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黃河非遺大展11月2日至6日在山西瀟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10月23日,記者從(cong) 省政府新聞辦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獲悉,為(we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指示精神,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進一步加強黃河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2023黃河非遺大展將於(yu) 11月2日至6日在山西瀟河國際會(hui) 展中心舉(ju) 辦。
據悉,本次大展以黃河農(nong) 耕文明為(wei) 主題,將有沿黃九省(區)600餘(yu) 個(ge) 非遺代表性項目和300餘(yu) 名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參展。7200平方米的展廳共分兩(liang) 個(ge) 板塊,一是黃河農(nong) 耕文明主題展區。圍繞“民為(wei) 本,食為(wei) 天”的傳(chuan) 統思想,匯聚沿黃九省(區)關(guan) 於(yu) 農(nong) 耕文化的經典非遺代表性項目,以“大河溯源、大河滋養(yang) 、大河奔流”三個(ge) 板塊展現農(nong) 耕文化下黃河非遺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靜態展示和動態互動體(ti) 驗兩(liang) 條展線,打造沉浸式觀展體(ti) 驗場景,展示黃河農(nong) 耕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曆史傳(chuan) 說、民間文學,與(yu) 農(nong) 耕相關(guan) 的傳(chuan) 統手工藝、傳(chuan) 統美食製作技藝、傳(chuan) 統節日慶典、二十四節氣等項目,讓觀眾(zhong) 縱覽黃河沿岸獨具魅力的鄉(xiang) 土風情。
第二個(ge) 展覽區域是黃河麵食文化,體(ti) 現生活化、時尚化和煙火氣,以市集的方式呈現,分別展示沿黃各省(區)傳(chuan) 統非遺美食、山西傳(chuan) 統老字號非遺代表性項目、山西傳(chuan) 統非遺釀造技藝及山西麵食文化和傳(chuan) 統工藝。展區還將定時進行麵食表演,觀眾(zhong) 也可以現場動手學習(xi) 非遺麵食製作技藝。
除此之外,觀眾(zhong) 可以近距離了解到沿黃九省(區)各具特色的精品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內(nei) 蒙古的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山東(dong) 的魯錦、甘肅的東(dong) 鄉(xiang) 族擀氈技藝、四川的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陝西的錢紋罐燒製技藝、青海的河湟刺繡、寧夏的仙鶴八寶茶傳(chuan) 統製作技藝、河南的鈞瓷燒製技藝等,以及山西省眾(zhong) 多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
在展陳手段上,本次展覽也進行了創新。根據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分類及文化表現形式的不同,以敘事主題為(wei) 脈絡,讓觀眾(zhong) 既有好的視覺體(ti) 驗,又能對非遺代表性項目的文化內(nei) 涵有所了解。展區還設置了剪紙、木版年畫、非遺麵食等矩陣式的展陳區域,從(cong) 沿黃九省(區)調集了有代表性的布老虎和麵塑進行集中展示,既有黃河文化的統一風格,又能體(ti) 現出不同地區的特色和個(ge) 性,極具觀賞性。
為(wei) 了讓觀眾(zhong) 更好地參與(yu) 展覽,展區專(zhuan) 門設置了非遺體(ti) 驗區。觀眾(zhong) 可以在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的引導下,學習(xi) 非遺技藝、體(ti) 驗非遺魅力,還可品嚐非遺美食。與(yu) 此同時,組織我省太原、忻州、呂梁、臨(lin) 汾、運城5市特色鮮明的表演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定時定點開展非遺展演,絳州鼓樂(le) 、北路梆子、臨(lin) 縣傘(san) 頭秧歌、浮山木偶、太原鑼鼓等非遺代表性項目將輪番登台,每日上下午各三場,讓觀眾(zhong) 既享眼福,又享耳福。
展會(hui) 期間,還將組織黃河流域非遺民歌展演和黃河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學術交流活動。(記者王荔)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