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人文交流 促進民心相通
兩(liang) 千多年前,我們(men) 的先輩跨越山海,一路追風趕月,連接亞(ya) 歐大陸,交流東(dong) 西文明。駝鈴陣陣、浪帆湧動,伴隨著技術和思想的傳(chuan) 播,絲(si) 綢之路作為(wei) 連接世界幾大文明圈商貿人文的紐帶,如今再次煥發出強大活力。
絲(si) 路考古 人文相通
8月30日,由西北大學主辦的2023絲(si) 綢之路考古與(yu) 文化遺產(chan) 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hui) 在西安召開,來自哈薩克斯坦、蒙古國、尼泊爾、土庫曼斯坦、烏(wu) 茲(zi) 別克斯坦、伊朗、英國、意大利、塞爾維亞(ya) 及國內(nei) 有關(guan)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100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聚焦絲(si) 路考古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領域熱點話題進行交流探討。
絲(si) 路考古是辛苦的,也是忙碌的。7月,陸續從(cong) 中亞(ya) 返回西安的西北大學考古隊員稍作休整,又要出發了。完善費爾幹納盆地中、烏(wu) 、塔、吉四國聯合考古工作機製,推進撒馬爾罕考古基地建設、聯合實驗室建設和中烏(wu) 聯合開展大遺址保護項目,是隊員們(men) 再次奔赴中亞(ya) 的主要任務。
“3月至7月,是我們(men) 絲(si) 路考古最繁忙的階段。這段時間需要對調查和發掘的資料進行整理,規劃下一步如何開展工作。”絲(si) 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博士唐雲(yun) 鵬說。
3月至5月,絲(si) 綢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王建新帶隊,與(yu) 張建林、邵會(hui) 秋、張衛星等教授一起,聯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劉克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天恩等10餘(yu) 人,同烏(wu) 茲(zi) 別克斯坦學者組成聯合考察隊,對烏(wu) 境內(nei) 20餘(yu) 處與(yu) 絲(si) 綢之路曆史、人文相關(guan) 的大遺址進行了考察,同時,在土庫曼斯坦開展考古調查工作。
“我們(men) 對遺址的保護展示現狀等進行圖像、文字和數字化記錄,為(wei) 今後擇地開展跨國聯合保護展示工程收集了較為(wei) 全麵和係統的基礎數據和論證材料。”王建新說。
6月,王建新又馬不停蹄地前往伊朗考察與(yu) 古代絲(si) 綢之路交通線路相關(guan) 的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伊朗相關(guan) 學術機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項目提供學術支撐。
與(yu) 此同時,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an) 學院院長馬健率地質學係、城市與(yu) 環境學院等多學科師生,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調查了蘇爾漢河州青銅時代至中古時期的古代遺址,並同烏(wu) 方相關(guan) 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進一步推進“中國—中亞(ya) 人類與(yu) 環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
在烏(wu) 茲(zi) 別克斯坦拉巴特墓地遺址,西北大學中亞(ya) 考古隊教授梁雲(yun) 和副教授趙東(dong) 月率隊進行了近三個(ge) 月的考古挖掘。
“我們(men) 清理了拉巴特墓地遺址剩餘(yu) 墓葬49座,並對此前的發掘資料進行了整理,進一步掌握了墓地的布局結構。”梁雲(yun) 說,拉巴特墓地遺址考古發掘是中烏(wu) 聯合考古的重點,此次各項工作按計劃進行,取得了較為(wei) 圓滿的結果。
語言為(wei) “媒” 溝通無礙
“一帶一路”涉及亞(ya) 歐非三大洲幾十個(ge) 國家,覆蓋人口數十億(yi) ,文化豐(feng) 富多彩,語言複雜多樣。“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深入,對掌握沿線國家語言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
國之交在於(yu) 民相親(qin) ,民相親(qin) 在於(yu) 心相通。十年來,我省與(yu) 絲(si) 路沿線國家人文交流合作不斷擴大,碩果累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西安外國語大學抓住機遇,著力打造非通用語教育新高地,學校亞(ya) 非學院在已有阿拉伯語、朝鮮語、印地語和泰語等4個(ge)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專(zhuan) 業(ye) 的基礎上,先後增設土耳其語、波斯語、烏(wu) 爾都語、馬來語、印尼語、菲律賓語和斯瓦希裏語等語種專(zhuan) 業(ye) ,基本覆蓋了亞(ya) 洲和非洲“一帶一路”沿線主要節點國家和地區,成為(wei) 西北地區語種最全、在校生人數最多的非通用語人才培養(yang) 基地。
“馳騁於(yu) 亞(ya) 歐大陸的班列,航行於(yu) 深海遠洋的巨輪,無論是商業(ye) 合作還是文化交流,語言溝通都是最基礎的。”西安外國語大學亞(ya) 非學院院長馬福德說,學院已與(yu) 10餘(yu) 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建立交流合作關(guan) 係,每年有百餘(yu) 名同學赴沿線國家高校進行交流學習(xi) 。
同時,西安外國語大學亞(ya) 非學院不斷推動人才培養(yang) 模式由外語基本技能培養(yang) 向國別和區域研究轉型。2021年,學校成立區域與(yu) 國別研究院;2022年成立區域國別學院;2022年,亞(ya) 非學院申報的目錄外自設二級學科“國別和區域研究”獲教育部備案批準,今年該學科首次實現碩士、博士招生。
今年,亞(ya) 非學院組織編寫(xie) 的《新西域》結集成冊(ce) 。該書(shu) 匯集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最新的社會(hui) 、文化、經濟熱點話題。與(yu) 此同時,亞(ya) 非學院先後成立喜馬拉雅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阿拉伯研究中心等9個(ge) 地區和國家研究中心,編輯出版《亞(ya) 非文化研究》。
十年來,共有2400餘(yu) 名學習(xi)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言的畢業(ye) 生從(cong) 亞(ya) 非學院走向工作崗位,其中50%選擇常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作、生活、創業(ye) ,以語言為(wei) 紐帶,搭建起各行業(ye) 深度參與(yu) “一帶一路”建設和國與(yu) 國之間文化交流的橋梁。
校企聯合 共育人才
7月5日,西安石油大學舉(ju) 行了一場特殊的畢業(ye) 典禮——2023屆中吉、中塔校企合作項目來華留學本科生畢業(ye) 典禮。16名吉爾吉斯斯坦留學生和5名塔吉克斯坦留學生完成學業(ye) ,順利畢業(ye) 。今年該校第二批中塔校企合作項目來華留學本科生畢業(ye) ,首批中吉校企合作項目來華留學本科生畢業(ye) 。
“我們(men) 在這裏相聚,是因為(wei) 我們(men) 懷揣著共同的目標和夢想。作為(wei) 中吉校企合作項目的畢業(ye) 生,我們(men) 有責任參與(yu) 到吉中兩(liang) 國經濟建設中去,做好吉中兩(liang) 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吉爾吉斯斯坦留學生和平回憶起幾年大學時光,感慨地說。
中吉、中塔校企合作項目,是西安石油大學發揮學科優(you) 勢,重點麵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的重要人才培養(yang) 項目。項目采取“校企合作、定向委培”的模式,由中油國際管道公司下屬中塔天然氣管道公司、中吉天然氣管道公司根據戰略發展需要和用人需求,選拔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優(you) 秀高中畢業(ye) 生到中國高校進行為(wei) 期5年的學習(xi) 。這些留學生學成後,將從(cong) 事管道施工、運行和管理工作。
項目實施幾年來,已培養(yang) 了74人,其中首批9名塔吉克斯坦留學生已於(yu) 2022年畢業(ye) 並返回公司工作。2022年6月,西安石油大學與(yu) 中塔天然氣管道公司簽訂碩士研究生校企聯合培養(yang) 合作協議,首批14名中塔項目碩士研究生已入校學習(xi) 。
來自塔吉克斯坦的穆罕默德是首批中塔項目的本科生,今年他作為(wei) 首批研究生再次來到西安石油大學,學習(xi) 石油與(yu) 天然氣工程專(zhuan) 業(ye) 。
“在中國學習(xi) 生活期間,我深刻認識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見識了中國人民的熱情好客。他們(men) 為(wei) 我的學習(xi) 和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穆罕默德說。
該項目培養(yang) 了一批當地急需的“一帶一路”建設人才,為(wei) 中塔、中吉民心相通架設橋梁,為(wei) 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2021年,中塔校企合作人才培養(yang) 項目被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選送為(wei) 國際勞工組織的國際人才培養(yang) 項目案例,得到國際勞工組織和人社部的肯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