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金鑰匙”打開三農“多把鎖”
秋高氣爽,烏(wu) 蘭(lan) 察布大地一派豐(feng) 收景象,田間地頭大型農(nong) 機不間斷地作業(ye) ,此起彼伏地奏響一曲曲豐(feng) 收的樂(le) 章。
今年,越來越多的村鎮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碎田”變“整田”,統一機械化作業(ye) ,土地規模化經營加上先進的農(nong) 業(ye) 技術,讓秋糧豐(feng) 產(chan) 的成色更足了。
為(wei) 了增加農(nong) 民收入,近年來,烏(wu) 蘭(lan) 察布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chang) ”的原則,鼓勵農(nong) 民創新經營模式,自願流轉承包土地。同時,通過政府資源引導及政策支持,引進種植大戶、農(nong) 業(ye) 合作社及農(nong) 業(ye) 企業(ye) ,進行示範帶動,以出租、入股、托管等多種形式,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真正活了起來,打開農(nong)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農(nong) 村發展“多把鎖”。截至2022年,烏(wu) 蘭(lan) 察布市農(nong) 村土地流轉麵積550.78萬(wan) 畝(mu) ,高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農(nong) 村土地流轉率近7個(ge) 百分點。
托管服務助力村集體(ti) 經濟“破土成金”
夕陽西下,在興(xing) 和縣大庫聯鄉(xiang) 合少營村的一處馬鈴薯種植田裏,馬鈴薯收獲機具還在忙碌運作,機具駛過之處,大片的馬鈴薯破土而出,一旁的農(nong) 民們(men) 正忙著將這些“新鮮出爐”的馬鈴薯裝袋打包。
時光回到10年前,這裏農(nong) 業(ye) 結構單一,田塊不集中,機械化難度大,村裏人少,年富力強的年輕人,還有大部分的中年人,都會(hui) 選擇進城打工,每家每戶都是粗放分散經營。
合少營村的變化源於(yu) 2013年,那時,村裏開展土地流轉,農(nong) 民將自家的土地紛紛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又將流轉來的土地進行整合,實現了規模化經營。
特別是在2021年,合少營村探索出村集體(ti) 提供托管服務模式,開啟“耕、種、管、收”一站式服務,以低於(yu) 市場價(jia) 的價(jia) 格為(wei) 村裏的10戶種植大戶提供機械化服務,在集體(ti) 經濟增收的同時,還解決(jue) 了小農(nong) 戶與(yu) 現代化農(nong) 業(ye) 發展有機銜接的問題。
村集體(ti) 提供托管服務模式就是村委會(hui) 采用幫扶資金購買(mai) 大型農(nong) 機具,為(wei) 本村農(nong) 戶提供社會(hui) 化服務,提高本村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機械化耕作水平和效率。
“全村3萬(wan) 畝(mu) 耕地,共流轉了2.5萬(wan) 多畝(mu) ,村委會(hui) 為(wei) 村裏種植大戶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每年服務1500畝(mu) 土地,集體(ti) 經濟收入四五十萬(wan) 元,去年還用集體(ti) 經濟把全村的路燈都給換了,村民們(men) 很高興(xing) 。”合少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愛和介紹說。
“我從(cong) 農(nong) 戶手裏流轉了500多畝(mu) 土地,在耕種時就和村委會(hui) 簽訂了托管服務合同,一畝(mu) 地300元,比用外麵的農(nong) 機便宜,真是省時省心又省力、增產(chan) 又增收!”種植大戶王世峰在田間看著眼前的豐(feng) 收場景說道。
村集體(ti) 提供托管服務模式,不僅(jin) 使農(nong) 民增加了效益,為(wei) 村級集體(ti) 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更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打牢了基礎。
農(nong) 民變“股民”收益又分紅
秋收時節,記者來到察右前旗巴音鎮印西梁村71歲的劉潤狗家,他正在和朋友悠閑地聊著天。放在幾年前,他免不了要在田間地頭勞作。
“我就留了幾畝(mu) 地,自己歲數大了,種不動了,現在把土地流轉給了烏(wu) 蘭(lan) 察布市瑞田現代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我們(men) 坐在家就有錢收,今年企業(ye) 還給漲錢了,一畝(mu) 地500元,不錯。”劉潤狗說起土地流轉,發自肺腑地高興(xing) 。
最讓劉潤狗高興(xing) 的是,烏(wu) 蘭(lan) 察布市瑞田現代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模式,以入股的形式,與(yu) 印西梁村的農(nong) 戶簽訂了分紅合同,讓農(nong) 民變“股民”,讓利於(yu) 農(nong) 戶,把農(nong) 戶利益和企業(ye) 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我們(men) 流轉了印西梁村332戶3057畝(mu) 土地,不僅(jin) 給農(nong) 民土地流轉費,而且農(nong) 民還有二次分紅,二次分紅是看企業(ye) 經營狀況,企業(ye) 效益高,農(nong) 民分到的錢就多。”烏(wu) 蘭(lan) 察布市瑞田現代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金龍介紹道。
昔日麵朝黃土背朝天,今日土地流轉當 “老板”。農(nong) 民不僅(jin) 有土地流轉費,還能二次分紅,土地流轉生“兩(liang) 金”,這讓農(nong) 戶們(men) 打心眼裏高興(xing) 。
乘著土地流轉的東(dong) 風,烏(wu) 蘭(lan) 察布市瑞田現代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將印西梁村流轉來的小塊土地進行整理,並進行整體(ti) 規劃後建設了智慧農(nong) 田,形成了4大地塊,建設了4個(ge) 智慧係統。通過智慧農(nong) 業(ye) 真正實現了節水、節肥、節藥、節工,降低了農(nong) 業(ye) 麵源汙染,提升了耕地質量。
“我們(men) 在農(nong) 田裏安裝了自動水肥澆灌係統,在辦公室就能進行手機操控,而且機器能進行自動施肥,作物需要多少就給多少,化肥用量比以前少了一半,而且更精準、更可控。”李金龍介紹道。
土地流轉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賦能添“翼”
“村裏的5600畝(mu) 土地全部流轉出去啦,我們(men) 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又流轉給商都縣啊咪啦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這幾年,村裏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年人,我就是最年輕的啦,所以土地流轉對咱農(nong) 民來說是好事。”商都縣七台鎮楊家村村委會(hui) 副書(shu) 記郭潤平說。
郭潤平所說的商都縣啊咪啦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種植養(yang) 殖為(wei) 主的企業(ye) 。2023年,該公司陸續流轉了4萬(wan) 多畝(mu) 土地,種上了燕麥草、青貯玉米等。
說起種植燕麥草,商都縣啊咪啦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唐加高有著自己的見解:“因為(wei) 這裏的規律就是春旱,開春的時候特別旱,種糧食風險較大,而燕麥草成活率高,它的生長期隻有60多天,到了7月份汛期,下幾場雨就能長得很好,所以比較適合種草,而且還能滿足我那1萬(wan) 多頭牛的飼草料問題。”
現在土地集中連片,便於(yu) 管理,公司投資3000多萬(wan) 的機械化設備,全程機械化不但提高了收種質量,節約了成本,還大大減少了人力投入。
土地流轉不僅(jin) 破解了企業(ye) 的經營難題,給村子帶來了新的生機,也讓農(nong) 民的“錢袋子”更鼓了。
“土地沒流轉的時候,不光種地成本高,收成還得看老天。現在和種植大戶簽訂了合同,每畝(mu) 地能給120元到200元,我們(men) 省心,還不耽誤出去務工,又能多掙一份錢啦。”郭潤平滿意地說。
目前,烏(wu) 蘭(lan) 察布市仍在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多種模式,不斷推進規模化經營,為(wei) 智慧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掛上“快進擋”。(記者 皇甫美鮮 郭奇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