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走好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發布時間:2023-10-17 16:19:00來源: 人民日報

  “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yang) 造就更多的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選樹宣傳(chuan) ‘大國工匠’、‘最美職工’”……在剛剛結束的中國工會(hui) 十八大上,“工匠”“技能”成為(wei) 會(hui) 場內(nei) 外熱議的高頻詞。廣大職工和工會(hui) 幹部紛紛表示,要以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為(wei) 目標,以熟練的技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投身中國式現代化偉(wei) 大實踐,匯聚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力量。

  用一技之長綻放精彩人生

  匠心鑄就夢想,技能點亮人生。進入新發展階段,以一技之長投身中國製造,成為(wei) 越來越多技術工人實現人生出彩的途徑。

  “在這樣一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無論從(cong) 事哪種職業(ye) ,都有出彩的機會(hui) ,都可以收獲精彩的人生。”從(cong) 工地上一名普通的泥瓦匠,到獲得第四十三屆世界技能大賽砌築項目優(you) 勝獎,鄒彬用勤勞和汗水譜寫(xie) 了奮鬥的青春之歌。靠著精湛的技藝,如今他已成長為(wei) 中建五局總承包公司項目質量總監、“鄒彬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組長。

  吊線、抹灰、找平,在建築工地,每道工序鄒彬都精益求精。“奮鬥是青春的底色,我將一如既往地優(you) 化工序、提升建築品質,努力為(wei) 質量強國建設貢獻力量。”鄒彬說。

  因為(wei) 熱愛創新發明,中國石油西部鑽探工程公司首席技師譚文波數十年如一日紮根大漠戈壁開展研究,成為(wei) “油田裏的發明家”。如今,譚文波不僅(jin) 致力於(yu) 自身的技術提升,也開始幫助年輕一代踏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道路,鼓勵他們(men) 進行創新試驗。

  “這些年,我們(men) 深切地感受到國家越來越重視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建設。”譚文波說,“產(chan) 業(ye) 工人要努力奮鬥、大展拳腳,實現人生出彩。”

  “一路走來,正是技能改變了我的命運。”一個(ge) 天車司機如何成為(wei) “大國工匠年度人物”?有人曾這樣問中國水電四局白鶴灘水電站機組安裝工程項目部天車班班長田得梅,她的回答鏗鏘有力:“實幹篤行,小崗位一樣有大作為(wei) !”

  自2007年參加工作以來,田得梅一直奮戰在水電工程建設一線,先後參與(yu) 完成18台轉子吊裝,逐漸成長為(wei) 國內(nei) 為(wei) 數不多的可以完成巨型精密裝置吊裝的橋機司機。田得梅說:“知識不夠就去學,天賦不足就去練,能吃苦,肯奮鬥,終究會(hui) 創造不凡。”

  技能報國成為(wei) 時代強音

  時代發展,需要大國工匠;邁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

  “技能報國舞台廣闊,建功立業(ye) 正逢其時。”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有限公司三分廠總裝工王曙群參與(yu) 了載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的多次發射任務。

  “我們(men) 所處的時代科技快速發展、產(chan) 業(ye) 變革迅速,這給產(chan) 業(ye) 工人帶來了新的挑戰。”王曙群說,“在科技創新中,我們(men) 產(chan) 業(ye) 工人要迎難而上、勇攀高峰,用實幹助力‘中國製造’加速邁向‘中國創造’。”

  登上“技能之巔”,離不開堅守與(yu) 創新。紮根生產(chan) 一線25年來,中國兵器工業(ye) 首席技師、北京北方車輛集團有限公司數控銑工馬小光攻克了多個(ge) 核心零部件加工難點,在工裝模具、液壓傳(chuan) 動、行走係統多個(ge) 生產(chan) 環節首創大量先進加工方法,大幅提升裝備質量和生產(chan) 效率,為(wei) “智”造大國重器提供了重要支撐。

  “技術的飛速發展讓我深刻感受到新時代產(chan) 業(ye) 工人所肩負的使命和責任,我將努力攻克更多技術難關(guan) ,持續做好技術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工作。”馬小光說。

  “踐行工匠精神,要探尋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目標。”在30多年的職業(ye) 生涯中,中國一重鑄鍛鋼事業(ye) 部水壓機鍛造廠鍛九班大班長劉伯鳴不僅(jin) 成為(wei) 我國第一台萬(wan) 噸水壓機和世界先進的1.5萬(wan) 噸自由鍛造水壓機操作者,還攻克了產(chan) 品鍛造工藝難關(guan) 100餘(yu) 項。“我們(men) 要不斷學習(xi) 知識、加強創新,生產(chan) 出高質量的產(chan) 品,推動企業(ye) 和行業(ye) 的發展進步,實現高質量發展。”劉伯鳴說。

  激勵更多勞動者爭(zheng) 做高技能人才

  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國技能勞動者已超過2億(yi) 人。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深化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重視發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鍛造新時代高素質產(chan) 業(ye) 工人大軍(jun) 。

  “我是產(chan) 業(ye) 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受益者,技能改變了我的命運。”中車永濟電機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李小鋒說。在數控操作崗位,他一幹就是18年,他加工的模具生產(chan) 出的衝(chong) 片精度達0.02毫米,相當於(yu) 一根頭發絲(si) 的1/4。近年來,李小鋒的待遇和職業(ye) 榮譽感都有了很大提升,還圓了自己的大學夢。“有了全社會(hui) 的共同推動,技能人才的職業(ye) 發展空間將更加廣闊。”麵向未來,李小鋒信心滿懷。

  在河南,省總工會(hui) 聯合省人社廳每年選樹命名“中原大工匠”,打造“萬(wan) 名中原工匠方陣”,構建起以“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為(wei) 引領、157名“中原大工匠”為(wei) 中堅、1700名省轄市及省行業(ye) 係統大工匠為(wei) 骨幹、遍布各行各業(ye) 的1.3萬(wan) 名縣級大工匠和重點企業(ye) 工匠為(wei) 主體(ti) 的“中原工匠人才體(ti) 係”。

  在浙江,杭州市蕭山區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yang) 計劃,圍繞新興(xing) 製造業(ye) 體(ti) 係,以“產(chan) 才教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方式,培養(yang) 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yu) 解決(jue) 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一批敢於(yu) 創新、刻苦鑽研的能工巧匠湧現出來。

  培養(yang) 高素質技能人才,需要“以老帶新”樹典型、助成長。“作為(wei) 一名‘老師傅’,我有責任做好‘傳(chuan) 幫帶’,為(wei) 企業(ye) 和產(chan) 業(ye) 發展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攀鋼集團工程技術有限公司修建分公司焊工培訓中心焊工教師梁恩榮說,“我將持續探索先進焊接技術,帶動更多職工走上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

  (陳泓臻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