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通製度創新的曆史文脈(專題深思)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製度和法律製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製度體(ti) 係,我們(men) 對自己的製度充滿自信。同時,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製度和法律製度需要堅持好、實施好,也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在堅持好、鞏固好已經建立起來並經過實踐檢驗的根本製度、基本製度、重要製度的前提下,堅持從(cong) 我國國情出發,繼續加強製度創新”。
製度創新的動力可以來自於(yu) 實踐。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實踐能夠不斷產(chan) 生好經驗好做法,對其中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加以總結提煉,可以上升為(wei) 製度。製度創新的動力也可以來自思想上的解放、理論上的突破。比如,改革開放後,我們(men) 黨(dang) 逐步認識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和資本主義(yi) 的本質區別,創造性地把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建立了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第二個(ge) 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men) 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麵向未來的理論和製度創新。”我國自古以來形成了世界法製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係,積澱了深厚的法律文化。同時,創造了古代社會(hui) 中領先的製度文明,積累了今天仍有借鑒意義(yi) 的治理智慧。近代以後,一些人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試圖照搬西方製度模式,然而進行的各種嚐試最終歸於(yu) 失敗。曆史和實踐告訴我們(men) ,隻有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立足我國實際,才能真正建立起適合我國國情的、好用管用的製度。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我們(men) 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刻總結、充分運用我國古代關(guan) 於(yu) 國家製度的思想精華、智慧結晶,不斷推進麵向未來的製度創新。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黨(dang) 開創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政治協商製度,與(yu) 中華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傳(chuan) 統,‘兼容並包、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關(guan) 聯。我們(men) 沒有搞聯邦製、邦聯製,確立了單一製國家形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就是順應向內(nei) 凝聚、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發展大趨勢,承繼九州共貫、六合同風、四海一家的中國文化大一統傳(chuan) 統。”我國古代的製度設計,在許多具體(ti) 方麵都彰顯出獨到智慧和獨特優(you) 勢。
比如發端於(yu) 西周時期的明德慎罰理念。自秦漢以後,死刑的最終裁量權逐漸收歸中央;隋唐以後,刑部、大理寺、禦史台三大司法機關(guan) 既分工明確,又彼此監督製約,從(cong) 機製上確保了慎重適用刑罰。明德慎罰是中華傳(chuan) 統法文化中德治、仁政及民本思想在法律上的體(ti) 現。
又如在古代發揮顯著作用的調解製度。古代的糾紛調解大致有民間調解、官批民調、官方調解等形式。並非所有民事糾紛都到公堂之上打官司,有許多糾紛在德高望重或值得信賴的“中人”說合下,在民間就得到化解,體(ti) 現了天下無訟、以和為(wei) 貴的價(jia) 值追求。
再如以“天人合一”為(wei) 倫(lun) 理基礎的傳(chuan) 統生態環境文化。從(cong) 法律規範維度觀察,在古代禮法、律典、敕令等中,都有體(ti) 現生態環境保護的內(nei) 容。例如,戰國末期秦國的《田律》中規定,春二月,不得伐林木、堵水道;除非夏季,不得燃草作肥。漢代《二年律令》中也規定,春夏之季,不得伐樹木山林。
還有官員的職業(ye) 道德素養(yang) 很早就被納入考核規範。西周時期《周禮》規定從(cong) 6個(ge) 方麵來考核官吏的職業(ye) 倫(lun) 理:是否有良好的聲譽,是否有貫徹政令的能力,是否恪盡職守,是否品行端正,是否守法,是否能明辨是非。秦簡的《語書(shu) 》提出良吏、惡吏的區分標準。《唐律疏議》和《唐六典》還規定了司法官緝捕、訊囚、審斷、行刑等各方麵的責任製度。是否遵循“德治”“民本”,是對官員進行評價(jia) 的傳(chuan) 統標準。
深入挖掘分析中國古代相關(guan) 製度設計及其實踐運行狀況,能夠為(wei) 今天的製度構建和完善提供思想文化資源。我們(men) 黨(dang) 在革命根據地時期,就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進行借鑒,積極進行法治建設。比如在陝甘寧邊區實行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就用不拘地點、方便群眾(zhong) 的形式,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實行審判與(yu) 調解相結合,有效解決(jue) 矛盾糾紛。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製傳(chuan) 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chuan) 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yang) 、擇善而用。”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總結運用我國古代製度建設方麵的曆史經驗,增強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的生命力,讓麵向未來的製度創新接通曆史文脈,獲得不竭的思想文化資源,推動構建係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製度體(ti) 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作者為(wei) 北京師範大學法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1日 0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