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孿井灘引黃灌區年節水1000萬方
深秋時節,走進阿拉善盟孿井灘生態移民示範區的孿井灘引黃灌區查漢高勒嘎查,農(nong) 戶院子裏堆滿了小山一般金黃誘人、籽粒飽滿的玉米。“今年夏天雖然遭遇了大旱,但由於(yu) 農(nong) 田都實施了節水滴灌,產(chan) 量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預計每畝(mu) 玉米產(chan) 量可達到1800斤左右。”該嘎查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謝文清告訴記者。
孿井灘灌區是阿拉善盟最大的引黃灌區,也是全區唯一的黃河四級引黃灌溉區,現有耕地8.5萬(wan) 畝(mu) 。上世紀90年代初,由於(yu) 幹旱少雨、過度放牧,導致生態持續惡化,沙塵暴頻發,沙漠化每年以1000平方公裏的速度迅速擴展蔓延,致使部分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受到嚴(yan) 重影響。對此,阿拉善盟委、行署審時度勢,提出了以“適度收縮、相對集中”為(wei) 核心的“轉移發展戰略”,實施孿井灘引黃灌溉工程。經過4年的開發建設,引來了黃河水,開發了近10萬(wan) 畝(mu) 耕地。與(yu) 此同時,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33個(ge) 蘇木(鎮)87個(ge) 嘎查的1588戶牧民5456人陸續搬遷過來,一座嶄新的城鎮在戈壁荒灘上悄然崛起。
孿井灘灌區是一個(ge) 水資源匱乏地區,每年通過四級引黃工程從(cong) 黃河取水4000萬(wan) 立方米用於(yu) 農(nong) 業(ye) 灌溉。但長期以來由於(yu) 灌溉方式落後,水資源使用效率低,地水矛盾突出,農(nong) 戶增收乏力。為(wei) 解決(jue) 水資源短缺矛盾,2012年起,孿井灘灌區陸續投資上億(yi) 元實施節水改造工程。2021年4月初,隨著最後1萬(wan) 畝(mu) 節水改造工程項目的完成,孿井灘灌區8.5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全部實現了節水灌溉。
為(wei) 管理好寶貴的水資源,近年來,孿井灘灌區每個(ge) 嘎查都成立了用水協會(hui) ,而且每個(ge) 蓄水池都由推選出來的“池長”負責管理。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實施,不僅(jin) 是灌溉方式的根本改變,同時,也促進了孿井灘灌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的轉型升級和農(nong) 民增收。2022年,孿井灘引黃灌溉工程又進行了信息化升級改造,通過先進的水量計量、信息化監控等技術手段,建成了一套良性的供水服務體(ti) 係。
孿井灘灌區滴灌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推動了土地流轉和集約化經營。使用滴灌帶後,該灌區以前的農(nong) 渠、毛渠都被鏟平,不僅(jin) 使有效種植麵積擴大了近15%,還更有利於(yu) 機械化種植,讓農(nong) 民基本告別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以前種地都是大水漫灌,極浪費水,人還辛苦,幾十畝(mu) 地都種不過來,產(chan) 量也低,平均畝(mu) 產(chan) 隻有1000斤左右,一畝(mu) 地幾十元都沒人承包。普及滴灌帶後,實現了旱澇保豐(feng) 收,平均畝(mu) 產(chan) 達1800斤以上,種幾千畝(mu) 地也不覺得忙,土地每畝(mu) 租金也因此漲到了600元以上。”查漢高勒嘎查農(nong) 戶魏玉新感慨地說。
如今,在孿井灘灌區,種植幾百畝(mu) 、上千畝(mu) 的農(nong) 戶比比皆是,僅(jin) 魏玉新家就種了1000多畝(mu) 地,每年收入達40多萬(wan) 元。
據孿井灘生態移民示範區農(nong) 牧林水局副局長金斯琴巴圖介紹,以前種玉米每畝(mu) 用水在530立方米以上,采用滴灌技術後,每畝(mu) 用水隻需404立方米,節水126立方米,按每立方米水費0.26元計算,每畝(mu) 可節省33元,節水增效顯著提升。
為(wei) 讓寶貴的黃河水更好地造福一方,多年來,孿井灘黃灌人全力以赴推進大批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陸續實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中西部地區節水增效、水權置換節水改造、續建配套與(yu) 節水改造等工程項目,孿井灘灌區實現節水滴灌全覆蓋,水資源利用率持續提升。
經過黃河水多年來的灌溉,如今的孿井灘引黃灌區土地肥沃,農(nong) 民收入持續增加,家家都過上了幸福生活,生態環境也得到了極大改善,已初步建成了“節水高效、設施完善、管理科學、生態良好”的現代化灌區,孿井灘引黃灌區通過實施節水改造,灌區8.5萬(wan) 畝(mu) 農(nong) 田實現節水滴灌全覆蓋,節水效率達25%以上,每年可節水1000萬(wan) 方;農(nong) 民收入也在成倍增加,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初的畝(mu) 均純收入不足200元,到現在畝(mu) 均純收入1200餘(yu) 元,增長6倍之多。2022年孿井灘引黃灌區被國家水利部評為(wei) 節水型灌區,實現了阿拉善全盟及自治區節水型灌區零的突破。(記者 劉宏章 實習(xi) 生 曾令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