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耕地質量 打造豐收良田(切實加強耕地保護)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離不開耕地質量這個(ge) “關(guan) 鍵變量”。各地區各有關(guan) 部門采取硬招實招,全力提升耕地質量。
種養(yang) 結合、分類施策,促進地力穩步提升
廣西田東(dong) 縣義(yi) 圩鎮朔晚村巴查屯,村民陸慶歡走進剛排完水的稻田,“這土壤顏色發深,踩著有點黏腳,一看就有肥力。”
種了多年地,陸慶歡發現,前幾年土壤變“饞”了,肥施得不少,可糧食產(chan) 量就是上不去。去年冬閑時節,他按農(nong) 技員教的法子,在田裏種了油菜花,幼嫩的菜心可以炒菜,根莖翻埋到地裏做綠肥。今年早春種的4畝(mu) 水稻,畝(mu) 均產(chan) 量比去年增加了60斤。
田東(dong) 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林紹光介紹,為(wei) 了培肥地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縣裏在雙季稻作區開展“稻—稻—肥”輪作項目試點,晚稻收割後種植綠肥或油菜花等作物,並施用有機肥作為(wei) 基肥。許多農(nong) 戶反映,這種輪作模式有效改善了土壤質量,早稻產(chan) 量比去年有所提高。今年田東(dong) 縣還將擴大試點麵積。
據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調查評價(jia) ,2014年到2019年,我國耕地地力提升了0.35個(ge) 等級,但部分區域耕地質量出現退化。
紅黃壤是我國南方主要土壤類型,約占全國耕地麵積的1/3,由於(yu) 有機質相對缺乏,酸化問題比較突出。“長期偏施氮肥,造成土壤中酸性物質積累,引起耕地退化、地力下降。”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祁陽紅壤實驗站站長張會(hui) 民說。
2008年以來,中國農(nong) 科院祁陽紅壤站提出種地與(yu) 養(yang) 地相結合,開展綠肥替代氮肥定位試驗推廣。張會(hui) 民介紹,豆科綠肥能固定空氣中的氮素,通過發達的根係富集土壤深層養(yang) 分,翻埋後形成的腐殖質提高土壤活性有機質。試驗表明,通過“稻—稻—紫雲(yun) 英”減肥高效輪作,土壤肥力綜合指數提高0.1—0.2個(ge) 等級。
耕地質量提升是一個(ge) 長期過程,需要對症開方、久久為(wei) 功。“健康耕層是農(nong) 田地力提升的關(guan) 鍵因素。”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耕地質量監測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榮說,耕地質量建設要聚焦土壤障礙因子消減、基礎地力提升、新品種開發及其增產(chan) 潛力挖掘、水肥資源高效利用等環節,綜合考慮作物產(chan) 量和環境效應,提高土壤蓄納和穩定供應養(yang) 分能力。
近年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組織實施全國退化耕地治理試點項目,引導各地不斷提升耕地質量。在東(dong) 北地區,啟動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十四五”期間將完成1億(yi) 畝(mu) 。去年,浙江率先實施土壤健康行動。“通過持續探索‘一地一策’健康土壤管理新模式,提高健康土壤供肥、固碳、減排能力。”浙江省耕地質量與(yu) 肥料管理總站站長虞軼俊說。
打通灌溉“最後一公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更有底氣
“多虧(kui) 去年把渠重修了,今年夏天澆水充足,春玉米一畝(mu) 能收2000多斤,比去年增加500斤!”陝西省合陽縣路井鎮崔李楊村村民楊振武難掩興(xing) 奮。
崔李楊村田間渠道老化失修,近年來,渭南市東(dong) 雷抽黃灌區打通農(nong) 田灌溉“最後一公裏”,年增灌溉水量2000多萬(wan) 立方米,3000多戶農(nong) 民告別了澆地難題。
農(nong) 田水利還欠賬,生產(chan) 條件逐步改善。目前,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累計建成各類灌排渠道超過600萬(wan) 公裏、田間道路超過1000萬(wan) 公裏、小型農(nong) 田水利設施超過2000萬(wan) 處。
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因地製宜開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突破丘陵地區耕種瓶頸,有效提高耕種效率。走進公義(yi) 鎮欣榮村,稻田層層鋪展,一串串飽滿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機。“穀子揚花灌漿時遇到連續高溫,多虧(kui) 農(nong) 田灌溉設施給力,今年收成還不錯。”田埂上,種糧大戶王程淋張羅著將糧食裝袋、測產(chan) 。
“根據地形地勢特點,高標準農(nong) 田修建時綜合考慮實用性和建設成本,尊重農(nong) 民意願。”彭山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建中心副主任許和平介紹,當地依勢修築梯田,最大程度減少土石方移動量,並采用磚、石、混凝土、土體(ti) 夯實等對田坎進行保護,灌溉設計保證率達到75%,田間道路通達率達90%以上。
“高標準農(nong) 田的‘高’,不僅(jin) 體(ti) 現在外觀上,更落到耕地質量提升和促農(nong) 增收上。”許和平說,在平整地塊、修路通渠基礎上,今年彭山區還將千餘(yu)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打造為(wei) 數智水稻示範基地,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新基建”集成配套,進一步提升農(nong) 田質量。
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累計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能夠以此穩定保障1萬(wan) 億(yi) 斤以上糧食產(chan) 能。從(cong) 占比看,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占耕地總量的一半左右。“剩餘(yu) 要建設的高標準農(nong) 田,約2/3分布在丘陵山區,多數是旱地,建設難度大、成本高。”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介紹。
“未來確保人均擁有1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糧食安全根基將更為(wei) 牢靠。”郭永田介紹,目前正籌劃開展兩(liang) 方麵試點示範。一是篩選符合條件的區域,加快推進整灌區、整縣、整市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試點,率先實現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覆蓋。二是在東(dong) 北、黃淮海、長江中下遊、西南等不同類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區域,選擇符合條件的省份,謀劃打造更高水平的現代化良田示範樣板,輻射帶動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提檔升級。
“以種適地”與(yu) “以地適種”相結合,挖掘鹽堿地治理開發潛力
在內(nei) 蒙古五原縣的5萬(wan) 畝(mu) “改鹽增草(飼)興(xing) 牧”試驗示範項目區裏,各類耐鹽牧草迎風搖曳。
連年引黃灌溉,造成大量鹽分滯留,鹽堿地一度占五原縣耕地麵積的53.4%。“我們(men) 堅持係統思維,多管齊下改良土壤。”五原縣現代農(nong) 牧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李二珍介紹,縣裏與(yu) 科研院所、企業(ye) 合作,利用脫硫石膏、明沙、有機肥、改良劑和種植耐鹽作物相結合的辦法,疊加采用“上膜下秸”和“暗管排鹽”技術,促進脫鹽、阻鹽,調控地下水位,同時實施灌排、土地平整等配套工程,保障排水順暢。
榮義(yi) 村村民劉建華說,土壤改良後,玉米畝(mu) 產(chan) 由原來的300斤增加到600多斤,村裏還引進龍頭企業(ye) ,開展辣椒訂單種植,畝(mu) 均純收入達到3500元,耕種效益明顯提升。
整個(ge) 項目區綜合改良後,新增可耕地4500畝(mu) ,輕度、中度和重度鹽堿地的保苗率分別提高20%、40%、60%。“在改良後的中、重度鹽堿耕地種植耐鹽牧草,不僅(jin) 能培肥地力,還能為(wei) 養(yang) 殖業(ye) 提供更多優(you) 質飼草料。”李二珍說。
鹽堿地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2020年以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在8個(ge) 省份開展鹽堿化耕地治理試點,3年累計實施240萬(wan) 畝(mu) 次,項目區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11—0.51個(ge) 等級,土壤含鹽量平均降低約2‰。
拓展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各地加快探索“以種適地”與(yu) “以地適種”相結合,不斷挖掘鹽堿地治理開發潛力。
在寧夏,圍繞水稻、牧草、枸杞等主要農(nong) 作物,科研工作者大力開展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推廣種植麵積達到120萬(wan) 畝(mu) 以上,給白茫茫的鹽堿荒灘披上了多彩“外衣”。在山東(dong) 省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國內(nei) 首個(ge) 耐鹽堿植物數字化育種加速器為(wei) 鹽堿地適生植物育種提供動力,借助智能控製係統,這裏每年可育種6—8代,速度是溫室育種的3—4倍、大田育種的5—6倍。
“鹽堿區形成於(yu) 幹旱半幹旱氣候、含鹽地下水位高的自然條件下,除非鹽堿成因消失,否則采用單項技術不能一勞永逸,必須堅持綜合施策。”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土地科學與(yu) 技術學院教授張鳳榮說,無論是改造提升現有鹽堿耕地質量,還是選育耐鹽品種、開發耐鹽植物,都要遵循“鹽隨水來,鹽隨水去”的水鹽運動規律和土壤鹽分抑製植物吸收水分的生理機理,綜合運用工程、農(nong) 藝、化學、生物等方法,因地製宜開發利用,確保可持續發展。
鹽堿地治理是項跨學科、跨領域的係統工程,亟須整合資源,推進係統集成創新。前不久,內(nei) 蒙古自治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研究院在五原縣新公中鎮的綜合科技小院正式揭牌,“研究院將聚焦耐鹽堿作物品種培育、產(chan) 能提升和生態化利用三大領域開展技術研發,聯合開展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應用,共同構建鹽堿地綜合利用創新體(ti) 係,打造鹽堿地產(chan) 品品牌。”五原縣副縣長、農(nong) 牧和科技局局長郭明旺說。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15日 18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