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增添集體林業發展動力(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堅持正確改革方向,尊重群眾(zhong) 首創精神,積極穩妥推進集體(ti) 林權製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機製,力爭(zheng) 實現新的突破”。
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全麵推開15年來,造就了滿目青山,富裕了萬(wan) 千林農(nong)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方案》,為(wei) 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全國集體(ti) 林改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如何進一步增添集體(ti) 林業(ye) 發展動力?如何更好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今起本版推出“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係列報道,報道各地積極探索的新做法、新經驗、新進展。
——編 者
山定權、樹定根,集體(ti) 林改綠了山林
河南省光山縣近5萬(wan) 畝(mu) 老油茶林,進入油茶果采摘季。走進文殊鄉(xiang) 豬山圈村,火紅的油茶果壓彎了枝頭。村民常玲忙著采摘、裝筐。
“你瞧!這果子多飽滿,今年收成肯定錯不了。”常玲握著剛摘下的油茶果,打開了話匣子:“在俺們(men) 光山,丘陵和淺山麵積大,油茶樹耐旱抗貧瘠、病蟲害少,3年可掛果,5年能采收,盛果期長,是俺們(men) 的‘搖錢樹’。”
“油茶林為(wei) 荒山坡穿上了‘綠衣裳’。”常玲告訴記者,在集體(ti) 林改前,不少山林歸屬不清,亂(luan) 砍濫伐時有發生,難以開發利用,鄉(xiang) 親(qin) 們(men) 守著金山過著苦日子。“這片原先就是荒山坡,不少人來砍生火做飯用的柴火。林改後這些年,我先後種下了600棵油茶樹。”常玲回憶說。
林改春風吹綠萬(wan) 重山。光山縣有集體(ti) 林地88萬(wan) 畝(mu) ,林改後明晰產(chan) 權,承包到戶。全縣確權勘界辦理新版林權證6.1萬(wan) 本。鄉(xiang) 親(qin) 們(men) 成為(wei) 山林的主人,自掏腰包買(mai) 苗木種樹,砍樹人變成看樹人,大夥(huo) 兒(er) 護林營林的積極性高漲,森林麵積和質量實現雙提升,很多林農(nong) 通過發展林特產(chan) 業(ye) 吃上了“生態飯”。
好政策帶來好收益。“近年來,集體(ti) 林改不斷推進,配套政策舉(ju) 措接二連三,我們(men) 看好林業(ye) 這個(ge) 綠色產(chan) 業(ye) 。” 光山縣誠信實業(ye) 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勇,把公司落戶在豬山圈村。公司在荒山上種油茶、苗木花卉,發展森林旅遊,建成油茶基地近萬(wan) 畝(mu) ,成為(wei) 省林業(ye) 產(chan) 業(ye) 化重點龍頭企業(ye) 。
“林業(ye) 是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可帶動鄉(xiang) 親(qin) 們(men) 家門口就業(ye) 增收。”陳勇說,目前公司帶動283個(ge) 勞動力、1147個(ge) 脫貧勞動力就業(ye) ,每人年均增收4000元以上。
油茶產(chan) 業(ye) 增加農(nong) 民收入。“每年秋天,油茶花開時,大批遊客前來觀光遊玩,越來越多的鄉(xiang) 親(qin) 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豬山圈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生勇說。
集體(ti) 林改持續深化,改出了滿目青山,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致富。“我國有集體(ti) 林地25.68億(yi) 畝(mu) ,占林地總麵積的60%,分布在2600多個(ge) 縣,涉及1億(yi) 多農(nong) 戶。”國家林草局林業(ye) 和草原改革發展司司長王俊中說,經過各地各部門的共同努力,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國發放林權證1億(yi) 多本,初步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集體(ti) 林森林蓄積比林改前增加了近39億(yi) 立方米,增幅近85%,有林地麵積增加了近4億(yi) 畝(mu) ,集體(ti) 林業(ye) 年均吸納就業(ye) 人數約3400萬(wan) 人。
明晰產(chan) 權承包到戶,穩定林農(nong) 生產(chan) 經營預期
集體(ti) 林“明晰產(chan) 權、承包到戶”任務完成後,各地積極探索集體(ti) 林地“三權分置”運行。王俊中介紹,為(wei) 進一步鞏固分山到戶成果,為(wei) 集體(ti) 林業(ye) 發展增添動力,《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方案》提出,保持集體(ti) 林地承包關(guan) 係穩定並長久不變,承包期屆滿時應堅持延包原則,開展集體(ti) 林地延包試點。
穩定山林承包權,讓林農(nong) 放手經營。江西省撫州市開展了延包試點,成功簽訂延期合同4000多份,大大穩定了生產(chan) 經營主體(ti) 的預期。
提起延包好政策,撫州市廣昌縣水南村村民餘(yu) 良日說:“林改初期對林地承包期限沒有統一設定,因為(wei) 擔心政策調整,我一直不敢放手發展周期長的林業(ye) 產(chan) 業(ye) 。現在林地延包到2065年,我可以安心在林地上種藥材,空餘(yu) 的林地還可以流轉,解決(jue) 發展產(chan) 業(ye) 需要的資金缺口,真是一舉(ju) 多得。”
“不少林農(nong) 在外務工,鄉(xiang) 鎮和村組幹部逐戶打電話,召開線上會(hui) 議,讓集體(ti) 林地延包的政策家喻戶曉,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後再逐戶簽訂合同,確保延包工作經得起檢驗。”廣昌縣林業(ye) 局局長羅斌說,集體(ti) 林地延包工作正在全縣範圍內(nei) 開展,廣大林農(nong) 非常歡迎這項政策。
為(wei) 進一步提高延包工作質量,撫州市林業(ye) 部門配合不動產(chan) 登記部門,先開展林權確權工作,確權完畢後再簽訂延包合同。“林地權屬、邊界數據一目了然,我將4戶村民共有的70畝(mu) 林地流轉了過來,現在順利拿到了林地經營權證,接下來可以甩開膀子幹了。”樂(le) 安縣戴坊鎮農(nong) 戶鄒接忠說。
“對接互聯,業(ye) 務協同,數據共享,有效解決(jue) 了集體(ti) 林地地類重疊、權屬交叉等問題。”樂(le) 安縣林業(ye) 局林業(ye) 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董國華介紹,不動產(chan) 登記係統和林權管理係統對接互聯,完善了林權流轉管理服務體(ti) 係,目前全縣累計完成林權流轉麵積10.6萬(wan) 餘(yu) 畝(mu) ,為(wei) 推進林地適度規模經營打下了基礎。
江西省林業(ye) 局副局長劉賓介紹,江西是深化集體(ti) 林權製度改革先行區,持續向改革要動力,全省開展了清理規範林權登記曆史遺留問題試點,有力保護了林農(nong) 和林業(ye) 經營者的權益。“下一步,江西將在保障林農(nong) 權益、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等方麵繼續探索創新,努力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穩定林業(ye) 經營者的預期至關(guan) 重要。”王俊中說,近年來,各地探索形成了集體(ti) 林地集體(ti) 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經營的格局,要堅持穩字當頭,牢牢把握改革方向,穩步深化改革。通過完善製度機製,保障集體(ti) 林地承包關(guan) 係長期穩定,積極穩妥推動林權流轉,依法保護農(nong) 民和林業(ye) 經營者的集體(ti) 林權益,增強生態保護和林業(ye) 發展內(nei) 生動力。
適度集中規模經營,提高集體(ti) 林質量和效益
“從(cong) 整體(ti) 看,一些地方分山到戶後,麵臨(lin) 著林地碎片化、經營效益低等問題,森林‘四庫’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王俊中說,要引導林權流轉,培育規模經營主體(ti) ,大力推廣各種形式的合作經營,提高集體(ti) 林經營質量和效益。
適度集中,規模經營。
啟祿林場位於(yu) 重慶市南川區雙河場村,村民汪啟祿流轉村裏1.1萬(wan) 餘(yu) 畝(mu) 荒山,經過悉心經營,建成了集休閑旅遊和養(yang) 生度假於(yu) 一體(ti) 的示範家庭林場,每年接待遊客5000多人次,實現旅遊年收入100萬(wan) 元以上。
“集體(ti) 林改不斷深入,讓我造林營林更有幹勁了。”經過區林業(ye) 局推薦,汪啟祿將承包的順龍山一帶8560畝(mu) 林地流轉給一家企業(ye) ,雙方約定不亂(luan) 砍一樹一木,打造森林公園。
“轉讓收益1130萬(wan) 元,讓我的家庭林場有了充足的發展資金。”汪啟祿說,他投入800萬(wan) 元,對剩下的2000多畝(mu) 林地精心培育,加強配套管理,整治河道,修建消防水池,建起了休閑山莊。林間空氣清新,配套設施完善,啟祿林場成了熱門旅遊打卡地。
重慶市引導林農(nong) 把山林資源有償(chang) 流轉或折資入股,與(yu) 龍頭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ti) 抱團,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共同盤活山林資源,提升生產(chan) 效率。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盤活集體(ti) 林地1026萬(wan) 畝(mu) ,給農(nong) 民帶來流轉收益47億(yi) 餘(yu) 元。
場村合作,多方共贏。
江西省安遠縣引導國有林場與(yu)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農(nong) 戶聯合經營,促進集體(ti) 林經營水平提升。“與(yu) 國有林場合作,享受造林技術、市場信息等‘一條龍’服務,山上的植被變美了,錢袋子鼓了起來。”車頭鎮官溪村村民葉春海跟安子崠林場聯營,山上培育大徑材,林下種植中藥材,山窩養(yang) 殖雞鴨,如今滿山樹木鬱鬱蔥蔥,林下靈芝長勢不錯。
安遠縣森林覆蓋率達82.72%,林改分山到戶後,當地出台政策,鼓勵引導村集體(ti) 、村民將林地經營權流轉給國有林場,由林場提供資金、技術與(yu) 管理,讓林權變股權、林農(nong) 變股東(dong) 。
“‘場村共建’大手拉小手,社會(hui) 得生態、林場得效益、群眾(zhong) 得收益。”安遠縣林業(ye) 局局長唐石發說,國有林場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完善利益聯結機製,村民通過參與(yu) 營林撫育、森林管護、護林防害等取酬,推動林場、村集體(ti) 和林農(nong) 聯股、聯利、聯心。
安遠縣以“國有林場+村集體(ti) ”“國有林場+村民”等多種模式,大力發展毛竹筍、林下靈芝等綠色產(chan) 業(ye) 。截至目前,全縣場村合作造林2.15萬(wan) 畝(mu) 、培育大徑級用材林6.3萬(wan) 畝(mu) ,建成竹產(chan) 業(ye) 科技園等林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解決(jue) 就業(ye) 崗位8624個(ge) ,帶動群眾(zhong) 增收6.7億(yi) 元。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30日 19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