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培養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體驗·民生一線觀察)

發布時間:2023-09-15 15:1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培養(yang) 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體(ti) 驗·民生一線觀察)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並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實現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技能人才的堅實支撐。加快培養(yang) 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對於(yu) 加快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增強國家核心競爭(zheng) 力具有重要意義(yi)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高技能人才工作,《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等政策相繼出台,技能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激勵製度不斷健全,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進入“快車道”。

  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總體(ti) 情況如何?各地區各部門進行了哪些有益探索?如何培養(yang) 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記者進行了調研采訪。

  職業(ye) 技能等級考評——

  “新八級工”製度拓展職業(ye) 空間

  本報記者 姚雪青

  用兩(liang) 牙螺紋承受住500噸的拉力,向全地形起重機的“全球第一吊”新紀錄發起衝(chong) 擊——這是徐工集團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特級技師孟維正在帶領團隊攻堅的項目。

  去年3月,人力資源社會(hui) 保障部印發《關(guan) 於(yu) 健全完善新時代技能人才職業(ye) 技能等級製度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意見》),將原有的五級技能等級上下延伸為(wei) 八級,形成從(cong) 學徒工、初級工到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的“新八級工”職業(ye) 技能等級序列,孟維就是江蘇首批特級技師之一。

  作為(wei) 從(cong) 一線成長起來的技術骨幹,41歲的孟維早在10多年前就獲得高級技師技能等級證書(shu) 。站在當時技能等級體(ti) 係的“頂峰”,他仍然思索:“以後職業(ye) 道路該怎麽(me) 向上走?”

  曾經,“職業(ye) 天花板”不夠高,限製了不少一線工人的成長。

  在南京鋼鐵集團,52歲的軋鋼工孫秀華也有這種感受。2010年他成為(wei) 高級技師,是廠裏技術最好的工人之一,但晉升通道有限,除非轉管理崗位,不然職業(ye) 發展已經“見頂”。

  隨著“新八級工”製度在江蘇試點,孟維、孫秀華這樣的高技能人才有了更廣闊的職業(ye) 發展空間。

  孟維回憶,去年他收到公司通知,鼓勵高級技師等級證書(shu) 取得滿5年、在一線崗位上有突出業(ye) 績的工人積極申報特級技師。“我第一時間就報了名。”當時,他主導設計製造的行業(ye) 內(nei) 首條零部件智能產(chan) 線已經投產(chan) ,將生產(chan) 效率提升了3倍。

  “特級技師”怎樣評?根據《意見》,由人社部門指導用人單位製定實施方案,用人單位組織評審、公示核準、任職聘用。

  “考評以材料評審、現場考察、現場匯報和答辯等綜合評審方式進行。”徐工集團現場評審專(zhuan) 家王曉飛告訴記者,第一批申報的員工共有39名,專(zhuan) 家組按照綜合評審打分排序上報江蘇省人社廳,經複核認定,孟維等3名員工獲得首批特級技師等級證書(shu) 。

  “評價(jia) 體(ti) 係注重產(chan) 業(ye) 實際,向重要技能崗位傾(qing) 斜。”南京鋼鐵培訓中心主任仲崇波告訴記者,為(wei) 確保客觀公正,除了本單位的專(zhuan) 家隊伍,集團還請來第三方單位共同考核。

  評上特級技師後,相關(guan) 技能人才待遇明顯提升。

  “我現在的收入僅(jin) 次於(yu) 分廠主要負責人,這不僅(jin) 是物質獎勵,更是精神激勵。”孟維說。而在南京鋼鐵集團,職工取得中高級以上技能等級證書(shu) ,每升一級一次性獎勵2000元,獲得特級技師獎勵8000元,薪資級別也相應提檔。

  在南京中電熊貓集團,高技能人才成為(wei) 特級技師後,可享受企業(ye) 中層管理人員待遇,取得首席技師等級後,待遇還會(hui) 提升。中電熊貓技能等級認定中心負責人沈健介紹,集團將技能等級考核和晉升通道、薪酬待遇掛鉤,實現技高者多得。

  新的機遇麵向高技能人才敞開。

  中電熊貓下屬南京三樂(le) 集團有限公司電子器件研究所特級技師姚建波介紹,今年公司新成立了解決(jue) 前沿技術和共性問題的“技術中心”,他作為(wei) 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有了更多參與(yu) 重點科研項目攻關(guan) 的機會(hui) 。

  “師傅評上特級,我也更有奔頭了!”跟著孟維一起鑽研兩(liang) 牙螺紋的00後技工李英傑說,“更高的成長階梯等著我去攀登,隻要努力,我也可以站上技能高峰。”在榜樣帶動下,更多年輕技工比學趕超,幹勁十足。

  “‘新八級工’製度不隻是增加了幾個(ge) 職業(ye) 技能等級,而是向下夯實技術基礎,向上培育拔尖工匠,為(wei) 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供人才支撐。”江蘇省人社廳職業(ye) 技能鑒定中心鑒定考核科科長朱政介紹,未來將繼續完善技能人才評價(jia) 使用激勵機製,助力高技能人才實現高質量發展。

  技能人才培養(yang) ——

  “產(chan) 教融合”促進技能成才

  本報記者 王沛

  雖然今年剛畢業(ye) ,但侯佳已經是福士汽車零部件濟南有限公司的“老員工”了。這還要從(cong) 3年前說起。那時,剛就讀山東(dong) 省濟南職業(ye) 學院中德技術學院的侯佳,經過企業(ye) 校園招聘雙選會(hui) 的麵試,成為(wei) 福士汽車的一名學徒。簽約後,企業(ye) 為(wei) 學生量身打造個(ge) 性化培養(yang) 方案,發放生活補貼,實現“招生即招工、入學即入職”。

  為(wei) 培養(yang) 新時代技能人才,近年來,濟南市教育、發展改革等部門聯合建立產(chan) 教融合工作推進機製,著力促進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與(yu) 產(chan) 業(ye) 契合、教學與(yu) 生產(chan) 融合、學曆證書(shu) 與(yu) 技能證書(shu) 融通。

  對於(yu) 侯佳來說,“產(chan) 教融合”的學習(xi) 生活有什麽(me) 不一樣?

  “大一在學校學理論,大二大三在企業(ye) 、學校交替學習(xi) ,理論與(yu) 實踐反複切換,理解更深刻。”侯佳說,在企業(ye) 有主管手把手教,把他們(men) 當成員工傳(chuan) 幫帶。

  重構了教學流程,侯佳有了更多上手實踐的機會(hui) ,他在公司認真學技術,改良設計了一款放水閥並投入使用。和侯佳一樣,他的許多同學也可以在各崗位輪崗,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產(chan) 教融合是職業(ye) 教育辦學的必然要求,通過我們(men) 的培養(yang) 讓學生畢業(ye) 時有競爭(zheng) 力,雙崗成才。”濟南職業(ye) 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蘇旭勇介紹,學校將校企合作貫穿培養(yang) 全程,突出企業(ye) 育人主體(ti) 地位,校企合作共同體(ti) 有名有實。

  企業(ye) 都能發揮哪些作用?蘇旭勇介紹,企業(ye) 與(yu) 學校共同開發進階教材,以企業(ye) 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所需的職業(ye) 能力作為(wei) 主要內(nei) 容,“崗課賽證”在教材中一體(ti) 融通。

  考核評價(jia) 以企業(ye) 為(wei) 主,濟南職業(ye) 學院與(yu) 行業(ye) 企業(ye) 合作組建了考試委員會(hui) ,技能考試基於(yu) 企業(ye) 真實任務,檢驗培養(yang) 質量。

  今年招聘季,侯佳並不緊張。畢業(ye) 一周,他就在福士汽車上了崗,成為(wei) 一名新入職的“老員工”,實訓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濟南職業(ye) 學院工程訓練中心,一條智能生產(chan) 線占據一席之地,這是企業(ye) 與(yu) 學校共同投資建設的真實生產(chan) 線,配有最先進的數字孿生技術。“學生在這裏實訓,可以解決(jue) 大部分在工廠會(hui) 遇到的實際問題,進入智能工廠能夠無縫對接。”蘇旭勇說。

  雖值暑假,工程訓練中心裏卻很熱鬧,準備參加全國職業(ye) 院校技能大賽的學生們(men) 正在緊張備賽。3名“飛機發動機拆裝調試與(yu) 維修”賽項的隊員按照圖紙,將飛機板材按照適合尺寸折彎、裁剪、焊接。

  “參加職業(ye) 技能大賽的環境和強度非常鍛煉能力,是培育職業(ye) 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負責指導的培訓老師邊洪寧說,學生們(men) 暑假也不休息,全泡在實訓室裏,具有這種頑強拚搏精神和競爭(zheng) 意識的學生更受企業(ye) 青睞。

  目前,濟南已成立校企共建產(chan) 業(ye) 學院51個(ge) ,共建規模以上實訓基地1161個(ge) 。眼下,濟南職業(ye) 學院45個(ge) 專(zhuan) 業(ye) 與(yu) 山東(dong) 省“十強”產(chan) 業(ye) 集群已實現良好匹配。例如,緊密對接濟南新能源汽車發展需求,濟南職業(ye) 學院前年就開設了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專(zhuan) 業(ye) 。今年上半年,濟南汽車製造業(ye) 增加值同比增長72.8%,汽車用發動機增長49.6%,對技能崗位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濟南市教育局總督學林鍾介紹,職業(ye) 院校要與(yu) 企業(ye) 發揮各自優(you) 勢,互補互促、共建共享,組建行業(ye) 產(chan) 教融合共同體(ti) 和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在專(zhuan) 業(ye) 布局優(you) 化、急需人才培養(yang) 、短板技術攻關(guan) 等方麵進行深入合作,加速形成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相匹配的職業(ye) 教育布局。

  企業(ye) 學徒成長——

  “企業(ye) 新型學徒製”提升技工素質

  本報記者 李剛

  “我們(men) 每年生產(chan) 約50台吹膜設備,產(chan) 量位居全球前列。”走進廣東(dong) 省汕頭市金明精機公司的“數智化”車間,一台台四五層樓高的“鋼鐵巨人”引人注目,這便是用於(yu) 包裝等行業(ye) 的大型吹膜設備。

  工位上,技術工人謝凱鵬正在全神貫注安裝零件。這裏的每台設備有4500多個(ge) 零部件,最重的模頭有25噸,最小的直徑不到5毫米。為(wei) 確保設備正常運行,精密核心零件之間的接合誤差必須控製在0.003毫米以內(nei) ,裝配過程容不得半點失誤。在企業(ye) “技能大師工作室”裏,謝凱鵬的師傅林潔波通過“數字化智能管理平台”關(guan) 注著他的安裝動作,遇到技術難點,林潔波即可在線指點,找出最佳解決(jue) 方案。

  “林潔波是我們(men) 的電工特級技師,是公司‘數智化’轉型的技術骨幹。”金明精機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楊英傑介紹,15年前,林潔波專(zhuan) 科畢業(ye) ,在多個(ge) 技術崗位鍛煉成長,去年被評聘為(wei) 電工特級技師。今年5月,他順利申報“汕頭市技能大師工作室”。謝凱鵬是公司的老技工,與(yu) 林潔波是師徒也是搭檔,公司設備在交付用戶時,往往由林潔波提供指導,謝凱鵬完成安裝。

  30多年來,金明精機公司經曆了從(cong) 全手工到半自動化、“數智化”生產(chan) 的演進。“麵對‘數智化’轉型,誰先聚集高技能人才,就能占據更多發展優(you) 勢。”楊英傑說。

  為(wei) 填補技能人才缺口,金明精機公司與(yu) 汕頭市人社部門、技師學院等單位對接,以企業(ye) 人才需求為(wei) 目標,共同敲定培訓方案,實行“企校雙師聯合培養(yang) ”的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培養(yang) 模式。據介紹,企業(ye) 會(hui) 選拔優(you) 秀技能人才擔任企業(ye) 導師,技工院校也會(hui) 為(wei) 學徒指派專(zhuan) 業(ye) 教師,雙方合力搭建理論與(yu) 實踐緊密結合的培訓平台,共同開展教學培訓。經過報名篩選,金明精機共有37名員工參加了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培養(yang) 。

  “公司和汕頭技師學院為(wei) 我製定了培養(yang) 計劃,既有理論學習(xi) ,也有崗位實操,指導老師會(hui) 從(cong) 最基本的原理教起。”謝凱鵬說,他跟隨師傅林潔波邊工作邊學習(xi) ,遇到問題隨時提問、上手解決(jue) ,過去覺得霧裏看花的“數智化”知識,在導師言傳(chuan) 身教中不斷掌握。

  “通過學習(xi) 實操,首批37名學員已經能勝任現場大部分技術工作。”楊英傑介紹,隨著謝凱鵬的成長,設備交付用戶時,林潔波隻需遠程指導,能將更多精力投入研發創新。

  近年來,廣東(dong) 製造業(ye)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新技術、新業(ye) 態不斷湧現。進一步深化技能人才培養(yang) ,使之適應產(chan) 業(ye) 發展需要,成為(wei) 一項新課題。

  今年8月,廣東(dong) 省人社廳、財政廳聯合印發《廣東(dong) 省職業(ye) 技能培訓補貼管理辦法》,明確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培訓按照每人每年5000—8500元標準予以補貼。同時,為(wei) 精準匹配人才培養(yang) 和產(chan) 業(ye) 需求,廣東(dong) 省人社廳還開展了“產(chan) 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對接活動,推行“崗位+培養(yang) ”學徒就業(ye) 新形式,構建以產(chan) 業(ye) 崗位標準為(wei) 引領、以院校人才培養(yang) 為(wei) 基礎、以技能人才評價(jia) 為(wei) 紐帶的“產(chan) 教評”技能生態。第一批“崗位+培養(yang) ”學徒計劃將提供10.3萬(wan) 個(ge) 學徒崗位,促進技能人才與(yu) 產(chan) 業(ye) 雙向奔赴。

  廣東(dong) 省人社廳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廣東(dong) 將大力推動包括“企業(ye) 新型學徒製”在內(nei) 的各類探索,創新產(chan) 業(ye) 技能人才培養(yang) 新模式,打通技能人才培養(yang) “最後一公裏”。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5日 第 19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