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樣亦多彩 科普正當時(科技自立自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關(guan) 於(yu) 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超過15%,2035年達到25%。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科學普及大有作為(wei) 。豐(feng) 富科普供給、創新傳(chuan) 播方式。從(cong) 專(zhuan) 家院士主動“觸網”,到專(zhuan) 業(ye) 機構打造“移動課堂”,再到科普創作者的創意視頻……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科普隊伍中,用豐(feng) 富多樣的方式傳(chuan) 遞科學知識,搭建起公眾(zhong) 與(yu) 科學之間的橋梁。
——編 者
湖北武漢院士科普工作室——
專(zhuan) 業(ye) 合力,點亮夢想之光
“綠色生態養(yang) 殖新範式,既能改善人類生活,又能保護我們(men) 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在湖北省武漢市七一中學報告廳,67歲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桂建芳院士以“漁業(ye) 轉型升級的中國智慧與(yu) 長江大保護”為(wei) 主題,為(wei) 400多名初一學生和家長代表作了一場科普報告。
從(cong) 古代神話傳(chuan) 說伏羲氏結網捕魚,到史前遺址中出土的具有養(yang) 殖特征的鯉咽齒,再到“四大家魚”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稻田養(yang) 魚等現代稻漁生態種養(yang) 模式……報告會(hui) 上,桂建芳通過圖文並茂的展示、通俗易懂的故事性語言,讓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不少同學還低頭做筆記。
像這樣的院士科普活動,在武漢已是常態。近年來,武漢積極發揮院士專(zhuan) 家團隊資源優(you) 勢,探索成立了以陳孝平、桂建芳、劉經南、鄧子新、孫和平、丁漢、徐紅星院士命名的7家科普工作室,涉及生命健康、自然教育、信息通信等多個(ge) 領域。
“這些院士不僅(jin) 帶頭主講科普報告和公開課,還吸引了一批科技工作者、誌願者加入科普工作室。”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hui) 黨(dang) 組成員、副主席鄭華介紹,截至目前,7家院士科普工作室共吸納院士23名,專(zhuan) 家團隊成員752名,充分發揮了院士專(zhuan) 家在弘揚科學家精神、傳(chuan) 播科學知識等方麵的重要作用。
2021年4月22日,在武漢市科協、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e) 局的支持下,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在武漢解放公園揭牌。“希望通過科普工作,點亮孩子們(men) 的科學夢想。”桂建芳說。這些年,他不斷探索,希望把艱深難懂的專(zhuan) 業(ye) 術語、枯燥的數據轉化成鮮活的畫麵和圖表,並用生動的小故事闡釋科學道理,讓孩子們(men) 能夠聽得懂、聽得進。
在桂建芳的帶動下,魚類生物學家曹文宣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葛繼穩、武漢市生態環境科技中心副主任徐棟等50多位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帶頭人和自然科普領域專(zhuan) 家,紛紛加入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形成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專(zhuan) 家誌願服務團隊。截至目前,工作室已累計策劃開展各類自然教育活動200餘(yu) 場,覆蓋20萬(wan) 人次;製作了《自然通識課》等係列科普短視頻和直播課程,在線觀看人次累計突破2000萬(wan) 。
“我們(men) 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科技工作者走到科普的聚光燈下。”鄭華表示,武漢下一步將以院士科普工作室的“科技誌願服務隊”為(wei) 基礎,不斷加強科普工作室規範化管理,全麵提升科普人員的整體(ti) 水平,進一步構建線上線下立體(ti) 傳(chuan) 播網絡,讓科學家精神和科學知識走進千家萬(wan) 戶。
上海自然博物館——
展教結合,播撒科學種子
“石階上的青苔是苔蘚嗎?”“苔蘚遇水多長時間會(hui) 變綠?”“苔蘚為(wei) 什麽(me) 能生寶寶?”……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探索中心的“自然探索移動課堂”上,孩子們(men) 紛紛舉(ju) 起小手,向科學老師裘穎瑩提出問題。
做苔蘚吸水實驗、給苔蘚圖畫上色、製作迷你的苔蘚盆景……裘穎瑩“化身”植物偵(zhen) 探,帶著孩子們(men) 耐心地解開一個(ge) 個(ge) 苔蘚謎團。原計劃半小時的“苔蘚工坊”課程,遲遲無法結束。孩子們(men) 沉浸其中,意猶未盡。課堂上,孩子們(men) “親(qin) 近”苔蘚;課後,孩子們(men) 還能帶走培養(yang) 皿,繼續觀察苔蘚生長。
“在參觀苔蘚展時,我就對苔蘚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今天來上‘苔蘚工坊’課程,收獲了更多知識。”上海市閘北區田家炳小學四年級學生張藝傑口中的展覽,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館的“苔花如米·蘚為(wei) 人知”苔蘚科普展。這場持續3個(ge) 月的臨(lin) 展以文化、科學、藝術相結合的方式,揭開苔蘚的奧秘,受到孩子們(men) 的喜愛。
針對今年的全國科普日活動,上海自然博物館做了微創新,將館裏的品牌科普活動“自然探索移動課堂”與(yu) 臨(lin) 展結合起來,帶給參觀者一場有趣有料的自然探索之旅。
作為(wei) 上海自然博物館自創的品牌科普活動,“自然探索移動課堂”一直在探索如何把科普講得更加生動、引人入勝。從(cong) 開館時的30門課程到如今的76門,涵蓋了學齡前、小學生、初中生等多個(ge) 年齡階段,內(nei) 容涉及動植物、天文地理、古生物等多門學科。有別於(yu) 傳(chuan) 統的授課形式,這個(ge) 課堂采用與(yu) 科學探索更為(wei) 接近的觀察記錄、動手實驗、主題演示等互動學習(xi) 方式,生動活潑、寓教於(yu) 樂(le) 。
“如果說展覽是學習(xi) 自然知識的入口,那麽(me) ‘探索課堂’就是一個(ge) 切口。”裘穎瑩說,在看展與(yu) 探索課堂相結合的學習(xi) 過程中,孩子們(men) 能夠學習(xi) 科學探究的方法、得出科學結論,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
今年以來,“自然探索移動課堂”開課近300場。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展示服務部部長金雯俐說:“對於(yu) 科普基地來說,科普就是我們(men) 的日常。我們(men) 希望借助當下社會(hui) 濃厚的科普氛圍,以展教結合的新穎方式,擴大博物館科普的影響力,吸引更多觀眾(zhong) 參與(yu) 科普、愛上科學。”
00後氣象題材科普博主——
創意視頻,吸引更多受眾(zhong)
站在台風眼是什麽(me) 感覺?
“我進過許多台風的風眼,與(yu) 狂風暴雨不同,那是一塊相對平靜的區域,不下雨,狂風也驟然停止,隻剩下空氣中隱隱約約的泥土氣味。”這樣的感受,00後青年蘇鏑坷在5年多的“追風”之旅中已經曆過多次。
蘇鏑坷是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視聽創作方向研究生,也是一名氣象題材科普博主。自2018年起,他持續追逐並記錄各種天氣現象,總共追逐了上百個(ge) 天氣係統,行程超過5萬(wan) 公裏。他也將拍攝的影像製作成短視頻發布在網上,在B站上擁有30多萬(wan) 名粉絲(si) ,他也被網友稱為(wei) “追風者”。
在蘇鏑坷的鏡頭裏,有“為(wei) 1000片雪花拍特寫(xie) ”的微距,也有“從(cong) 1000公裏高空俯瞰地球”的宏闊,更有“超強台風‘杜蘇芮’的一生”的紀實。“作為(wei) 大眾(zhong) 科普,氣象攝影本身呈現的是科學題材,它的創作需要大量科學工具的支撐,後續也要為(wei) 科學研究服務。”蘇鏑坷做的,便是將一份份專(zhuan) 業(ye) 科學儀(yi) 器的觀測數據,“轉碼”成一幀幀動態變換的畫麵,以及一個(ge) 個(ge) 身臨(lin) 其境般的追風故事。
如何把原本艱深晦澀的科學知識講得妙趣橫生?“創意是最燒腦的,反複修改是常態。”一條5—15分鍾的視頻,從(cong) 選題、查資料到拍攝、剪輯等,基本上由他一個(ge) 人完成,往往一期視頻就要花費半個(ge) 多月的時間。“做科普既要讓人學到知識,又要讓人感到快樂(le) 。”蘇鏑坷認為(wei) ,接地氣、有互動、趣味性強的科普,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在科學和公眾(zhong) 之間搭座橋——蘇鏑坷對自己這樣定位。前不久,他在追擊台風“杜蘇芮”時與(yu) 南方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合作,通過記錄秒級高分辨率台風過境的氣象數據,拍攝大量8K高清影像,應用於(yu) 科學研究。這些年,蘇鏑坷已經與(yu) 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多個(ge) 高校院所的研究者交流合作,希望以更加多維的觀測、愈發詳實的數據資料,讓更多人更好了解台風機製和未來氣象變化。
台風過境的猛烈,雲(yun) 卷雲(yun) 舒的爛漫,星垂平野的壯闊……“麵對未知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了解它,然後用生動的方式解釋它。”在蘇鏑坷看來,科普不隻是傳(chuan) 遞知識,更可以呈現一種科學、理性的思考方式,啟迪大家熱愛自然、感受自然。未來,他希望突破傳(chuan) 統媒介,探索更多形式,把科普的故事講得更加精彩。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3日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