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強市看太原③ | 守正創新,中醫藥傳承跑出“加速度”
明末清初醫學大家傅山,被世人稱為(wei) “字不如詩,詩不如畫,畫不如醫,醫不如人”,醫學著作《傅青主女科》《大小諸症方論》傳(chuan) 世至今;
當代全國首批名老中醫、山西中醫學家劉紹武創辦太原市中醫研究所,著名的“三部六病”學術流派由此誕生,現已傳(chuan) 承四代;
中華老字號大寧堂至今已傳(chuan) 承360餘(yu) 年,生產(chan) 的“小兒(er) 葫蘆散”“麝香牛黃丸”等產(chan) 品被列入國家中藥保護品種,馳名海內(nei) ……
太原市中醫藥曆史傳(chuan) 承悠久,這些博大精深、魅力獨特的中醫藥文化,增強了太原守正創新發展中醫藥事業(ye) 的底氣。如今,擁有深厚中醫藥文化和優(you) 越資源稟賦的太原,正傳(chuan) 承、發展、利用好這一資源,逐漸走出了一條中醫藥高質量發展之路。
俗話說,“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寧治十婦人,不治一小兒(er) 。”
作為(wei) 一個(ge) “啞科”,兒(er) 科醫生與(yu) 患兒(er) 通常很難直接交流病情,成為(wei) 工作中比較費勁的一環,太原市中醫醫院兒(er) 科專(zhuan) 家李玉蘭(lan) 介紹,“大部分患兒(er) 無法自主描述症狀,家長代為(wei) 描述是比較常見的情況,而家長的描述未必準確,無法通過直接‘問診’得到有效信息,很大程度上隻能通過長期積累的經驗做判斷。”
從(cong) 事兒(er) 科臨(lin) 床工作如履薄冰,李玉蘭(lan) 每天要麵對不確定的工作狀態,為(wei) 了讓患兒(er) 少等待,她早已習(xi) 慣了上班時間不喝水。“早上七點半出診,到中午一點半才能看完,一上午診治70多個(ge) 孩子。”李玉蘭(lan) 說,有上班的點,沒下班的點,這是兒(er) 科醫生的常態。
她每個(ge) 月門診病人在千人之上,每年的門診量達18000餘(yu) 人次,占兒(er) 科門診量的46%,全院門診總量的16%。
看似簡單的數字,卻凝聚了李玉蘭(lan) 心血與(yu) 汗水的點滴付出,也是無數個(ge) 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無數個(ge) 家庭的歡聲笑語。她是孩子們(men) 心中和藹可親(qin) 的“李奶奶”,更是孩子們(men) 健康的“守護神”。
在40餘(yu) 年的臨(lin) 床工作中,李玉蘭(lan) 形成疾病既發應中西合參、方機對應,未病先防應注重體(ti) 質調理與(yu) 應季養(yang) 護的學術思想,並提出“反複呼吸道感染,攻邪即是扶正”“肺係疾病的發生關(guan) 鍵在玄府鬱熱”“抽動障礙,風痰為(wei) 先”等學術觀點,形成中醫宏觀判證與(yu) 現代醫學微觀辨病相結合的診治思維模式,經方與(yu) 時方化裁運用的遣方用藥模式,針刺、推拿、穴位貼敷與(yu) 中藥運用相結合的內(nei) 外合治治療模式。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名中醫是寶貴財富。值得一提的是,李玉蘭(lan) 的診療體(ti) 現了“簡、便、廉、驗”的中醫特色,用最低的就醫成本,取得最佳治療效果。
太原中醫院兒(er) 科醫生楊競是李玉蘭(lan) 的全國第七批全國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日常隨師伺診並係統整理病案,總結老師經驗。
李玉蘭(lan) 與(yu) 傳(chuan) 承弟子們(men) 交流病例。圖片由太原市衛健委提供
“老師結合我們(men) 每個(ge) 人不同的特點,因材施教,確立適合各自的培養(yang) 方向,並設立相關(guan) 臨(lin) 床觀察課題,培養(yang) 獨立思維能力。”楊競說,“跟著老師學習(xi) ,隨出診、開方子、寫(xie) 病曆,拓寬了對兒(er) 科常見疾病的認識,也加深了對病種的見解和掌握,思路打開了,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對中醫更有信心了,等待三年學習(xi) 期滿,我還計劃申請中醫藥兒(er) 科的博士學位,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學術能力。”楊競對未來有清晰的計劃。
自2015年起,李玉蘭(lan) 先後承擔了省、市、國家級名醫工作室建設,以省、市各級醫院為(wei) 依托,在不同的環境,以不同的形式,指導研究生、師承生、規培弟子60餘(yu) 人,學成畢業(ye) 的師承研究生已在省內(nei) 外兒(er) 科領域獨當一麵。
“跟名師、讀經典、多臨(lin) 床。”這是太原市婦幼保健院中醫科主任白斌常說的一句話。作為(wei) 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學術經驗繼承人,他師承李玉蘭(lan) ,經過三年多的跟師學習(xi) ,已於(yu) 2021年順利出師,如今在他的帶領下,太原市婦幼保健院(市兒(er) 童醫院)中醫科每個(ge) 月的門診量超過了2020年之前一整年的門診量。
傳(chuan) 承是中醫藥發展的根基,“師帶徒”是中醫傳(chuan) 承的有效途徑。作為(wei) 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的主要模式,師承教育在傳(chuan) 承中醫藥學術思想、臨(lin) 床經驗和技術專(zhuan) 長方麵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良禽擇木而棲,賢才觀風聽潮。太原市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yang) 模式,截至目前,建成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傳(chuan) 承工作室6個(ge) ,獲評全國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7人、“山西名中醫”13人。同時,注重挖掘本土潛力,發揮64個(ge) 名中醫工作室領銜人的傳(chuan) 、幫、帶作用,建設國家級重點專(zhuan) 科培育項目1個(ge) (市中醫醫院肺病科),獲評省級中醫優(you) 勢專(zhuan) 科11個(ge) ,獲批省級及以上科研課題56項,獲準實施山西省縣級中醫醫院“兩(liang) 專(zhuan) 科一中心”建設項目3個(ge) (爭(zheng) 取資金500萬(wan) 元),啟動實施優(you) 秀中醫臨(lin) 床人才研修項目,已重點培養(yang) 2批次115人;常態化加強中醫人才培養(yang) ,轉崗培訓全科醫師256人,開展小兒(er) 推拿、針灸、拔罐、刮痧等中醫技能培訓2萬(wan) 人次。
太原市傅山醫學學術思想傳(chuan) 承體(ti) 係項目建設啟動。人民網 盧鵬宇攝
此外,太原市充分挖掘本地正源中醫藥學術精華,整合傅山醫學學術思想傳(chuan) 承資源,集中性、係統性挖掘研究傅山醫學,編撰出版《傅山手錄校釋》《傅山養(yang) 生之道》等專(zhuan) 著,首批遴選傳(chuan) 承大師4名、傳(chuan) 承師14名、傳(chuan) 承學員50人,初步搭建起傅山醫學學術思想傳(chuan) 承體(ti) 係。
“通過學習(xi) 培養(yang) 醫、藥、養(yang) 能力兼具的複合型傅山醫學傳(chuan) 承人才,努力讓‘瑰寶’煥發新的光彩。”太原傅山中醫傳(chuan) 習(xi) 所副所長趙利民介紹,傅山醫學學術思想傳(chuan) 承體(ti) 係主要由傳(chuan) 承大師、傳(chuan) 承師、傳(chuan) 承人三級構建而成。
太原市委衛健工委書(shu) 記、市衛健委主任張澤表示,推動中醫藥振興(xing) ,根在傳(chuan) 承、重在創新,必須堅持“傳(chuan) 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chuan) 承,才能持續推動中醫藥高質量發展。
在傳(chuan) 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是中醫藥生生不息、發揚光大的必然選擇。對於(yu) 傳(chuan) 承創新發展中醫藥,太原正傳(chuan) 承精華、守正創新,為(wei) 市民謀劃守護健康的“良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