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雕版 傳承不息(追夢路上)
浙江湖州南潯古鎮,踏著石板路,沿溪水緩行,漫步至園林深處,嘉業(ye) 藏書(shu) 樓便映入眼簾。作為(wei) 中西合璧的回廊式兩(liang) 層建築,藏書(shu) 樓設計精巧,還有一泓碧水環繞其間。
1924年,湖商劉承幹曆時4年,建成這座著名的私家藏書(shu) 樓。新中國成立後,原主人將嘉業(ye) 藏書(shu) 樓捐贈給浙江圖書(shu) 館,至今仍保存有數萬(wan) 片雕版。這些雕版不少已是海內(nei) 孤品,具有極高的學術價(jia) 值。
早上8點,嘉業(ye) 藏書(shu) 樓的管理人鄭宗男開始了一天的忙碌。通風、除塵、防火、防潮……占地20畝(mu) 的藏書(shu) 樓需要每天巡邏看護,他和同事轉上一圈便要花上1小時。
結束巡查,來到書(shu) 樓,鄭宗男打開了放滿古籍的書(shu) 櫥。外麵遊客熙熙攘攘,樓上的書(shu) 齋裏,鄭宗男每日在這裏研讀書(shu) 目、查看古籍,不受打擾。
“這裏就是我的家。”鄭宗男說,1984年,父親(qin) 鄭興(xing) 寶從(cong) 部隊轉業(ye) 後進入藏書(shu) 樓,任管理處主任。藏書(shu) 樓門口的小平房,是鄭興(xing) 寶曾經工作的地方。不大的房子裏僅(jin) 僅(jin) 容得下一張辦公桌、一張床和些許雜物。從(cong) 夏日酷暑到數九嚴(yan) 寒,為(wei) 了保護古籍,鄭興(xing) 寶在這裏守護了30多年,遇上暴雨等惡劣天氣更要徹夜值守,防止窗戶破損,書(shu) 籍受潮。
從(cong) 小在父親(qin) 身邊長大,對古籍文獻感興(xing) 趣的鄭宗男,在2004年大學畢業(ye) 後,便來到這裏幫助父親(qin) 做文獻整理。剛到藏書(shu) 樓,他的第一個(ge) 任務是按照古籍分類法,給1000種古籍編目,一一登記在冊(ce) 。鄭宗男說,自己學了三四年,方才摸清門道。
2010年,國家啟動了“嘉業(ye) 藏書(shu) 樓版片保護工程”。鄭宗男和父親(qin) 更忙了。衝(chong) 洗、陰幹、著錄……父子倆(lia) 每天重複著一件事:把雕版從(cong) 架子上取下,逐一清洗幹淨並陰幹,之後整理排序、拍照存檔,再用宣紙進行刷印、裝訂成冊(ce) 。
2019年,這項耗時近10年的文化保護工程終於(yu) 完工,讓藏書(shu) 樓裏的雕版實現“複活”,並全部完成了數字化影印、保存。由此,鄭宗男也對藏書(shu) 存放的位置和內(nei) 容了如指掌。
如今,作為(wei) 浙江圖書(shu) 館地方文獻部副主任,鄭宗男接替父親(qin) ,成為(wei) 這些珍稀雕版的守護者,同時也是藏書(shu) 樓第五代守書(shu) 人。
2022年,藏書(shu) 樓大修後重新開放,鄭宗男也對未來有了新期待。“目前我們(men) 正在加速文旅融合,通過文化進校園,讓學生走進來參觀,我們(men) 走出去講解,把藏書(shu) 文化傳(chuan) 播得更廣。”鄭宗男說,藏書(shu) 樓還與(yu) 國家版本館杭州分館合作,利用數字化手段推進中華珍稀雕版保護工程。
夕陽西下,遊人漸散,鄭宗男完成了一天中最後一次巡視。夜幕降臨(lin) ,藏書(shu) 樓重歸寂靜,燈光下,他又開始聚精會(hui) 神地翻閱文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