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著力推進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

發布時間:2023-10-20 15:0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3年10月20日13版 版麵截圖

  原題:著力推進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有機結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今年7月在江蘇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裏不僅(jin) 有曆史文化的傳(chuan) 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蘇州堅持傳(chuan) 統與(yu) 現代有機結合,推動文化與(yu) 經濟相互融合,在人文經濟發展方麵取得重要成果。蘇州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hui) 將“深化‘人文經濟學’研究與(yu) 闡釋”確立為(wei)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貢獻更多蘇州經驗”的一項重要舉(ju) 措。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梳理和總結蘇州在人文經濟發展實踐中的有益經驗,對於(yu) 推動文化與(yu) 經濟深度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堅持以人為(wei) 本,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習(xi) 近平同誌在《之江新語》中指出:“文化賦予經濟發展以深厚的人文價(jia) 值”。人文經濟強調以人為(wei) 本,在經濟活動中既要見“數”見“物”更要見“人”,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引導經濟活動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取向。無論是古城保護還是新城建設,蘇州都努力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無論是培育壯大經營主體(ti) 還是引進利用外資,都注重發揮人才第一資源的作用。擦亮“人到蘇州必有為(wei) ”品牌,將城市發展與(yu) 勞動者自身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建設“勞動者就業(ye) 創業(ye) 首選城市”,廣泛吸引各類高素質人才。到2022年末,蘇州各類人才總量達到363萬(wan) 人,其中高層次人才37萬(wan) 人,高技能人才91.2萬(wan) 人。實踐證明,認真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zhong) 的智慧和力量,重視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hui) 全麵進步,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就能夠促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堅持與(yu) 時俱進,從(cong) 中華民族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代代相傳(chuan) ,表現出的韌性、耐心、定力,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蘇州堅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cong) 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wei)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和先進製造業(ye) 發展提供人文支撐。比如,從(cong) 園林造景藝術“以有限造無限”的功夫中汲取智慧,推動高精尖技術創新;從(cong) 蘇工、蘇作中傳(chuan) 承“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理念,推動“專(zhuan) 精特新”企業(ye) 發展。又如,蘇州發達的手工業(ye) 傳(chuan) 統中蘊含著工匠精神,“一輩子辦成一件事”的執著不僅(jin) 體(ti) 現在非遺傳(chuan) 承人身上,也體(ti) 現在科技研發人員身上。與(yu) 時俱進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先進文化,深入挖掘張家港、昆山、蘇州工業(ye) 園在發展中形成的經驗啟示並賦予其時代價(jia) 值,凝練形成以“崇文睿智、開放包容、爭(zheng) 先創優(you) 、和諧致遠”“敢闖敢試、唯實唯幹、奮鬥奮進、創新創優(you) ”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精神財富,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同時,大力發展教育事業(ye) ,健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ti) 係,全麵提高居民文明程度。實踐證明,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從(cong) 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能夠更好發揮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蘊和精神力量,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力和有力支撐。

  堅持保護與(yu) 開發並重,豐(feng) 富人文經濟的產(chan) 業(ye) 載體(t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曆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chuan) 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men) 記住鄉(xiang) 愁。”蘇州擁有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堅持保護傳(chuan) 承與(yu) 開發利用相結合,在城市規劃中明確提出全麵保護古城風貌,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護航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通過修繕更新姑蘇古城、開發大運河文旅項目等方式讓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紮實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運用數字技術推動曆史文物“活”起來、博物館“火”起來。截至2022年末,蘇州擁有5A級景區6家、4A級景區36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8處,全年共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9922.81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863.35億(yi) 元。前瞻布局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協同推動數字文化產(chan) 品供給優(you) 化和消費升級。截至2022年末,擁有規模以上文化企業(ye) 1286家,實現營業(ye) 收入3380億(yi) 元,其中數字及互聯網相關(guan) 的新業(ye) 態文化企業(ye) 實現營業(ye) 收入1051.35億(yi) 元,增速高達30.4%,占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ye) 營收的比重達到31.2%。實踐證明,以文化為(wei) 資源要素加強產(chan) 品和服務創新,把文化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強勢,能夠為(wei) 文化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為(wei) 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引擎。

  麵向未來,蘇州推動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一些領域需要加強,如傳(chuan) 統文化資源的產(chan) 業(ye) 化發展有待進一步擴大,文化產(chan) 業(ye) 的規模和結構需要進一步優(you) 化,促進文化與(yu) 經濟融合發展的體(ti) 製機製需要改革創新等。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繼續推動文化與(yu) 經濟深度融合、促進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從(cong) 多個(ge) 維度協同發力。一是加強要素供給。深入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手段和現代化運營模式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大對文化創意人才的吸引力度,為(wei) 他們(men) 營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環境;設立相關(guan) 發展基金,引導更多社會(hui) 資本向人文經濟領域匯聚;加強專(zhuan) 項技術研發,增強先進技術的適用性,為(wei) 人文經濟發展提供科技支撐。二是強化載體(ti) 支撐。推動文化與(yu) 產(chan) 品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等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ye) 態,改造提升傳(chuan) 統文化業(ye) 態,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優(you) 化升級;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園區轉型升級,培育特色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集群;依托區域特色文化資源,培育打造多領域、多層次、多功能的優(you) 質文化活動品牌,創新運營模式,提升人文經濟的效率效益;加快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加強文化大數據平台建設,夯實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三是加強協同配合。深化人文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宣傳(chuan) 闡釋,在全社會(hui) 凝聚推動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廣泛共識;加強規劃,明確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總體(ti) 思路、關(guan) 鍵任務和保障機製等;圍繞人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節點和重點任務,加強文化和經濟各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形成文化與(yu) 經濟融合發展的合力。

  (執筆:李 揚 戰炤磊)

  《人民日報》2023年10月20日13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