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公安:以科技賦能支撐“派出所主防”
“巡邏警力注意,有三人在防汛紀念碑臨(lin) 江水區逗留,請迅速前往勸離。”8月26日晚,武漢江灘邊涼風習(xi) 習(xi) ,納涼戲水市民引起了武漢市公安局水上分局王家巷派出所指揮室民警的注意,他們(men) 迅速調警趕到現場勸離江邊戲水人員。派出所能提前感知安全隱患,這得益於(yu) 武漢公安新裝備的有“夜視”功能的無人機,通過該無人機每天定時巡飛、並聯動巡邏警力處置,今天暑期,漢口江灘區域沒有發生刑事、治安案件和溺水事故。
近年來,武漢公安強化公安信息化技術、應用以服務實戰、服務基層為(wei) 導向,助力“派出所主防”各項工作更加智慧便捷,為(wei) 基層社會(hui) 治理提質增效。
大數據支撐基層提能
武漢是一座高校城,83所高校130萬(wan) 在校學生是武漢人口的一大特色。和過去不一樣,有部分大學生沒有將戶口轉到學校,即使轉到學校的學生,要做到“人房合一”也是個(ge) 不小的工程。今年,圍繞新“一標三實”和校園安全管理要求,武漢公安在高校鋪開了“人房合一”的精準信息采集。
“按傳(chuan) 統操作,民警需要逐院係跑,逐班級登記、匯總、上傳(chuan) 。”洪山區公安分局馬房山派出所社區民警潘雪莎介紹。
今年初,武漢市公安局大數據應用支隊聯合洪山區公安分局,協調華中師範大學學生管理、保衛、後勤等部門匯集多方數據,進行專(zhuan) 業(ye) 分析、梳理,又快又準地完成了“一標三實”信息采集任務。
這些點滴數據從(cong) 采集到匯總再到應用形成閉環,雖然過程繁瑣,但能發揮奇效。在今年7月,一名留校研究生疑似遭遇電詐,民警潘雪莎在宿舍快速找到他,原來民警是通過前期采集的精準信息,由地址碼找到其住所,上門勸阻避免了該生的經濟損失。
據統計,在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公安展開“編地址、對數據、核重點、造流程、建模型”等係列規範動作,全校21564個(ge) 地址全部生成21位標準地址編碼,人地對應,為(wei) 基層警務賦能提供了快捷途徑。
“我們(men) 按照編地址、對數據、核重點、視頻知、造流程、建模型‘六步法’運用大數據支撐推進‘一標三實’快速落地,也為(wei) 派出所夯實‘主防警務’提供了有力支撐。”馬房山派出所所長吳鵬說。
據了解,當前武漢警方正全力推進新“一標三實”工作,並努力實現全市1500萬(wan) 實有人口今年年底前全量上圖的目標,實現“房址關(guan) 聯、人址一致、查址知人”動態精準管理,為(wei) 社區民警插上智慧的翅膀,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信息靈”。
權責相適破題一線痛點
8月15日,蔡甸區公安分局玉賢街派出所民警在班集村兩(liang) 處私房內(nei) 先後抓獲兩(liang) 名涉電詐洗錢600多萬(wan) 元的逃犯,村民議論紛紛。嫌疑人劉某某交代,自己為(wei) 了避風頭特意找了個(ge) 偏遠郊區,沒想到還是沒躲過。
“分局‘情指行’一體(ti) 化專(zhuan) 班和所裏綜合研判室有了各類信息化係統支撐,就像拿著放大鏡在轄區搜索,讓警務前置、預警精準成了我們(men) 守護轄區平安的利器。”玉賢街派出所張玉博說。
近年來,武漢警方緊盯數據應用多但權限審批繁瑣這個(ge) 難點尋求突破,武漢公安科技信息化處堅持實戰先導,實戰需要如何支撐,一線需要如何服務,信息化就如何推進。這種基層優(you) 先的“用戶思維”,使得信息應用的“網路”更加通暢起來。
2021年4月起,湖北公安啟動新一代“警務信息綜合應用平台”,警務信息全量匯入“主航道”,武漢公安科信部門反複權衡利弊推出的“權限動態化管理”,在實戰中得到檢驗。
“夏季行動”開展如火如荼,今年8月18日晚,武昌區惠安路上一家燒烤店兩(liang) 千餘(yu) 元營業(ye) 現金被盜,餘(yu) 家頭派出所副所長張小金帶隊調查,發現嫌疑人作案後駕車逃離現場,通過係統支撐,動態授權,4小時便追蹤到嫌疑人下落並抓獲歸案。
“審批流程加快,偵(zhen) 查權限提升,讓我們(men) 掌握先機,打處效能大幅提升。”張小金說。
權隨案走、因事提權讓辦案更高效。據統計,今年以來全市累計動態賦予派出所民警獲得高級權限1.3萬(wan) 餘(yu) 次,讓信息共建共享效果真正在實戰效能中體(ti) 現。
此外,武漢市公安局科技信息化處推動新警綜平台與(yu) 110指揮調度、人員一體(ti) 化采集等39個(ge) 係統平台對接,打造從(cong) 接處警到收押的辦案閉環,實現移動警務同步查詢及審批,支撐服務一線辦案。
小程序助社區警情快接快處
“張警官,孩子的電話手表弄丟(diu) 了,對方撿到要我給300元,我到底該不該給?”8月26日,東(dong) 湖新技術開發區公安分局茅店派出所社區民警張文昌的手機收到提示,轄區有一條求助類警情需要處置,他立即“接單”,並和輔警楊爽前往處置,最終在張文昌的勸說下,撿到手機的王先生從(cong) 外地將電話手表寄還給了謝女士。
“你看,從(cong) 接警、處置、回告,手機裏都能完成,現場的圖片、視頻等可以同步到分局指揮調度平台。”張文昌介紹的是東(dong) 新分局基於(yu) 省廳“警輔通”平台下開發的“警情派發”程序模塊。原來,警情從(cong) 110報警台到分局,由派出所指定民警處置;如今分局接警後,根據警情類型和事發部位,通過平台直接“派單”給社區民警,分局一竿子插到底,讓處置更迅速,也讓社區民警牢牢“沉在社區”。
派出所除了掌握警情外,綜合研判室還會(hui) 對警情進行分析,如涉及刑事警情,除了社區民警先期到達,還會(hui) 調度案件辦理隊增援,“兩(liang) 隊一室”形成合力保障社區平安。
除了接處警外,社區民警的日常圍繞“主防”開展。民警對轄區人員、單位、場所開展安全檢查是工作重點,但是由於(yu) 社區工作複雜瑣碎,導致檢查的周期、項目、成效沒有完全形成標準化。
今年,東(dong) 新分局開發的“安全檢查”程序模塊上線後,為(wei) 社區民警“找堵防”提供了有力支撐。
“舉(ju) 個(ge) 例子,我們(men) 對轄區的娛樂(le) 場所,至少每兩(liang) 周要檢查一次,如果臨(lin) 期,係統會(hui) 自動提示,讓我們(men) 的社區警務工作實現標準化。”張文昌介紹,信息係統的運用對於(yu) 輔警和新警很友好,比如檢查的內(nei) 容、檢查的標準、法律依據等係統都對應列舉(ju) 出來,不僅(jin) 進一步規範了民警的執法,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據了解,今年東(dong) 新分局上線了“巡邏防控”“警務工單”“社區警務”“人口登記”“警情派發”“安全檢查”六個(ge) 社區警務模塊,社區民警共接處警1.3萬(wan) 餘(yu) 起,就地調解糾紛1.1萬(wan) 餘(yu) 件,幫助市民解決(jue) 7千餘(yu) 件急難愁盼,用科技化力量助力基層基礎治理。
萬(wan) 警創新,全警應用。近年來,武漢警方緊盯建立現代化警務運行機製,促進派出所“兩(liang) 隊一室”改革與(yu) 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為(wei) 建設更高水平的新時代英雄城提供有力支撐。(徐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