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努力打造全國最穩定的生態碳匯供給基地
近日,由內(nei) 蒙古自治區林業(ye) 科學研究院碳匯研究所承擔的科技服務項目“白音華露天礦排土場碳匯造林與(yu) 生態修複一體(ti) 化研究與(yu) 示範”完成驗收。在30年計入期內(nei) ,項目預計產(chan) 生22514.2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的減排量,年均減排量為(wei) 750.5噸二氧化碳當量。
我國是礦產(chan) 資源生產(chan) 和消耗大國,礦產(chan) 資源開發造成原有草地、林地等一係列高碳匯型土地資源的固碳能力減弱或喪(sang) 失。作為(wei) 我國煤礦企業(ye) 啟動的首個(ge) 生態修複碳匯項目,“白音華露天礦排土場碳匯造林與(yu) 生態修複一體(ti) 化研究與(yu) 示範”項目將為(wei) 礦區生態修複固碳增匯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技術模式。
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麵臨(lin) 的重大全球性挑戰。節能減排、固碳增匯已成為(wei) 各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共識。
內(nei) 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貌和氣候環境,塑造了遼闊草原、廣袤森林、雄渾荒漠和多樣的濕地生態係統、孕育著獨具特色的動植物類群,形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生態係統碳庫。經測算,全區林地、草地、濕地總碳儲(chu) 量為(wei) 105.49億(yi) 噸,占全國林草濕碳儲(chu) 量(885.86億(yi) 噸)的11.91%,位居全國第二位。2020年全區林草濕碳匯量為(wei) 1.19億(yi) 噸,占全國林草濕碳匯量(12.61億(yi) 噸)的9.44%,位居全國第一位。豐(feng) 富的碳儲(chu) 量和碳匯量,為(wei) 內(nei) 蒙古發展碳匯經濟、助推“雙碳”目標實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wei) 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nei) 蒙古錨定“雙碳”目標,以綠為(wei) 底做增匯“加法”,著力打造全國最穩定的生態碳匯供給基地。
固碳——嚴(yan) 守“三區三線”,全麵停止天然林、公益林商業(ye) 性采伐,全麵保護天然草原,嚴(yan) 格落實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穩定現有森林、草原、濕地、耕地等重要生態空間的固碳作用。嚴(yan) 厲打擊毀林毀草毀濕等各類違規違法行為(wei) ,減少不合理土地利用、土地破壞等活動導致的碳排放,強化森林草原防火和病蟲害防治,切實減少碳庫損失。
增匯——依托“三北”等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和修複工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科學推進防沙治沙,推進自然保護地建設工程、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持續加強“一湖兩(liang) 海”和察汗淖爾等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修複工程,持續提升碳匯增量。
在固碳增匯的同時,內(nei) 蒙古著力健全完善碳匯製度,推進碳匯項目開發儲(chu) 備和交易,探索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路徑。森工集團與(yu) 包鋼集團協議交易匯量50萬(wan) 噸、交易金額1500萬(wan) 元;呼倫(lun) 貝爾林業(ye) 集團有限公司與(yu) 華能伊敏煤電公司協議交易碳匯量12萬(wan) 噸,交易金額750萬(wan) 元;興(xing) 安盟突泉縣與(yu) 華能內(nei) 蒙古東(dong) 部能源公司完成全區首單CCER林業(ye) 碳匯期貨式交易,交易碳匯量1.8萬(wan) 噸、交易金額100萬(wan) 元……今年以來全區已開發林草碳匯項目17個(ge) ,實現碳匯交易碳匯量79.5萬(wan) 噸,交易金額2645.5萬(wan) 元。
下一步,內(nei) 蒙古將抓住國家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及三大標誌性戰役的重大機遇,把鞏固提升碳匯能力與(yu) 重點生態係統保護修複同步推進,力爭(zheng) 到2030年完成造林種草任務8700萬(wan) 畝(mu) ,林草質量鞏固提升14500萬(wan) 畝(mu) ,沙化土地治理6200萬(wan) 畝(mu) ,做大做強森林草原“碳庫”,奮力打造全國最穩定的生態碳匯供給基地。(記者 霍曉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