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明光:“人情債”減負 “人情味”更濃
人民網滁州10月25日電(記者周坤)前幾天,在安徽省明光市橋頭鎮崗王村一位去世老人的葬禮上,電子鞭炮取代了煙花爆竹,成為(wei) 接待吊唁、表達哀思的新產(chan) 品。家屬和客人也按照村規要求,壓縮了酒席桌數,不搞文藝表演。
“現在雖然說沒以前熱鬧,但是節約還是好,不浪費不鋪張。”逝者家屬張萬(wan) 春說,家裏有兩(liang) 個(ge) 子女在上大學,家庭負擔比較重,而原計劃葬禮需要四萬(wan) 元開銷,結果隻用了一萬(wan) 元,“這多虧(kui) 了‘大支’幫忙,這大大減輕了壓力。”
在明光本地,群眾(zhong) 遇上娶親(qin) 、嫁女、生育、祝壽、喪(sang) 葬等紅白喜事,總要請“大支”張羅事宜、協調指揮。
“大支”一般由村中德高望重、辦事公道,通曉民俗文化禮儀(yi) 的長輩擔任,在村裏“說得上話、管得了事”,具有天然的“人緣”“親(qin) 緣”優(you) 勢。
管理好“大支”,就牽住了移風易俗的“牛鼻子”。明光市在全麵調研後,為(wei) 全市406名“大支”建立了動態信息庫,將其注冊(ce) 為(wei) “文明明光”誌願者,聘任為(wei) 明光市移風易俗宣講員,統一發放聘書(shu) 、服裝及工作手冊(ce) 。
“大支”張守剛展示著自己的工作證和聘書(shu) 。人民網記者 周坤攝
今年52歲的張守剛,是明光市最年輕的“大支”。雖然平日裏,他是崗王村的一名村醫,但在平時門診與(yu) 上門隨訪過程中,建立了很好的群眾(zhong) 基礎,“老人們(men) 有時候不聽子女的,但都聽我說的話”,遇到大事,也都喜歡找他幫忙張羅。
戴上工作證、拿著紅聘書(shu) 、成為(wei) “明光市移風易俗宣講員”,如今“大支”張守剛出去辦理村民的紅白喜事,心中多了一份歸屬感、責任感。
前不久,明光市蘇巷鎮王崗村村民張繼躍母親(qin) (91歲)不幸病故,他家原本打算好好大辦一下,計劃待客40多桌。
張繼躍說:“母親(qin) 去世後,‘大支’張守剛第一時間來到我家,首先向我母親(qin) 去世表示哀悼,對我們(men) 表示親(qin) 切慰問,然後宣傳(chuan) 有關(guan) 政策,希望我們(men) 能夠白事簡辦、文明辦事。”
“過去村裏習(xi) 俗都是大操大辦,我們(men) 聽從(cong) 了建議,總共才辦了5桌。母親(qin) 在世時是‘幸福滿滿的’,去世了我們(men) 沒有必要講那個(ge) ‘麵子’。”張繼躍說。
最終,一場“簡單”的白事,也受到身邊親(qin) 友連連稱讚。隨著明光市移風易俗工作持續推進,婚喪(sang) 嫁娶簡辦新辦,已經蔚然成風。
“隻有思想精神上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隨著移風易俗工作的不斷推進,老百姓因陳規陋習(xi) 、人情債(zhai) 務帶來的煩惱正在逐漸消除,現在農(nong) 村人情味比以前更濃了。”明光市橋頭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副所長朱林英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