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探索提升群眾幸福感的“最優”實踐

發布時間:2023-09-07 16:27: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9月的內(nei) 蒙古,長風萬(wan) 裏,碧空如洗。走進內(nei) 蒙古各個(ge) 城鄉(xiang) 社區、村嘎查,各族群眾(zhong) 與(yu) 基層工作人員一起共建家園,齊心奔赴美好生活,幸福和諧的景象撲入眼簾。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社區是基層治理的末梢神經,與(yu) 群眾(zhong) 的幸福感息息相關(guan) 。近年來,內(nei) 蒙古各級民政部門立足辦好兩(liang) 件大事,飽蘸惠民生、增福祉的筆墨,奮力繪就社區治理和美畫卷。

  周到服務聚民意 同心掬得滿庭芳

  “我們(men) 受益於(yu) 法治宣傳(chuan) 活動,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提高了法治意識,在關(guan) 鍵時刻真正能維護家人的合法權益。”呼和浩特市回民區通道街三順店社區居民梁冬梅說。

  前不久,三順店社區組織近2000戶居民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法治宣傳(chuan) 活動。“我們(men) 社區有10個(ge) 民族,為(wei) 了把大家團結起來,社區經常組織開展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宣傳(chuan) 教育和文化娛樂(le) 等活動,大家都願意參與(yu) ,社區的凝聚力也增強了。”居民周燕開心地說。

  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李一芝說:“這些年,我們(men) 發揮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優(you) 勢,成立了黨(dang) 建引領民族團結一家親(qin) 共同體(ti) ,為(wei) 社區群眾(zhong) 辦實事、解難事,提升了社區宜居水平和各族群眾(zhong) 幸福指數。”

  目前,該社區已有75家駐區、包聯、共建單位黨(dang) 組織,有559名在職黨(dang) 員報到,並成為(wei) 共同體(ti) 單位成員,累計認領特色服務崗503個(ge) ,與(yu) 轄區73戶困難居民結成幫扶對子,慰問困難黨(dang) 員群眾(zhong) 320人次,直接為(wei) 民辦實事、解難事108件。

  社區工作服務得好不好,居民團結不團結,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辦事實不實?關(guan) 鍵要看服務方式和效果。

  內(nei) 蒙古各級民政部門積極推動“五社聯動”工作機製,以城鄉(xiang) 社區為(wei) 平台、社區社會(hui) 組織為(wei) 載體(ti) 、社會(hui) 工作專(zhuan) 業(ye) 人才為(wei) 支撐、社區誌願服務隊伍為(wei) 依托、社會(hui) 慈善資源為(wei) 助推,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各族居民。

  呼和浩特市團結社區不僅(jin) 推出非遺文化傳(chuan) 承+創業(ye) 就業(ye) 模式,引進剪紙、麵塑、蛋雕等培訓,傳(chuan) 承民族技藝,提升居民就業(ye) 創業(ye) 能力,還積極開拓小區代辦幫辦服務,變居民跑為(wei) 社區跑,為(wei) 居民提供點對點、一對一、麵對麵個(ge) 性化服務,讓居民群眾(zhong) 感受到社區的溫暖。

  烏(wu) 蘭(lan) 察布市興(xing) 和縣新城社區推出“五色社區”品牌,設置“黨(dang) 建紅、環境綠、網格藍、服務橙、文化紫”五項內(nei) 容,創新運用新方法推動社區治理,增強服務性。

  全區各地還湧現出眾(zhong) 多誌願服務團隊,他們(men) 傳(chuan) 遞民族團結正能量,麵向社區低保戶、殘疾人、困難黨(dang) 員、留守兒(er) 童等困難群體(ti) ,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免費義(yi) 診、捐書(shu) 捐物、捐資助困、捐資助學、文化惠民等服務活動。

  居民協商“身邊事” 社區難題得解決(jue)

  無論城鄉(xiang) ,社區基層治理均存在“老年群體(ti) 多”“居民動員難”“誌願服務和社區治理結合不緊密”等問題,如何讓社區矛盾高效解決(jue) ,讓居民滿意?

  包頭市青山區青福鎮昌福村探索出新路徑——“綠馬紮議事”機製。

  該機製按照大事大議、小事小議、急事急議原則,構建起“235”議事流程:“2”就是通過線上線下兩(liang) 種渠道征集議題;“3”就是遵循迫切性、普遍性、可行性原則確定議題;“5”就是按照議定方案、民主表決(jue) 、按期推進、跟蹤問效、結果公示5個(ge) 步驟全麵推進。

  昌福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陳瑞平說:“針對升學宴、紅白事兒(er) 收受禮金、索取財物等現象,我們(men) 村‘兩(liang) 委’班子成員、黨(dang) 員代表、村民代表就召開‘綠馬紮議事’會(hui) ,不到半天時間,大家就達成共識,不鋪張浪費,倡導文明新風。”

  目前,“綠馬紮議事”不僅(jin) 是解決(jue) 昌福村村民問題的渠道,更成為(wei) 培育文明鄉(xiang) 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的抓手。

  “服務好不好,居民說了算。數字賦能的目的不僅(jin) 僅(jin) 是增強居民的參與(yu) 度,更是要讓居民體(ti) 驗幸福感,增強主人翁意識。”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民政局副局長袁小梅說。

  為(wei) 了讓居民更好地參與(yu) 社會(hui) 治理,享受社區服務,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以創建國家首批智能社會(hui) 治理實驗基地為(wei) 契機,自主研發“多多評·碼上生活”智能綜合服務平台,開發社會(hui) 組織、社工、誌願者評價(jia) 碼,把評價(jia) 權交給居民,讓居民說了算,社區馬上辦。同時,還給居民建立品德積分體(ti) 係,居民獲得積分越高,享受福利越多,參與(yu) 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就越高。

  社區治理,群眾(zhong) 參與(yu) ,“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濃厚氛圍已在內(nei) 蒙古形成。全區不少社區黨(dang) 委、村(居)民委員會(hui) 、社區管理服務站積極構建社區與(yu) 居民之間的協商平台,“吐槽大會(hui) ”“小巷管家”“同心圓桌會(hui) ”等不同議事品牌逐漸呈現。通過不斷激發居民潛力,共同參與(yu) 基層治理,真正繪就各族居民群策群力共創美好社區的和諧圖景。

  “品牌”項目暖民心 和諧共建幸福家

  “之前總是社區誌願者給我上門服務,幫我收拾家、做體(ti) 檢, 跑腿去醫院開藥……我也想為(wei) 這個(ge) 住了大半輩子的社區做點事啊!我的針線活還湊合,能為(wei) 街坊鄰居縫縫補補,這很幸福。”包頭市青山區先鋒道街道哈達社區王阿姨一邊說,一邊做著針線活。

  這是包頭市青山區舉(ju) 辦“青庭誌願”活動的一個(ge) 場景。哈達社區居委會(hui) 主任薛旭峰說:“社區精準對接居民需求,社區工作人員真心幫助居民,居民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區,如今,我們(men) 的社區互幫互助和諧共建的目標已經實現。”

  兩(liang) 年前,包頭市青山區打造內(nei) 蒙古首批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區優(you) 秀項目“青庭誌願”品牌,通過打造“近鄰社區·公益洗衣房”“便民小隊·冰箱除臭”“企退能人·維修小家電”“暖心街坊·更換下水管” 等400多項活動,為(wei) 居民提供義(yi) 診、義(yi) 剪、家電維修、書(shu) 畫輔導、反詐宣傳(chuan) 等各類細致入微的惠民服務,居民也以誌願服務的形式參與(yu) 社區管理,直接受益居民近萬(wan) 名,讓社區治理達到了共建共享的目的。

  細“治”才能入微。興(xing) 安盟為(wei) 老年人打造的“家門口的幸福驛站”,讓老人在路程不到“一刻鍾”的居家養(yang) 老服務圈內(nei) ,實現了老有所養(yang) 、老有所依、老有所樂(le) 、老有所安。

  呼和浩特市智慧養(yang) 老信息平台,為(wei) 轄區符合條件的老人提供上門護理、照護清潔、心理撫慰等服務,打造了宜養(yang) 青城養(yang) 老服務品牌。通遼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河街道探索黨(dang) 建引領社區基層治理路徑,推動社會(hui) 組織結合行業(ye) 優(you) 勢和自身特點,為(wei) 轄區居民提供專(zhuan) 業(ye) 化、定製化誌願服務,提升居民生活質量。

  今年,自治區民政廳深入推進“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使城鄉(xiang) 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目前,自治區民政廳已經下撥資金2520萬(wan) 元,啟動實施“雙百行動”,按照每個(ge) 社區10—20萬(wan) 元的標準,支持100個(ge) 城鄉(xiang) 社區完成服務能力提升;按照每個(ge) 社區10萬(wan) 元的標準,創建100個(ge) “北疆示範社區”, 打造一批公共服務、生活性服務、群眾(zhong) 自治集成發展的社區服務綜合體(ti) 。

  內(nei) 蒙古各級民政部門優(you) 化城鄉(xiang) 社區服務布局,完善服務功能,軟硬件雙管齊下,做細做實民生服務項目;推行“小辦公、大服務”場所空間設置,推廣“自助服務” “共享空間” “自治管理”等使用模式,使全區城鎮社區居民活動麵積占到社區總麵積的60%。

  內(nei) 蒙古探索社區治理“最優(you) 解”,增進民生福祉、繪濃社區幸福底色的新時代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記者 趙曦)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