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運河第一閘”廣源閘周邊區域煥新亮相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電 (記者董兆瑞)10月18日,有著京城“運河第一閘”之稱的廣源閘及龍王廟周邊區域的公共空間煥新亮相,在科技的加持下,一條“蜿蜒的長河”從(cong) 人們(men) 的步履間流淌,展現著城與(yu) 水的曆史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
廣源閘位於(yu) 海澱區紫竹院街道,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它是元代通惠河上遊的頭閘,有著京城“運河第一閘”之城,是長河這條皇家水上禦道的重要水閘。廣源閘東(dong) 側(ce) 則為(wei) 龍王廟,據記載,古代時,每逢通惠河因天旱水淺難以通行運糧船時,都有專(zhuan) 職官員到龍王廟祭祀水神,提閘放水。可以說,廣源閘和龍王廟見證了大運河文化的發展與(yu) 傳(chuan) 承。
“這片區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運河文化、廟文化和潮文化,本次更新設計我們(men) 緊緊圍繞這裏的文化特征,精心打造了一條‘蜿蜒的長河’。”中國中建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喬(qiao) 慧介紹,場景設計還結合了LED互動水紋燈模擬“河水流動”效果,使光與(yu) 人互動、光與(yu) 景互動、光與(yu) 光互動。夜幕降臨(lin) ,這條“長河”將展現河水流動的波瀾,用科技手段展現長河曆史文化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
喬(qiao) 慧表示,此次城市更新旨在對區域生態環境進行恢複,弱化硬質堤岸,增強沿河步道的觀感體(ti) 驗,與(yu) 龍王廟形成視覺上的連續景觀,同時還綠於(yu) 民。場地設計上充分融入了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景牆雕刻了《香林千衲圖》及相關(guan) 古詩詞來展示曆史文化。植物景觀也融入“鬆竹梅”歲寒三友,展示傳(chuan) 統文化意境,營造出鬧市中一隅幽靜,賞梅聞香尋古的意境。同時動靜分割場地,強化龍王廟周邊區域背山麵水的傳(chuan) 統文化秩序感。
據了解,2017年,紫竹院街道完成《2017-2035年紫竹院街道區域發展提升規劃》,通過對地區“一河一院一館八遺產(chan) ,八校八所三團四高端”資源梳理,提煉出“書(shu) 香樂(le) 舞,科創紫竹”區域文化特質,提出打造“北京富有文化藝術氣質的科技創新區域”目標。
紫竹院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董國梁表示:“紫竹院街道始終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工作理念,積極建立責任規劃師製度,堅持‘做一個(ge) 成一個(ge) ,百姓認可一個(ge) ’的標準,打通規劃落地‘最後一公裏’,搭建共建共享的多元參與(yu) 平台,統籌聯動多方資源,推動城市更新,挖掘區域文化內(nei) 涵,努力探索出一條城市更新與(yu) 文脈傳(chuan) 承統籌發展的新路徑。”(紫竹院街道供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