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以雕塑為媒講中國故事
10月14日,世界的目光投向這裏。
這一天,呼和浩特市與(yu) 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hui) ,在同日落成的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共同舉(ju) 辦首屆呼和浩特國際雕塑藝術展。
這一天,這裏薈聚了近百位法蘭(lan) 西藝術院、佛羅倫(lun) 薩藝術研究院院士及國際雕塑家和國內(nei) 老中青年優(you) 秀藝術家。
這是一場東(dong) 西方文化碰撞與(yu) 交流的雕塑藝術盛宴。
“我們(men) 與(yu) 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hui) 攜手共辦‘首屆國際雕塑藝術展’,以雕塑藝術為(wei) 媒介,展開國際對話,講述中國故事,就是要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之間的交流與(yu) 互鑒,將呼和浩特的曆史之美、包容之美、文化之美展現出來。”呼和浩特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賀海東(dong) 在致辭中表示。
藝術展旨在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si) 路精神,展現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豐(feng) 富拓展各民族交流交融、互鑒共生的“北疆文化”。
近年來,呼和浩特作為(wei) 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圍繞創建國家文化旅遊消費示範市,深入挖掘城市文化,積極塑造城市精神,重點建設了呼和浩特市國際雕塑園、雕塑藝術館,打造形成了以內(nei) 蒙古博物院、內(nei) 蒙古美術館以及呼和浩特市雕塑藝術館為(wei) “龍頭”,以呼和浩特市國際雕塑園以及草原絲(si) 綢之路公園為(wei) “主幹”的5.6公裏“文化軸帶”。
這條“文化軸帶”,成為(wei) 首府城市文化又一新地標。
“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men) 在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全國政協副秘書(shu) 長、民盟中央專(zhuan) 職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城市雕塑家協會(hui) 主席吳為(wei) 山表示。
首屆呼和浩特國際雕塑藝術展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創作導向,分“藝術經典 時代交響”“文明之境 映照相輝”“中華文化 博大和合”3個(ge) 篇章,展陳了國內(nei) 外經典雕塑作品58件,專(zhuan) 項征集入圍作品100件。
其中,由中國美術館組織創作的大型作品《長征組雕》凝聚了當代雕塑家對革命先輩的無限崇敬,生動展現了長征故事,是新時代以藝術創作賡續紅色文脈的壯麗(li) 史詩。
生命與(yu) 情感、人類與(yu) 自然、寫(xie) 實與(yu) 寫(xie) 意、具象與(yu) 抽象……展陳的雕塑作品以多種角度,不同的表現手法和材質,塑造了形態各異的藝術形象,展現出國際文化交流、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以及多民族融合的多彩文化,彰顯出新時代藝術與(yu) 文化交融的無窮魅力和呼和浩特包容開放的文化格局。
“藝術展中同步開展了‘守望北疆’內(nei) 蒙古雕塑藝術展廳,展出內(nei) 蒙古本土藝術家的84件雕塑藝術品,以無聲的語言,立體(ti) 的畫卷,展現了內(nei) 蒙古優(you) 美的自然風光及民族風情和民族團結之美。這次展覽會(hui) 讓更多的人了解內(nei) 蒙古、愛上內(nei) 蒙古、愛上美麗(li) 的草原都市。”內(nei) 蒙古藝術學院教師趙誌林告訴記者。
新落成的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設置了主雕塑展館、專(zhuan) 題展館、藝術家工作室、多功能會(hui) 議廳、咖啡廳、文創店及配套商業(ye) 區域,致力打造雕塑藝術“產(chan) 學研”的綜合基地。
這裏,將成為(wei) 首府群眾(zhong) 品鑒文化、藝術家創作交流的重要場所。
雕塑,以形記史、鑄魂。它記載人類文明,是情感交流、心靈互通的紐帶。
“作為(wei) 青年藝術家非常有幸參與(yu) 這次藝術展。藝術創作其實就是一個(ge) ‘對話’的過程,這次展覽是各國藝術家超越時空的對話和文化交流盛會(hui) 。”清華大學博士生、青年藝術家龐玉婷說。
同步正式亮相的呼和浩特國際雕塑園,占地麵積26公頃,包含國際雕塑作品園、中華智慧園和中國名家雕塑園。
這裏,共布設46件國內(nei) 外經典雕塑作品。既有《米洛斯的維納斯》《思想者》等在世界雕塑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yi) 的經典之作,也有吳為(wei) 山館長的《問道》《神遇——孔子與(yu) 蘇格拉底的對話》等享譽中外的經典之作,還有展現“北疆文化”、呼和浩特風土人情的獲獎佳作。
每一件都是藝術家的精神瑰寶。
首屆呼和浩特國際雕塑藝術展舉(ju) 辦、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開館以及呼和浩特國際雕塑園的落成,不僅(jin) 把優(you) 秀雕塑作品落戶呼和浩特,也必將把文明之美、文化之美、藝術之美帶給首府群眾(zhong) ,進一步豐(feng) 富現代化城市的精神和文化內(nei) 涵。(記者 鄭學良 皇甫秀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