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繁榮賦能鄉村振興(評論員觀察)
把文化元素融入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既豐(feng) 富了農(nong) 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也涵養(yang) 了文明鄉(xiang) 風,塑造著鄉(xiang) 村的文明新風貌
深入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資源,培育更多鄉(xiang) 村文化人才,強化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池春水”將被更好激活,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將越過越有滋味
不久前,在江西考察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得知當地發展特色旅遊、茶產(chan) 業(ye)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效顯著,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十分高興(xing) 。在村民熱烈的掌聲中,總書(shu) 記親(qin) 切地說:“中國式現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現代化,又要有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我很關(guan) 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希望你們(men) 保護好自然生態,把傳(chuan) 統村落風貌和現代元素結合起來,堅持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把鄉(xiang) 村建設得更美麗(li) ,讓日子越過越開心、越幸福!”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內(nei) 容和有力支撐。隨著農(nong) 村物質生活條件大幅改善,農(nong) 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在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過程中,必須不斷提升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豐(feng) 富農(nong) 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在廣大鄉(xiang) 村,一項項民俗活動熱鬧起來,一座座鄉(xiang) 村文化禮堂亮了起來,一家家農(nong) 家書(shu) 屋改建提升……把文化元素融入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既豐(feng) 富了農(nong) 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也涵養(yang) 了文明鄉(xiang) 風,塑造著鄉(xiang) 村的文明新風貌。
推動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不僅(jin) 具有社會(hui) 效益,也具有經濟效益。以貴州省台江縣老屯鄉(xiang) 長灘村為(wei) 例,漫步村中,銀飾刺繡非遺庭院、龍舟模型製作小院、糧畫藝術庭院鱗次櫛比,文化項目豐(feng) 富多樣;每逢節慶,稻田捉魚、吹笙踩鼓、篝火晚會(hui) 等農(nong) 耕民俗活動,為(wei) 遊客帶來別樣體(ti) 驗;村裏巧手的繡娘參與(yu) 製作的特色文創產(chan) 品,成為(wei) 遊客們(men) 喜愛的紀念品……當地依托文化資源優(you) 勢,走出了一條“小而精”“小而特”的農(nong) 文旅一體(ti) 化發展路子,越來越多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資源,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不僅(jin) 有利於(yu) 形成旅遊亮點、以差異化體(ti) 驗贏得市場,還能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進而增強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內(nei) 生動力。
近年來,各地鄉(xiang) 村文化活動豐(feng) 富活躍,展現出繁榮發展的蓬勃氣象。“村BA”“村超”等鄉(xiang) 村文化體(ti) 育活動火熱開展,特色“村晚”頗受歡迎,非遺展演引遊客駐足……絢麗(li) 綻放的鄉(xiang) 村文化之花,扮靚村民文化生活空間,充實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信心。但也應看到,推動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仍麵臨(lin) 一些現實問題。解答好這些問題,才能更好激發文化活力,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持續賦能。
深入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資源是基礎。我國地大物博、曆史悠久,廣袤的鄉(xiang) 村大地蘊藏著各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從(cong) 物質文化層麵來看,鄉(xiang) 村有著大量文物古跡、傳(chuan) 統村落、民族村寨以及自然風光、田園景觀等;從(cong) 非物質文化層麵而言,鄉(xiang) 村在民族文化、傳(chuan) 統民俗、戲曲曲藝等方麵,也有著十分豐(feng) 富的特色資源。加強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推動優(you) 秀傳(chuan) 統鄉(xiang) 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能激活鄉(xiang) 村文化的生命力。在此基礎上,各地依據資源稟賦,因地製宜走差異化發展之路,鄉(xiang) 村文化就能形成百花齊放的繁榮態勢。
以文化繁榮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是關(guan) 鍵因素。在福建省柘榮縣靴嶺尾村,村裏邀請柘榮剪紙非遺傳(chuan) 承人為(wei) 村民們(men) 上課,村民們(men) 學到了好手藝、文化多了傳(chuan) 承者,村裏辦民宿、做研學,推出文創產(chan) 品,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8萬(wan) 元。在湖南省汨羅市,當地大力實施文化資源普查、非遺搶救性記錄、方言調查“響應”計劃、汨羅江檔案等“鄉(xiang) 村記憶”工程,許多熱愛鄉(xiang) 土文化的非遺傳(chuan) 承人、民間文藝工作者等參與(yu) 其中,挖掘整理本地鄉(xiang) 土文化,創作編排了一係列鄉(xiang) 土文化文藝精品。從(cong) 實踐來看,無論是聚眾(zhong) 力保護好文化資源,還是集眾(zhong) 智推動傳(chuan) 承創新,都需要不斷擴充文化傳(chuan) 承隊伍。
針線流轉,繡出“錦繡”生活;歌聲嘹亮,詠唱濃厚鄉(xiang) 情;戲曲悠揚,詮釋價(jia) 值觀念……鄉(xiang) 村文化蘊含著培養(yang) 文明風尚、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強大力量。深入挖掘鄉(xiang) 村文化資源,培育更多鄉(xiang) 村文化人才,強化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池春水”將被更好激活,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將越過越有滋味。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3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