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公主嶺市三裏堡子村:小香蔥“種”出大產業 振興路上“蔥”滿希望
“今天起蔥,共計500包、5000斤香蔥將發往安徽。”說話的間隙,吉林省公主嶺市三裏堡子村種蔥大戶於(yu) 德接到了家裏打來的電話,“裝蔥的袋子不夠了,得抓緊采購一些。”
三裏堡子村,全村百姓通過種植香蔥實現了共同富裕。如今,這個(ge) 曾經人均不足兩(liang) 畝(mu) 地的小村莊已經躍升成為(wei) 遠近聞名的“東(dong) 北香蔥第一村”。
“全村耕地麵積364公頃,蔬菜麵積244公頃,目前已有各類蔬菜大棚1708棟,其中種植香蔥棚室占棚室總麵積的80%以上。”三裏堡子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小甫介紹,2018年,三裏堡子村年被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評為(wei) 第八批“一村一品”示範村,2020年被全國文明委評為(wei) 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
千棟大棚種香蔥,村民喜笑又開顏,且看三裏堡子村如何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速跑,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
說起香蔥的產(chan) 業(ye) 發展,2016年是一個(ge) 重要的節點。李小甫介紹,2016年,村委班子經過考察後帶頭集資搞試點,投資30萬(wan) 元建起了6棟溫室大棚種香蔥。“沒想到不到兩(liang) 年就收回了成本,就這樣,香蔥種植就此在三裏堡子村紮下了根。”
大力發展香蔥種植,致力打造“一村一品”,三裏堡子村蔬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采用“村集體(ti) +合作社+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把有限的土地集中起來,協調資金建大棚,再以低價(jia) 返給合作社員,降低產(chan) 業(ye) 發展門檻。
“建設一個(ge) 大棚需要資金10萬(wan) 餘(yu) 元,許多村民想搞大棚但是手裏資金不足,於(yu) 是我們(men) 合作社統籌資金,把建好的大棚租給想種植香蔥的個(ge) 體(ti) 戶,一年租金才5000餘(yu) 元,大大降低了村民的投資成本,也激發了大家種植香蔥的積極性。”三裏堡子村蔬菜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相關(guan) 負責人邢連寶介紹。
香蔥產(chan) 量高,帶富效果好。為(wei) 壯大香蔥產(chan) 業(ye) ,三裏堡子村確定了“春提前秋延後生產(chan) 為(wei) 主,向一年四季種植方式跨越”的發展思路,注冊(ce) 了“問心”牌綠色蔬菜商標,實行統一種植 、統一標準、統一購藥、統一品牌、統一標識、統一銷售,把村建設成為(wei) 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chan) 、品牌化銷售、產(chan) 業(ye) 化經營的綠色園區,把一家一戶農(nong) 民組織起來,打通了蔬菜生產(chan) 與(yu) 銷售的通道,實現了經營方式的轉變。
三裏堡子村香蔥產(chan) 業(ye) 的蓬勃發展,還衍生了一個(ge) 新“業(ye) 務”,那就是剝蔥。說起剝蔥,吉林省政協派駐三裏堡子村的駐村第一書(shu) 記張弢打開了話匣子,“2021年剛到村裏的時候,一位大姐就讓我幫忙找找合適的人,我正納悶找什麽(me) 人呢,大姐就說大棚裏缺幹活的人,有錢都雇不著。”
“這可是個(ge) 在家門口賺錢的活兒(er) 。”香蔥種植戶雇人剝蔥,不僅(jin) 讓周邊村子的老人和婦女有了“用武之地”,更給他們(men) 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張弢告訴記者,目前該村同時輻射帶動大嶺、永發、秦家屯、黑林子等十幾個(ge) 鄉(xiang) 鎮及長嶺、雙遼等幾個(ge) 周邊市縣近千戶種植香蔥,解決(jue) 了3000人的就業(ye) 問題,帶領區域內(nei) 部分貧困戶脫貧致富,區域年總產(chan) 值近2億(yi) 元。
香蔥產(chan) 業(ye) 的好前景,不僅(jin) 讓村民鼓起了腰包、挺直了腰杆,還吸引了當地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於(yu) 德就是其中的一位。“看到村裏的香蔥產(chan) 業(ye) 發展得有聲有色,我就趕緊回來了!”
2019年,於(yu) 德返鄉(xiang) 創業(ye) 種起了香蔥,“以前家裏不種香蔥,產(chan) 量也不行,收入一直上不去。”於(yu) 德介紹,返鄉(xiang) 之前先後在山東(dong) 、長春等地打工,離家遠,掙得也不多。
於(yu) 德介紹,大棚分為(wei) 溫室大棚和普通大棚,他家現在有13棟大棚,其中3棟是溫室大棚,暖棚一年能收獲四茬,冷棚一年收獲三茬。“每年12月育苗,2—3月份移栽,5月第一茬蔥就上市了,一直到11月都有香蔥上市。這不,今天就要發走5000斤香蔥到安徽呢。”種植大戶於(yu) 德算著經濟賬。
“剛剛種植香蔥時貸款了20萬(wan) 元建的大棚,現在不僅(jin) 還上了貸款,還壯大了種植規模,大棚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收入三四十萬(wan) 。”返鄉(xiang) 四年來,於(yu) 德翻蓋了房子、開上了小轎車,日子越來越紅火。
張弢介紹,三裏堡子村現有各類蔬菜種植人才和技術骨幹36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成為(wei) 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去年,我們(men) 組織23名年富力強、積極向上的種植能手,參加了公主嶺市農(nong) 廣校組織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培訓,通過參觀學習(xi) ,打開了蔬菜種植的局限性,真正認識到了什麽(me) 是高科技種植。”
“今年村子裏的種植能手還參加了吉林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未來我們(men) 將讓更多的‘頭雁’拿到職稱,讓農(nong) 民成為(wei) 令人向往的職業(ye) 。”張弢說。
“‘頭雁’學習(xi) 有一個(ge) 月集中上課、一學期線上學習(xi) ,還有實地考察學習(xi) 等。”邢連寶作為(wei) 三裏堡子村第二批參加“頭雁”學習(xi) 的學員,滿是自豪,“學電商、學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還有機會(hui) 出去學習(xi) ,好!”
在香蔥育苗和拓展新品種方麵加大研究力度,開展多樣化種植內(nei) 容,繼續提升單位麵積的生產(chan) 收益;聯合相關(guan) 部門開展育苗基地建設,爭(zheng) 取做到自我繁育、自我生產(chan) ;建立健全管理方法,將香蔥種植全過程係統化、模式化、程序化……對於(yu) 未來發展,張弢計劃詳實且充滿信心,“牽牢產(chan) 業(ye) 發展這個(ge) ‘牛鼻子’,鄉(xiang) 村小產(chan) 業(ye) ,‘蔥’滿大希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