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海外版關注吉林:打造大型遙感星座 擁抱大航天時代

發布時間:2023-10-17 15:4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天高雲(yun) 淡、層林盡染,又是金秋時節。我再次來到位於(yu) 戈壁深處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漫步在落葉紛飛的胡楊林中,望著遠處的發射塔架,不禁回憶起剛踏上科研道路時和參與(yu) 衛星科技創新的一幕幕。

  跨界出發 夢想啟航

  大學期間,我對光學技術產(chan) 生濃厚興(xing) 趣,決(jue) 定把其作為(wei) 研究生階段的專(zhuan) 業(ye) 方向。2004年,我如願考入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yu) 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光學工程專(zhuan) 業(ye) ,獲得連續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的機會(hui) 。長春光機所是中國光學事業(ye) 的發源地,被譽為(wei) “中國光學的搖籃”。

  剛入所就讀時,我就聽說所裏正在參與(yu) 載人航天工程光學有效載荷的研製,感覺到十分神秘,但對相關(guan) 具體(ti) 情況並不了解,對載人航天工程更是知之甚少。

  當時的我,基本上每天都在實驗室忙碌,充滿好奇地研究各種光學零件,開展相關(guan) 實驗,但對自己的未來尤其是研究方向和工作領域等,還沒有很清晰的規劃。

  有一天,我在實驗室上網查資料,看到國外的一款與(yu) 地圖應用有關(guan) 的軟件,通過它,我第一次看到遙感衛星的高清地球照片,所在城市的街道、公園、學校等,千裏之外的故鄉(xiang) 小村落,都能在這些清晰的照片上很容易就找到。我不僅(jin) 感到非常親(qin) 切,而且備受震撼,對航天遙感技術有了更深入和直觀的認識。我夢想,假如有機會(hui) 參與(yu) 這樣的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那該多好呀。

  當時,長春光機所在時任所長宣明的帶領下,正開展中國科學院三期創新重點工程項目的籌劃。宣明提出,從(cong) 全球來看,衛星技術已經發展到商業(ye) 化應用階段,載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而以載荷為(wei) 核心的一體(ti) 化衛星技術,必將是遙感衛星的重要發展趨勢,光機所應該成立一支隊伍抓緊研究。所裏決(jue) 定,從(cong) 在學的研究生裏挑選人員,組成研究團隊。我一聽到這個(ge) 消息,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並順利地通過麵試,成為(wei) 研究團隊第一批8名成員之一。

  領銜研製 初戰告捷

  隨著對航天了解逐漸深入,我對衛星光學遙感更加著迷。而當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聽到救災所需的高分辨衛星圖像隻能依靠國外援助,我更加堅定了要做出全世界最好的光學遙感衛星的決(jue) 心。記得那時,我經常半夜才從(cong) 實驗室離開,在回宿舍的路上,仰望滿天星鬥,總是會(hui) 想象有一天自己參與(yu) 研製的衛星在天上工作的樣子。長春的冬夜很冷,奮鬥的年輕人內(nei) 心火熱。

  經過多年鑽研,2012年,我們(men) 開始正式研製吉林一號首批衛星。我擔任其中最小的一顆衛星——靈巧驗證星副總設計師的角色。這顆衛星雖然小,但肩負著CMOS國產(chan) 探測器首次在軌驗證、微納衛星多模式在軌成像驗證等重要任務。從(cong) 開始研製到衛星發射前,我們(men) 不斷遇到預想不到的問題,每天的心情都像坐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

  航天產(chan) 品的特殊性決(jue) 定了其一旦飛天,就極難有機會(hui) 進行維修,而我們(men) 是第一次研製衛星,沒有相關(guan) 經驗,麵臨(lin) 的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我記得,當衛星研製進入桌麵全實物模飛測試環節,按照要求,需要300小時不斷電進行測試,當時我們(men) 還沒有全自動的測試係統,需要人工24小時不間斷地監測。作為(wei) 總體(ti) 技術負責人,我其實參與(yu) 輪流值班就可以了,但是我當時經常連續作業(ye) ,因為(wei) 我想親(qin) 自檢查自己這麽(me) 多年做出來的東(dong) 西,性能到底如何。

  雖然在研製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是我們(men) 一直充滿信心,一直堅信:隻要功夫下夠了,再難的技術瓶頸,都一定可以突破;隻要考慮到每個(ge) 細節,我們(men) 的衛星就一定能成功。航天工程沒有捷徑,隻有踏踏實實地去解決(jue) 問題,在地麵下足功夫,才能保證衛星在天上經得起考驗。

  2015年10月7日,包括靈巧驗證星在內(nei) 的吉林一號首批衛星從(cong)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之後,我接連經曆了3個(ge) 刻骨銘心的時刻:收到第一幀對衛星遙測的信號時,使衛星建立三軸姿態成功對日時,收到第一幅衛星圖像時。每一個(ge) 時刻到來,我都是先激動地跳起來,接著拉過身邊的同伴,熱烈擁抱慶祝。當時,我那種欣喜若狂、激動萬(wan) 分的心情,或許隻有奪得奧運冠軍(jun) 的運動員才能真正體(ti) 會(hui) 吧?

  從(cong) 研製靈巧驗證星的經曆中,我體(ti) 會(hui) 到,偉(wei) 大的事業(ye) 能給人們(men) 帶來豐(feng) 富而獨特的感受,尤其是當一群誌同道合者,為(wei) 某個(ge) 崇高的目標攜手努力、久久為(wei) 功,終獲成功時,他們(men) 那一刻收獲的幸福將內(nei) 化為(wei) 永久的記憶,成為(wei) 生命的一部分。

  研以致用 打造星座

  日居月諸,光陰似箭,從(cong) 初入長春光機所距今,轉眼間近20年過去了,我從(cong) 對航天遙感懵懵懂懂,到擔任型號任務的載荷光學設計師,再到擔任衛星型號總設計師,一路走來,我幸運地見證並參與(yu) 了中國第一家全產(chan) 業(ye) 鏈商業(ye) 航天公司——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光衛星”)的誕生與(yu) 發展的全部曆程,深刻感受到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要變為(wei) 真正的產(chan) 品與(yu) 服務,必須和產(chan) 業(ye) 深度結合。就衛星的研製與(yu) 發射而言,如果把衛星當作一項科研成果,那麽(me) 發射後隻要正常工作,該項科研工作就結束了。而對於(yu) 把衛星作為(wei) 信息獲取裝備,向用戶提供服務的企業(ye) 來說,衛星完成在軌測試,僅(jin) 僅(jin) 是提供服務的開始。科研成果到底能不能真正得到用戶的認可?能否提供穩定的服務?這些問題隻能通過企業(ye) 的市場化運營來回答。

  科研重在應用,創新成果隻有在應用中才能真正實現其價(jia) 值。我強烈地想知道自己參與(yu) 研製的衛星,能否真正滿足應用需求,能夠創造多大價(jia) 值,如何創造更大價(jia) 值。在吉林一號首批衛星升空的那一刻,我就對自己說,這不是結束,這隻是一個(ge) 開始。此後不久,我就離開長春光機所的科研事業(ye) 單位體(ti) 係,全職進入長光衛星工作。

  隨著對國內(nei) 外遙感衛星市場和應用的了解逐漸深入,我和科研團隊深刻認識到,與(yu) 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衛星光學遙感技術還有不小差距,必須奮起直追。我們(men) 通過研究國際先進商業(ye) 化衛星公司的發展經驗,基於(yu) 國內(nei) 特別是長光衛星的科研實踐,提出了“以載荷為(wei) 核心、平台載荷深度融合”的設計理念,主張發展“星載一體(ti) 化”技術,以此推動中國航天遙感技術和產(chan) 業(ye) 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邁向國際先進行列。

  隨著信息時代衛星應用需求的急劇增加,高空間和高時間分辨率的衛星星座係統已成為(wei) 世界航天強國重要的建設目標。目前,國際領先的航天企業(ye) 正在開展大規模衛星星座的密集部署,通過大量衛星組網,更快地覆蓋地球各個(ge) 角落,提供更優(you) 質的衛星數據服務,從(cong) 而取得競爭(zheng) 優(you) 勢。而實現衛星批量化生產(chan) 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guan) 鍵之一。我們(men) 在多年的商業(ye) 航天信息服務實踐中,不斷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光學衛星領域取得了批量化生產(chan) 關(guan) 鍵技術突破,徹底改變了傳(chuan) 統的衛星研製模式,實現了衛星持續迭代。我們(men) 在提升成像質量、提高數據獲取能力的同時,使衛星重量和成本降低一個(ge) 數量級,生產(chan) 周期顯著縮短。目前,我們(men) 在國家發展商業(ye) 航天的政策鼓勵和支持下,已形成了先進光電成像技術、超大規模星座智能運管技術、遙感影像快速自動化生產(chan) 技術、海量遙感大數據智能解譯技術等先進技術集群,初步建成了國內(nei) 最大的商業(ye) 航天遙感星座,組網衛星已達到100多顆。

  服務優(you) 質 贏得讚譽

  近半個(ge) 世紀以來,衛星遙感技術給人類觀測地球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遙感衛星可以用極高的效率從(cong) 太空拍攝地球大範圍的高精度影像,並將遙感影像解譯成有價(jia) 值的信息,通過衛星遙感和信息技術的結合,任何地球上有形的事物,都可以被反映,被存貯,被檢索,被計算。無論是農(nong) 業(ye) 調查,還是對重大災害的評估,衛星遙感所體(ti) 現出的客觀公正,已經讓它成為(wei) 很多行業(ye) 不可或缺的信息來源。

  吉林一號相關(guan) 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就分辨率而言,星座中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衛星可以從(cong) 太空看到足球場上的運動員,也可以分辨出小汽車的前後擋風玻璃。憑借優(you) 異的性能,吉林一號成為(wei) 促進社會(hui) 發展和經濟建設的一項重要航天基礎設施。

  多年來,吉林一號星座為(wei) 農(nong) 林、水利、自然資源等14個(ge) 領域開展了150餘(yu) 項類別的精準服務。比如,我們(men) 用衛星監測裸土揚塵,進行精準治理,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我們(men) 用衛星巡查河湖岸線、檢測水體(ti) ,促進水生態環境治理。

  在為(wei) 國內(nei) 各行各業(ye) 用戶提供常態化服務的同時,吉林一號邁開服務全球的步伐,為(wei) 十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遙感數據服務,積極參與(yu) 國際災害救援,特別是在近年發生的尼泊爾雪崩事故、泰國城市洪澇災害和土耳其強烈地震等救援過程中,吉林一號快速響應,第一時間通過相關(guan) 國際組織,提供全球最快的高分辨數據,幫助開展災害評估和開展救援工作,贏得了國際社會(hui) 廣泛讚譽,成為(wei) 一張閃亮的中國航天名片。

  星辰大海 揚帆遠航

  回望曆史,15世紀到17世紀,風起雲(yun) 湧的大航海時代大大推進了全球化進程,開啟了真正的“世界史”。20世紀60年代以來,高速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把人類帶入到聯係空前緊密的“地球村”時代。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年來,迅猛發展的航天科技使人類探索星辰大海的能力持續增強,太空活動日益頻繁,衛星發射已成為(wei) 世界各大航天機構的日常操作,實施載人航天任務在公眾(zhong) 眼中已成了普通的太空活動,月球不再那麽(me) 神秘,火星的麵紗也正在被一點點揭開,人類的探測器早已飛出太陽係,研製和發射宇宙飛船已經不再是國家級航天機構的專(zhuan) 屬能力。一切跡象表明,人類正在迎來大航天時代。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來,世界商業(ye) 航天迅速崛起,有些國際巨頭成為(wei) 航天領域的新型戰略力量。中國商業(ye) 航天也呈現出加速發展勢頭,湧現出包括長光衛星在內(nei) 的數量眾(zhong) 多的火箭研發、衛星研製和數據應用的企業(ye) ,成為(wei) 航天強國建設的一支生力軍(jun) ,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zheng) 力日漸增強。

  麵向大航天時代,我們(men) 長光衛星人激情澎湃、豪氣萬(wan) 丈,我們(men) 將繼續披荊斬棘、風雨兼程,在建成國際領先的大型遙感星座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產(chan) 業(ye) 鏈,大力推進衛星研製、運管和應用的關(guan) 鍵技術創新,牢記“向全世界70億(yi) 人提供一流的航天信息服務”的初心,為(wei) 建設航天強國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wei)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衛星型號總設計師、副總經理)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chuan) 播中心與(yu) 本報合作推出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