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首都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近年來,北京市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把全國文化中心建設擺在新時代首都發展的突出位置,舉(ju) 全市之力做好首都文化建設這篇大文章,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之都邁出堅實步伐。
高舉(ju) 思想旗幟凝心鑄魂
“學習(x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必須熟讀精思原文原著,發揚學到底、悟到位的精神”……連月來,北京市政協履職平台“京華書(shu) 院·團結在光輝的旗幟下”委員讀書(shu) 群的消息不時閃現於(yu) 政協委員的手機屏幕。
高舉(ju) 思想旗幟,感悟思想偉(wei) 力,北京堅持不懈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凝心鑄魂。北京市委常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莫高義(yi) 介紹,以黨(dang) 委(黨(dang) 組)理論學習(xi) 中心組為(wei) 龍頭,北京將政治理論學習(xi) 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學習(xi) 有機結合,將集中專(zhuan) 題學習(xi) 和基層理論宣傳(chuan) 有機結合,持續深化理論武裝。
攜帶VR(虛擬現實)眼鏡打卡各地紅色黨(dang) 史館、打印“我的政治生日”留念卡、進行“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學習(xi) 答題……在北京工業(ye) 大學黨(dang) 建館,一個(ge) 個(ge) 互動點位讓理論學習(xi) “活”起來。
紅色是首都北京最鮮亮的底色。推動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北京持續推動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發展,北大紅樓、香山革命紀念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等場館,成為(wei) 學習(xi) 教育的實景課堂和年輕人熱衷的打卡地。
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引領首都文化建設。北京市民公共文明行為(wei) 指數連續10年攀升,458.1萬(wan) 名注冊(ce) 誌願者成為(wei) 一道城市亮麗(li) 風景,46萬(wan) 名“北京榜樣”遍布城鄉(xiang) ,城市文明風尚日益濃厚。
用心用情守護金名片
走進東(dong) 城區三裏河公園,流水潺潺,清風拂綠,水穿胡同街巷,猶如京城“小江南”。“這裏的胡同片區已恢複曆史風貌,老街坊過上了新生活。”草廠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李崢說。
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是北京的一張金名片。“老城不能再拆了”,北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愈發鮮明。
一條長達7.8公裏,世界現存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之一的南北中軸線穿過了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空間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chan) 生。北京市文物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陳名傑介紹,近年來,北京有序推進太廟、天壇、先農(nong) 壇等文物騰退,百餘(yu) 項文物修複工程相繼啟動,輝煌中軸正精彩呈現。
“活化”是對老城最好的保護。北京創新推動老城更新路徑,將現代設施融入古風建築,引入新業(ye) 態,傳(chuan) 統風貌與(yu) 時尚元素在四合院共生共存,100餘(yu) 個(ge) 私搭亂(luan) 建的“大雜院”脫胎為(wei) 寬敞整潔的“美麗(li) 院”。
京杭大運河京冀段62公裏實現全線通航,加快“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數百年曆史的皇家琉璃窯廠持續開展文化搶救……統籌推進大運河、長城、西山永定河三條文化帶建設,一幅曆史文化遺產(chan) 連片成線的生動圖景呈現於(yu) 京華大地。
文化供給日益豐(feng) 富
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wei) 奮鬥目標,北京不斷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高品質文化供給日益豐(feng) 富。吉祥大戲院時隔多年重新開業(ye) 、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落成啟用、大幕重啟的百年戲樓正乙祠鑼鼓聲再次響起……結合城市空間特點,打造演藝新空間,北京大力推進“演藝之都”建設。一個(ge) 個(ge) 文化精品跨越時空距離、走進觀眾(zhong) 內(nei) 心,“大戲看北京”的名片越擦越亮。
“重大主題創作引領新時代文藝潮流,群眾(zhong) 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趙衛東(dong) 介紹,《長津湖》《覺醒年代》《香山之夜》《五星出東(dong) 方》等精品力作叫好又叫座,“11部作品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獎,獲獎數量和分數均居全國首位。”
目前,北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形成,市、區、街鄉(xiang) 、社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全覆蓋,全市公共文化設施7110處,基本形成“15分鍾公共文化服務圈”。
豐(feng) 富多樣的文化供給,滿足了群眾(zhong) 的精神生活,也為(wei) 城市發展持續賦能。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業(ye) 態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6420.8億(yi) 元,占全國文化新業(ye) 態企業(ye) 營業(ye) 收入比重超1/4,坐擁11家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數量居全國首位。
“新時代十年,首都發展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深刻轉型、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取得的重大開創性成果,都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yi) 落地生根結出的碩果。”莫高義(yi) 表示,北京作為(wei) 全國文化中心,要在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上走在前、作表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