟出生在廣東(dong) 省鬱南縣連灘鎮。1956年,他考取華中農(nong) 學院(現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農(nong) 學係,4年後,又師從(cong) 油菜遺傳(chuan) 育種學家劉後利,成為(wei) 新中國最早一批油菜遺傳(chuan) 育種方向的研究生。
油菜是喜冷涼作物。秋冬季節,傅廷棟還能在學校的試驗基地做研究,可到了夏季,炎熱的南方已經不再適合油菜播種。為(wei) 了科研任務能繼續進行,每年5月武漢油菜收獲後,他就帶著團隊前往雲(yun) 南、甘肅、青海等地進行夏繁加代工作,這樣一年就能做兩(liang) 年的事。
60餘(yu) 年裏,從(cong) “小傅”到“傅老”,傅廷棟選育成功的雜交油菜品種,有力解決(jue) 了我國油菜產(chan) 量和品質兩(liang) 大問題。1991年,傅廷棟獲得國際油菜科學界的最高榮譽獎——GCIRC(國際油菜研究谘詢理事會(hui) )傑出科學家獎。傅廷棟說:“搞農(nong) 業(ye) 科研沒有什麽(me) 竅門,就是要多到田裏去觀察,多深入實際,才能發現問題、解決(jue) 問題。”
1999年,傅廷棟和團隊在甘肅進行油菜夏繁時發現,每年7月小麥收獲之後、10月中旬嚴(yan) 冬來臨(lin) 之前,當地雨水仍然較多,光熱條件也較好,地裏卻不種東(dong) 西了,形成了秋閑地。“西北地區土地鹽堿化嚴(yan) 重,不少土地耕作前需要改良,不然很多莊稼無法很好生長。”傅廷棟說。
目前,世界各國改良鹽堿地主要有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法,但區域鹽堿地治理與(yu) 利用上還存在投入大、時間長、效益低等問題。傅廷棟發現,如果能在廣大的鹽堿地上複種飼料油菜,隻需要70天左右的生育期,油菜就能成苗開花,雖然不能成熟收油菜籽,但可以把油菜當作青飼料。“這不僅(jin) 能解決(jue) 北方冬天畜牧業(ye) 缺少新鮮飼料的問題,種出的油菜還可以做綠肥,改良鹽堿地。”傅廷棟說。
“選育的優(you) 質油菜品種,在絕大多數鹽堿地上能夠存活”
熟悉傅廷棟的人都知道,他每天不在實驗室、辦公室,就在油菜試驗田裏。
“下田有癮”的傅廷棟和團隊育成80多個(ge) 油菜品種。其中,1999年,他和團隊成功選育了“華油雜7號”。2003年,該品種通過原農(nong) 業(ye) 部組織的專(zhuan) 家鑒定,並被逐步擴大示範和推廣範圍。“這個(ge) 品種高產(chan) 、優(you) 質、抗(耐)病,比其他品種耐鹽堿,可以在鹽堿地上試種。”傅廷棟回憶,2007年秋天,在江蘇省鹽城市一片新墾灘塗鹽堿地上,團隊首次試種了300畝(mu) 的耐鹽堿油菜品種“華油雜7號”。
第二年5月,傅廷棟和團隊在鹽堿地上種的油菜畝(mu) 產(chan) 油菜籽超過130公斤,當時全國的油菜平均畝(mu) 產(chan) 油菜籽不足120公斤。試驗的成功,讓傅廷棟很高興(xing) 。“可是我國鹽堿地有三大類,除了江蘇鹽城這些以氯化鈉為(wei) 主的沿海鹽堿區,還有以碳酸鈉、碳酸氫鈉為(wei) 主的東(dong) 北蘇打鹽堿區,以及以硫酸鹽、氯化鹽、碳酸鹽為(wei) 主的西北內(nei) 陸鹽堿區,在其中一類鹽堿地上成功種植油菜,並不能代表能在其他類型的鹽堿地上取得成功。”傅廷棟說。
為(wei) 了在不同鹽堿地上種植油菜,傅廷棟帶領團隊走南闖北,提取了各大鹽堿地的土壤樣本,製成全國鹽堿地數據庫,並在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的油菜實驗室裏,用數百個(ge) 培養(yang) 皿精準模擬油菜生長場景,還原了一套油菜的鹽堿地培養(yang) 鏈。“我們(men) 從(cong) 這些試驗油菜中選育出耐鹽堿性更強的品種,再投入到各地實地種植,並做機理及基因定位等相關(guan) 研究。”傅廷棟介紹,除了適應性研究,他們(men) 還在國內(nei) 率先開展了耐鹽堿油菜的抗病性育種工作。
數千次嚐試之後,傅廷棟和團隊最終從(cong) 3000多份油菜資源中篩選出40多份耐鹽堿材料,並篩選、育成“華油雜62”“飼油2號”“華油雜158”等耐鹽堿性好且抗病性強的油菜品種。“選育的優(you) 質油菜品種,在絕大多數鹽堿地上能夠存活,不同的品種在不同的鹽堿地上長勢也不一樣,這為(wei) 我們(men) 做油菜耐鹽堿種植推廣奠定了品種基礎。”傅廷棟說。
“要研究出更多耐鹽堿油菜品種,培養(yang) 更多專(zhuan) 業(ye) 人才”
2015年以來,傅廷棟和團隊在全國三大類鹽堿地區布置幾十個(ge) 示範點,試種了超過50萬(wan) 畝(mu) 的耐鹽堿油菜品種。結果表明,耐鹽堿油菜適應鹽堿地的效果顯著。
與(yu) 此同時,傅廷棟團隊選育的耐鹽堿油菜品種得到大麵積種植,在內(nei) 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的一些鹽堿地,耐鹽堿油菜的青飼料畝(mu) 產(chan) 可達5000公斤。“我國北方有秋閑地4000萬(wan) —6000萬(wan) 畝(mu) ,如能複種2000萬(wan) —3000萬(wan) 畝(mu) 飼料油菜,可供6000萬(wan) —9000萬(wan) 頭羊羔生長所需的青飼料,緩解飼料供應矛盾。”傅廷棟說,如果將耐鹽堿油菜翻耕作綠肥,用5年左右時間,就有可能將鹽濃度為(wei) 0.4%—0.6%的鹽堿地荒地改良為(wei) 質量中等的良田。
“除了以上兩(liang) 大價(jia) 值,耐鹽堿油菜抽薹時,可作為(wei) 一種新型蔬菜,口感爽脆,味道甘甜,每公頃菜薹產(chan) 值達1.5萬(wan) 元;采收菜薹也不影響油菜開花,可以發展油菜花旅遊;耐鹽堿油菜如果和糧食作物輪作,還能幫助下茬糧食增產(chan) ,形成良性循環。”傅廷棟說,“各地需要將鹽堿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yu) 發展特色種植業(ye) 、生態養(yang) 殖業(ye) 有機結合,尋找鹽堿地改良利用與(yu) 生態保護的最佳結合點,在實現農(nong) 牧結合的同時解決(jue) 傳(chuan) 統鹽堿地修複利用的難題。”
如今,傅廷棟仍然專(zhuan) 注於(yu) 耐鹽堿油菜的新品種研究和生物創新,為(wei) 不同地區提供鹽堿地修複和改良方法。“我已經80多歲了,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團隊發展得更好,要研究出更多耐鹽堿油菜品種,培養(yang) 更多專(zhuan) 業(ye) 人才。”他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06日 1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