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從無物管到成典型,南京這個社區做對了什麽?

發布時間:2023-09-14 14:56: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清晨6點,太陽微露,姚小淵準備下樓散步。

  “出門十來分鍾,就能走到北極閣廣場,那兒(er) 樹多、空氣好、適合散步”,姚老家住南京玄武區新街口街道香鋪營社區,“小區周邊有菜市場、商場,物業(ye) 服務中心還能提供理發、閱讀、小修小補等服務……遛彎兒(er) 的工夫,就能順便買(mai) 菜、辦事。”

  在這裏,15分鍾不僅(jin) 是時間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便利度的一個(ge) 標尺。香鋪營社區原是一個(ge) 無物管老舊小區眾(zhong) 多的社區,現代物業(ye) 的數“智”管理和多重賦能,讓它在今年8月成功入選商務部流通業(ye) 發展司、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城市一刻鍾便民生活圈典型案例集》。

  數“智”管理

  平均一天80斤麵粉,這是香鋪營社區紅廟老街上一家鎮江鍋蓋麵店的日消耗量。

  紅廟老街是南京傳(chuan) 統文化和美食聚集地,業(ye) 態多、人氣旺。“靠著這一碗麵,我們(men) 在老街經營了17年。”店主沙漢梅說,別看60平方米的店麵不大,每日用餐高峰期7名店員都忙不過來。

  今年以來,這裏的客流量有增無減,不過忙起來沒有之前那麽(me) 緊張了。沙漢梅說,這還得益於(yu) 紅廟物業(ye) 推薦使用的“百米享購”平台,“顧客可以掃描餐桌上的二維碼點單,還能像外賣平台一樣遠程點單、到店就餐,減輕收銀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備餐效率”。

  香鋪營社區在打造一刻鍾便民生活圈的過程中,紅廟物業(ye) 扮演了關(guan) 鍵角色。以各色小店為(wei) 例,為(wei) 方便周邊居民“到店即食”,紅廟物業(ye) 去年整合資源開發了“百米享購”平台,並免費給店家使用,目前這個(ge) 平台已覆蓋到紅廟老街的大部分商家。

  南京紅廟物業(ye) 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家棟介紹,他們(men) 在2018年接手紅廟街區,起初隻是想做街區衛生管理,孰料“事情越管越寬”,社區還找到他希望接下老舊小區的物管服務。

  “拿紅廟小區來說,過去沒有物管,體(ti) 量小、車位少,傳(chuan) 統物業(ye) 難以找到盈利點。”張家棟說,他們(men) 用數字化來代替部分安保力量,引入電子門禁,又聯合電信運營商、房產(chan) 中介等進行“服務+”拓展,今年夏天還推出了清洗空調、首單免費的活動。憑借讓居民們(men) 認可的服務,紅廟小區的物業(ye) 費收取率達到90%以上,紅廟物業(ye) 也已經接手新街口街道60%以上的高層老舊小區物業(ye) 管理。

  服務疊“加”

  在南京大學社會(hui) 學院教授郭未看來,一刻鍾便民生活圈作為(wei) 未來城市規劃中的一種新指南,需要形成共同締造的理念,即要從(cong) 周邊居民的需求出發,問需於(yu) 民,才能形成健康社區生活圈的良性配置。

  內(nei) 部環境髒亂(luan) 、停車位少、公共綠地與(yu) 休息設施匱乏、空間品質差……香鋪營社區書(shu) 記許艾芳介紹,麵對老舊小區改造中問題多、資金少的痛點,紅廟物業(ye) 聯合東(dong) 南大學建築學院開展社區更新改造活動,以零廢棄理念為(wei) 主導,創新探索低成本構建社區“朋友圈”“生態圈”和“生活圈”。

  打造社區“朋友圈”,由專(zhuan) 業(ye) 學生、誌願者、社區兒(er) 童及熱心居民共同參與(yu) 社區改造,通過全過程陪伴式社區營造,培養(yang) 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和社區認同感;創造廢物“生態圈”,社區花園遵循“零廢棄”理念,就地取材變廢為(wei) 寶,實現從(cong) “城市水泥地”向“自然休閑場”轉變……近年來,香鋪營社區陸續打造的象棋角、兒(er) 童遊樂(le) 區、乒乓球桌、涼亭休憩區,也都成為(wei) 高頻使用場地。

  當前,南京市正在持續探索鼓勵有條件的物業(ye) 服務企業(ye) 拓展物業(ye) 服務新場景。今年初,紅廟物業(ye) 社區服務中心就掛牌成立了“睦寧裏”便民服務點,打造“百變生活之家”。60平方米空間內(nei) ,除了要承擔物業(ye) 報修、意見受理等傳(chuan) 統物業(ye) 服務外,還提供就餐、學習(xi) 、閱讀、理發、測量血壓、收發快遞等多種便民服務。

  既是休閑牌桌,也是食堂餐桌,還是自習(xi) 課桌,“睦寧裏”便民服務點的一張桌子在不同時段承載著不同的功能。“通過活用空間讓這裏兼具了社區食堂、休閑中心、自習(xi) 課堂等多種功能。”張家棟說,不久前,關(guan) 注到社區居民的子女放學托管問題,他們(men) 成立了社區學童托管中心,為(wei) 轄區居民提供接送放學、輔導作業(ye) 、供應晚餐、課後托管等服務,新學期以來已有20多名孩子報名參加。

  居民夏新花已經把上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課後托管放在了社區學童托管中心。“每月1000元就能從(cong) 下午3點托管到晚上8點,對我們(men) 上班族很友好。”在忙碌的工作之餘(yu) ,夏新花愈加感受到社區生活的便利度,“老小區變得越來越宜居,生活幸福感提升是肯定的嘛”。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