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昔日大漠今沃野 幸福河畔稻花香

發布時間:2023-09-15 16:33: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金秋時節,惠風和暢。站在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控製的自流引水灌溉區登高俯瞰,滾滾的西拉沐淪河水從(cong) 這裏奔流而下,滋養(yang) 著幸福河兩(liang) 岸上百萬(wan) 畝(mu) 耕地草場。

  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位於(yu) 赤峰市翁牛特旗,是我國最大的草原牧區水利樞紐工程。多年來,得益於(yu) 水利樞紐工程,幸福河兩(liang) 岸人民在這裏耕耘棲居,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曆史發展的嶄新藍圖。

  今年入夏以來,持續的高溫少雨,創下赤峰市平均降水量自1961年以來同期最低值。日益加重的旱情,讓農(nong) 牧民特別是水稻種植戶們(men) 苦不堪言。

  看著種植戶們(men) 一籌莫展,海拉蘇水利工程管控中心緊急調水,協調上遊巴林右旗德日蘇寶冷水庫,加大水庫的下泄流量,為(wei) 當時正值分蘖關(guan) 鍵期的水稻田引來救命水。

  “海拉蘇水利工程管控中心為(wei) 我們(men) 送來了及時水,基本上能保證水稻生長期的需水量。目前水稻長勢喜人,今年豐(feng) 收不成問題。”海拉蘇鎮海拉蘇嘎查水稻種植戶王曉偉(wei) 高興(xing) 地說。

  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幸福河灌區灌溉麵積達30萬(wan) 畝(mu) ,近6萬(wan) 名群眾(zhong) 因此受益。

  而在最初的時候,幸福河隻有十幾公裏長,每年冬春時節,風沙都會(hui) 淹沒土渠,用水時再重新清理。而每到雨季,幸福河就變成了流沙河。

  為(wei) 了徹底改變這一局麵,1976年,一場傾(qing) 翁牛特全旗之力進行的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大會(hui) 戰打響。當時,百裏工地,紅旗飛揚,各族群眾(zhong) 冬冒嚴(yan) 寒,夏頂烈日,鬥誌昂揚。沒有現代化機械,300多萬(wan) 立方米的土石方全靠人拉、肩扛、車推。工程浩蕩,艱苦奮鬥兩(liang) 餘(yu) 載,終於(yu) 在1978年8月1日,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勝利竣工。

  受益於(yu) 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如今的幸福河兩(liang) 岸,鷗飛魚躍、稻花飄香,如同塞上江南。

  最近幾年,每到中秋,瑞辰誠信種植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稻田裏出產(chan) 的肥美鮮嫩、油多黃滿的稻田蟹總是供不應求。

  瑞辰誠信種植養(yang) 殖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每年種植水稻約3000畝(mu) ,其中500畝(mu) 稻田既是“稻蟹共生”的試驗田,也是“紅山稻”品質選育的試驗田。前不久,合作社又與(yu) 遼寧盤錦的一家企業(ye) 簽署合作協議,強強聯手。“他們(men) 負責聯係蟹苗,專(zhuan) 業(ye) 技術員在這兒(er) 悉心指導,今年養(yang) 螃蟹的純收入最低能達到20萬(wan) 。”合作社監事長穀海林說道。

  稻田為(wei) 河蟹的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天然的餌料生物,河蟹也能夠為(wei) 稻田除草除蟲、鬆土施肥,一水兩(liang) 用、一地雙收。穀海林告訴記者,明年他想把稻田養(yang) 蟹擴大到1萬(wan) 畝(mu) 。

  “田田流水稻花香”。翁牛特旗是自治區第三大水稻生產(chan) 旗縣,經西拉木倫(lun) 河水哺育,這裏生產(chan) 的稻米通體(ti) 圓潤、色澤晶瑩、香糯軟滑,因與(yu) 紅山文化有著深厚的曆史淵源,得名“紅山稻”。目前,全旗現有水稻種植麵積25萬(wan) 畝(mu) 以上,年產(chan) 優(you) 質稻米12萬(wan) 噸以上。

  “原來咱們(men) 東(dong) 部牧區種植結構單一,以養(yang) 畜為(wei) 主,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的興(xing) 建改變了咱們(men) 牧區的種植結構,水稻、玉米、雜糧,種植變得日趨多樣化。”海拉蘇水利工程管護中心主任湯建偉(wei) 告訴記者。

  大河湯湯,歲月奔流。45年來,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滋養(yang) 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阿魯科爾沁旗大地。

  “海拉蘇水利樞紐工程建設者們(men) 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全旗幹部群眾(zhong) 。接下來,我們(men) 將繼續沿著生態優(you) 先的發展路子,讓‘東(dong) 部治沙、西部治土、中部抓園區、全域搞旅遊’的發展思路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繼續譜寫(xie) 龍鳳之鄉(xiang) 翁牛特旗各族群眾(zhong) 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翁牛特旗副旗長查幹巴特爾動情地說。(記者 王塔娜 通訊員 李婥)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