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小紅門鄉舉辦文薈大集活動 居民沉浸式感受18種非遺體驗
“開市嘍!”伴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小紅門地秧歌傳(chuan) 承人趙鳳嶺的一聲吆喝和清脆的鳴鑼聲,朝陽區小紅門鄉(xiang) 文薈大集活動拉開帷幕。
10月29日,小紅門鄉(xiang) 鴻博公園北門文化廣場上人流攢動,12場文體(ti) 表演和18種非遺體(ti) 驗,讓在場的居民們(men) 目不暇接,拿著手機不斷地跟親(qin) 友分享現場的熱鬧場景。
在小紅門文薈大集上,排隊人最多的要數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的漂漆體(ti) 驗了,隻見孩子們(men) 將一支書(shu) 簽在水中一過,似寫(xie) 意山水一樣的圖畫便展現在大家麵前。
“此次文薈大集旨在挖掘本鄉(xiang) 優(you) 秀鄉(xiang) 土文化、活用農(nong) 耕文化、傳(chuan) 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培育新鄉(xiang) 賢文化,探索小紅門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發展路徑,打造具有小紅門特色的黨(dang) 建文化品牌。”小紅門鄉(xiang) 文薈大集活動負責人介紹道。
躍動的小紅門舞獅、特色鮮明的小紅門地秧歌、富有俠(xia) 義(yi) 氣息的飛叉、精妙絕倫(lun) 的抖空竹……在文藝展演區,小紅門鄉(xiang) 獨特的非遺文化與(yu) 鄉(xiang) 土文化點燃了現場的氣氛。
金色銀杏葉下的楊小茹包子和梁姐煎餅攤位前,絡繹不絕的居民爭(zheng) 先品嚐著獨屬於(yu) 小紅門的童年味道。“我打小就吃這個(ge) !上學路上買(mai) 一大煎餅,吃著吃著,現在我已經長大了,但這個(ge) 味道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裏。”居民說道。
節目散去,對地秧歌饒有興(xing) 趣的朋友們(men) 還可以到他們(men) 的攤位前,切身實地地敲一敲鑼鼓、戴一戴鳳冠、學一學招式,聽傳(chuan) 承人們(men) 講一講過去的故事。
嚐一口小紅門味道、看一場小紅門文化、學一項小紅門非遺,此次文薈大集將小紅門鄉(xiang) 的鄉(xiang) 土文化立體(ti) 式地呈現在大家麵前。值得一提的是,活動當天為(wei) 農(nong) 曆九月十五,沿襲了當年小紅門民俗廟會(hui) 文化節農(nong) 曆十五舉(ju) 辦的傳(chuan) 統習(xi) 俗,切實做到挖掘好、傳(chuan) 承好、發揚好小紅門鄉(xiang) 優(you) 秀鄉(xiang) 土文化,實現鄉(xiang) 村治理結構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持續性。
小紅門鄉(xiang) 具有悠久的鄉(xiang) 土文化土壤,用好文化引擎,不僅(jin) 可以點亮一區一鄉(xiang) ,更可以將文化軟實力轉化為(wei) 地區發展文化進萬(wan) 家的新模式。
小紅門鄉(xiang) 將以黨(dang) 建引領文化發展為(wei) 服務理念,以鄉(xiang) 風建設提質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為(wei) 抓手,讓文薈大集成為(wei) 黨(dang) 群之間的聚力連心橋,實現由“送文化”向“種文化、”“建文化”的發展轉變。同時,加強與(yu) 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的深度合作,形成北有“天府文化”特色街區、中有金漆鑲嵌藝術博物館、南有元靈宮遺址及先鋒園的多元文化布局,與(yu) 國家級非遺項目地秧歌、民俗廟會(hui) 文化節等活態文化,擦亮“文博小紅門”這一文化名片,助力朝陽區“博物館之城”建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