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開發利用地熱能(微觀)
作為(wei) 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地熱能可廣泛應用於(yu) 發電、溫室種植、食品烘幹、建築物供暖和製冷等領域。近期發布的《中國地熱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地熱直接利用規模多年穩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地熱供暖(製冷)能力達到13.3億(yi) 平方米。
地熱能是一座潛力巨大的寶庫。我國地熱資源量約占全球地熱資源的1/6,336個(ge) 主要城市淺層地熱資源年可采量折合標準煤約7億(yi) 噸,水熱型地熱資源年可采量折合標準煤18億(yi) 多噸,地下3000至1萬(wan) 米的幹熱岩型地熱資源量折合標準煤約856萬(wan) 億(yi) 噸,開發利用前景廣闊。與(yu) 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地熱能還有獨特優(you) 勢,它不受季節、氣候、晝夜等自然條件的影響,可形成不間斷的能源供應。風電、光伏的年均運行時間一般在2000多小時和1000多小時,地熱則可以達到8000小時以上。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雙碳”背景下的能源工作既要保障安全,也要推進綠色轉型。地熱能開發利用環境影響小,能源利用效率高,節能減排效果好。在我國能源消費還將保持一定增長、油氣對外依存度較高的背景下,大力推進地熱能規模化開發利用,對更好保障能源安全、促進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yi) 和深遠的戰略意義(yi) 。
總體(ti) 上看,我國地熱產(chan) 業(ye) 已經形成一定規模,但與(yu) “雙碳”目標要求相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比如,地熱關(guan) 鍵技術支撐需要加強,地熱發電裝機容量也有待提升,等等。推進地熱能高質量開發利用,要盡快摸清家底,對資源開發利用的可行性、適宜性、開發利用總量和開發強度等進行總體(ti) 評價(jia) ,避免粗放式開發利用。同時,要加快推動地熱能相關(guan) 行業(ye) 從(cong) 單一、低效向多元、高效的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用能方式由單一地熱能轉變為(wei) “地熱能+”,產(chan) 業(ye) 鏈條由單一能源行業(ye) 轉向與(yu) 旅遊業(ye) 、種植養(yang) 殖業(ye) 及工業(ye) 等產(chan) 業(ye) 綜合利用、地熱能梯次開發利用等。比如,雲(yun) 南等地正探索利用地熱發電之後的剩餘(yu) 熱水為(wei) 農(nong) 業(ye) 溫室大棚供暖,拓寬了地熱能的應用場景,也有效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我國一些地熱資源遠離能源消費市場,不少高溫地熱資源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開發利用前期成本較高,需要強化政策支持。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門印發的《關(guan) 於(yu) 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幹意見》提出,鼓勵各級政府和相關(guan) 部門出台有利於(yu) 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財政、金融政策等,鼓勵和支持企業(ye) 加強技術創新。統籌安排,精準施策,共同營造有利於(yu) 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政策環境,才能進一步激活行業(ye) 發展活力,讓地熱能開發利用熱起來。
能源保障和安全是“國之大者”。“十四五”時期是碳達峰的關(guan) 鍵期、窗口期,能源發展轉型任務更加緊迫。開發利用好地熱能這份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積極建設多元清潔的能源供應體(ti) 係,我們(men) 一定能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在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成績。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19日 1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