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書寫經濟高質量發展亮麗答卷
時間年輪刻錄曆史榮光,時代方位標注嶄新未來。
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內(nei) 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為(wei) 內(nei) 蒙古下一階段高質量發展標定方向。
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回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無論是到內(nei) 蒙古考察,還是參加全國人代會(hui) 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對內(nei) 蒙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wei) 推動全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注入磅礴偉(wei) 力。
感恩奮進,內(nei) 蒙古久久為(wei) 功、篤行不怠,努力完成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交給內(nei) 蒙古的“五大任務”,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奮力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內(nei) 蒙古新篇章。
看實力,內(nei) 蒙古地區生產(chan) 總值增加到2022年的2.3萬(wan) 億(yi) 元。2022年,全區固定資產(chan) 投資在上一年高增長基數上實現增長17.6%,位居全國第一。“內(nei) 蒙古自治區全力擴大有效投資取得新進展”作為(wei) 國務院第九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在全國被通報表揚。
看活力,內(nei) 蒙古與(yu)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東(dong) 三省的聯通進一步加強;主動服務融入“一帶一路”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已與(yu) 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guan) 係。2022年,內(nei) 蒙古外貿逆勢跑出“上揚線”,全年進出口總額1523.6億(yi) 元,同比增長23.2%;引進國內(nei) 到位資金3409億(yi) 元,同比增長59.7%。內(nei) 蒙古在聯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中正在發揮更大作用。
時間是偉(wei) 大的書(shu) 寫(xie) 者。時光回溯,從(cong) 轉型“蝶變”到重構發展版圖,內(nei) 蒙古始終在繼往開來、馳而不息中書(shu) 寫(xie) 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亮麗(li) 答卷。
以綠為(wei) 底 厚植“北疆綠”增色“中國藍”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無論是到內(nei) 蒙古考察調研,還是在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都始終深情牽掛著內(nei) 蒙古各族人民,在內(nei) 蒙古發展的每一個(ge) 關(guan) 鍵節點,都從(cong) 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為(wei) 內(nei) 蒙古把脈定向,叮囑把內(nei) 蒙古建設成為(wei) 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我國向北開放重要橋頭堡。
堅持生態優(you) 先,把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築得牢不可破,內(nei) 蒙古勇毅前行。
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的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地處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nei) ,曾經,這裏“一年一場風,從(cong) 冬刮到春”“12年前,這裏除了肆虐的沙漠外,連水泥路都沒有”……當地人如此回憶。12年間,這裏創造了“綠進沙退”的奇跡。
今年夏季,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的貝貝南瓜經過采摘、裝車,遠銷上海。如今烏(wu) 蘭(lan) 布和沙漠綠色越來越多,沙塵越來越少,植物多樣性增加,有機食品走俏全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後,蜥蜴、狐狸、獾子等野生動物開始頻繁出沒,就連白鷺、貓頭鷹等沙漠罕見的鳥類也在這裏安了家。
從(cong) “死亡之海”到綠色家園,從(cong) 人沙博弈到人沙和諧,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也實現了由“黃”到“綠”的逆襲,展現出“綠肥黃廋”的風景。過去每年向黃河輸沙2400多萬(wan) 噸的庫布其沙漠,在沙區人民的努力下,有6000多平方公裏披上“綠裝”,動植物由100多種增至530多種。沙區百姓收入躍升,生活質量大幅提高。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全麵加強自然生態保護,持續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切實解決(jue) 生態環境突出問題,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堅決(jue) 守護好內(nei) 蒙古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淨,全區生態保護建設步入力度最大、變化最顯著的新時代。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三北’防護林體(ti) 係建設、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係列重點工程的大力實施下,內(nei) 蒙古累計營造林1.31億(yi) 畝(mu) 、種草3.18億(yi) 畝(mu) 、防沙治沙1.38億(yi) 畝(mu) ,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創建10個(ge) 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和8個(ge)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為(wei) 築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奠定了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自治區林草局副局長馬強介紹。
伴隨著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內(nei) 蒙古在全國率先出台《關(guan) 於(yu) 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全社會(hui) 資源全麵節約集約的指導意見》,構建了以指導意見為(wei) 主體(ti) ,能源、土地、礦產(chan) 、糧食等重點領域專(zhuan) 項落實方案為(wei) 配套的“1+N”政策體(ti) 係。
2022年8月15日至19日,內(nei) 蒙古連開5場新聞發布會(hui) ,宣布對待批項目、“半拉子”工程、閑置土地、沉澱資金、開發區閑置資源要素五個(ge) 方麵進行大起底。如今,“五個(ge) 大起底”行動持續走深走實,有效盤活了一批閑置資源資產(chan) ,有力破解了全區經濟社會(hui) 領域長期存在的低質低效、閑置浪費等問題。
厚植“北疆綠”、增色“中國藍”。2021-2022年,全區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1%以上,完成“十四五”目標進度7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區能耗強度下降3.5%以上,固投和GDP分別增長34.5%和7.3%,分別居全國第二和第五位。在紮實推進節能降碳的同時,有力保障了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動力源”,實現了節能降碳和經濟發展協同並進。
綠色是內(nei) 蒙古的底色和價(jia) 值,生態是內(nei) 蒙古的責任和潛力。內(nei) 蒙古的生態狀況如何,不僅(jin) 關(guan) 係自治區各族群眾(zhong) 的生存和發展,也關(guan) 係華北、東(dong) 北、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考察時強調,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深入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事關(guan) 我國生態安全、事關(guan) 強國建設、事關(guan) 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業(ye) 。要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wei) 功,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把祖國北疆這道萬(wan) 裏綠色屏障構築得更加牢固,在建設美麗(li) 中國上取得更大成就。
之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三北”工程三大標誌性戰役相繼展開,全區各地因地製宜推進防沙治沙,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內(nei) 蒙古在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弦歌不輟、步履鏗鏘。
以轉為(wei) 要 培優(you) 增效厚積薄發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內(nei) 蒙古考察時強調,堅持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推動傳(chuan) 統能源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nei) 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麵內(nei) 蒙古方向明確、路子對頭、前景很好,大有作為(wei) 、大有前途。
立足資源稟賦、戰略定位,內(nei) 蒙古全力做好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
一塊黑色煤炭、一瓶白色聚丙烯顆粒、一卷透明保鮮膜,在久泰公司的展台上一字排開,直觀呈現出煤炭“由黑到白”的神奇變化。煤炭在這裏被“吃幹榨淨”“由黑變白”,身價(jia) 水漲船高。
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盛產(chan) “黑金”的鄂爾多斯市以煤為(wei) 基,構建起煤製油氣、煤製醇醚、煤製烯烴等多條產(chan) 業(ye) 鏈,實現煤炭從(cong) 原料到材料、由低端到高端的產(chan) 業(ye) 升級,推動煤化工產(chan) 業(ye) 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成為(wei) 國內(nei) 門類最全、規模最大的現代煤化工示範項目集中區,構建起集資源開發、就地轉化、綜合利用於(yu) 一體(ti) 的現代能源經濟體(ti) 係。
內(nei) 蒙古一方麵全力推動傳(chuan) 統能源“老樹發新芽”,瞄準“煤頭化尾”,延伸煤基產(chan) 業(ye) 鏈條,提升煤炭就地轉化率、精深加工度;另一方麵全力推動新能源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一手抓開發利用,一手抓裝備製造,努力在新能源領域再造一個(ge) “工業(ye) 內(nei) 蒙古”。
自第一家光伏企業(ye) 落戶以來,包頭僅(jin) 用不到7年時間,集聚了通威、大全、協鑫、新特等頭部企業(ye) 在內(nei) 的40多家光伏企業(ye) 。2022年,包頭市光伏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突破1000億(yi) 元,成為(wei) 全國首個(ge) 光伏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超千億(yi) 元的城市。包頭,這座老工業(ye) 基地正在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煥發新動能。2023年5月,包頭市被全球綠色能源理事會(hui) 授予“世界綠色矽都”榮譽稱號。
立足稟賦特點和戰略定位,內(nei) 蒙古大力發展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加快構建體(ti) 現內(nei) 蒙古特色的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開放優(you) 勢。
農(nong) 牧業(ye) “聚鏈成勢”——內(nei) 蒙古大力推動玉米、奶業(ye) 、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飼草7條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鏈建設,培育形成奶業(ye) 、玉米2個(ge) 千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肉牛、肉羊、羊絨、馬鈴薯等10個(ge) 百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錫林郭勒羊、興(xing) 安盟大米、赤峰敖漢小米、烏(wu) 蘭(lan) 察布馬鈴薯、呼倫(lun) 貝爾芥花油等一係列地方品牌閃耀國內(nei) 外市場,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聲名遠揚。
新能源產(chan) 業(ye) “追風逐日”——2021年以來,內(nei) 蒙古累計獲得國家及自治區批複新能源規模超1.7億(yi) 千瓦。其中國家在“沙戈荒”地區批複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規模超過1億(yi) 千瓦,居全國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內(nei) 蒙古新增新能源並網規模超800萬(wan) 千瓦,居全國首位。今年前8個(ge) 月,全區新能源產(chan) 業(ye) 投資同比增長101.2%,繼續保持倍增態勢。內(nei) 蒙古已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新能源基地,國家重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基地建設勢強勁足。
向北開放風生水起——作為(wei) 祖國北大門,內(nei) 蒙古在綿延8000裏的邊境線上,分布著20個(ge) 對外開放口岸,其中航空口岸6個(ge) ,陸路口岸14個(ge) (鐵路口岸2個(ge) ,公路口岸12個(ge) ),形成了多方位、立體(ti) 化的口岸開放格局。2022年,內(nei) 蒙古國際道路運輸完成貨物運輸量2611.3萬(wan) 噸,同比增長60.4%,居全國第一。
以民為(wei) 本 夯實根基增進福祉
2014年1月,隆冬時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內(nei) 蒙古興(xing) 安盟、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等地,深入林場、牧場、企業(ye) 、牧戶、社區調研考察,給各族幹部群眾(zhong) 送去黨(dang) 中央的關(guan) 心和關(guan) 懷。在地處邊陲的林區棚戶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我們(men) 黨(dang) 員幹部都要有這樣一個(ge) 意識:隻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ge) 人沒有解決(jue) 基本生活問題,我們(men) 就不能安之若素;隻要群眾(zhong) 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men) 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zhong) 一起奮鬥。
2023年深秋時節,走進阿爾山市林海街鴻旭小區,筆直的興(xing) 安落葉鬆環抱著幢幢亮麗(li) 的回遷樓,這裏承載著林區工人的“安居夢”。
“9年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我們(men) 家,問寒問暖、深情囑托,特別強調要讓大家早日住上新房。總書(shu) 記真真切切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了心坎上。”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郭永財老兩(liang) 口仍難掩激動,“現在我們(men) 告別了‘板夾泥’房,住上了新樓房。冬天屋裏既暖和又幹淨,我們(men) 老百姓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了!”
阿爾山是老國有林區,上個(ge) 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是我國重要的木材供應地,為(wei) 國家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林區經濟轉型和全麵禁伐,大麵積棚戶區成為(wei) 製約阿爾山市經濟社會(hui) 發展、影響群眾(zhong) 幸福指數的瓶頸。
牢記囑托,阿爾山市委、市政府將棚戶區改造作為(wei) “天字號”工程和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到2019年,阿爾山市所有棚戶區居民全部“出棚進樓”。棚戶區改造工程惠及全市一半以上居民,3萬(wan) 人從(cong) “憂居”實現“優(you) 居”。
民生連著民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內(nei) 蒙古認真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國務院關(guan) 於(yu) 加快推進住房保障和供應體(ti) 係建設的決(jue) 策部署,全區共實施棚戶區改造151萬(wan) 套,約320萬(wan) 棚改居民“出棚進樓”,阿爾山棚戶區、包頭北梁棚戶區、赤峰鐵南棚戶區改造已圓滿完成,烏(wu) 蘭(lan) 察布市、巴彥淖爾市先後被評為(wei) 2018年、2019年全國棚戶區改造工作積極主動、成效明顯的地區;內(nei) 蒙古累計改造老舊小區5108個(ge) ,惠及居民67.76萬(wan) 戶。
內(nei) 蒙古在發展中仍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生態環境脆弱、產(chan) 業(ye) 結構單一、區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能力不強等突出困難和問題。
補齊短板,內(nei) 蒙古奮力作為(wei) 。
2021年,內(nei) 蒙古157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7個(ge) 貧困旗縣全部摘帽,3681個(ge) 貧困嘎查村全部出列,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與(yu) 全國一道共圓小康夢、邁上新征程,在中國減貧史上交出精彩的內(nei) 蒙古答卷。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推進,東(dong) 中西部差異化協調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張呼、通新、喀赤高鐵相繼通車,水利、能源、信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投運。
社會(hui) 保障政策體(ti) 係逐步完善。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內(nei) 蒙古連年提高養(yang) 老金、醫保補助、低保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ang) 標準。城鎮新增就業(ye) 年均20萬(wan) 人以上,教育普及、醫療衛生、文體(ti) 服務和社會(hui) 保障水平全麵提升。
打通“主動脈”、 暢通“微循環”。截至2022年底,全區公路通車總裏程21.6萬(wan) 公裏,12個(ge) 盟市所在地全部通高速公路,103個(ge) 旗縣(市區)全部通一級及以上公路,具備條件的蘇木鄉(xiang) 鎮、嘎查村全部通硬化路,高速、一級公路出區通道達46個(ge) ,與(yu) 周邊八省區的高等級公路全麵打通,自治區“四橫十二縱”綜合運輸大通道初步形成。
今朝猶可憶,明日更可期。站在新的曆史起點,內(nei) 蒙古正在新政引領下蓄勢騰飛、奔向未來!(記者 李永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