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千裏之外的傳幫帶 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發布時間:2023-11-13 10:37: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我嶽父的情況,國內(nei) 治愈率很低,幸好有您和幫扶團隊,竟然在縣級醫院搶救回來了。”10月24日,在巴林左旗人民醫院孫永波緊握主治醫生郭春海的手,哽咽致謝。

  10月初,巴林左旗北井村村民孫永波的嶽父意外受到撞擊,造成肝髒Ⅴ級破裂。在醫院幫扶的專(zhuan) 家、來自北京垂楊柳醫院的郭春海了解情況後立即組織手術,經過7個(ge) 多小時的緊張搶救,把患者從(cong) 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創造了“醫學奇跡”。

  郭春海是中組部“組團式”幫扶選派到巴林左旗的醫療特派團成員之一。自2022年,中組部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開展後,巴林左旗搶抓機遇,進一步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帶動教育、醫療、科技、農(nong) 牧等領域人才提質增量,促進幫扶工作全麵“開花結果”。

  50名幫扶隊員跨越山海來到巴林左旗,補短板強弱項,麵對麵、手把手指導,從(cong) 精準“輸血”、強化“造血”到助力“活血”,為(wei) 全麵助推教育、醫療、科技領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百年大計,教育為(wei) 本。在教育“組團式”幫扶的推動下,北京陳經綸中學與(yu) 林東(dong) 九中,北京求實職業(ye) 學校、勁鬆職業(ye) 高中與(yu) 華夏職業(ye) 學校結對,並建立團隊帶團隊,師傅帶徒弟的“傳(chuan) 幫帶”機製,通過集體(ti) 備課、隨班聽課、示範上課、評課等方式,改善了受幫扶學校的辦學條件,提升了學校師資水平。

  “從(cong) 北京學習(xi) 回來後,我就參加了全市汽車運用與(yu) 維修專(zhuan) 業(ye) 技能大賽並獲得了二等獎,這一切都要感謝黎校長。”說起幫扶教師,華夏職業(ye) 學校汽車運用與(yu) 維修專(zhuan) 業(ye) 2021級學生賈誌龍滿心感激。

  2022年北京勁鬆職業(ye) 高中副校長黎軍(jun) 來到巴林左旗,擔任華夏職業(ye) 學校校長一職。為(wei) 提高教育質量,他實施“以訓促建、以賽促建、以學促建、以課促建”工程,聘請北京市區級教研員、正高、特級教師,對技能大賽等工作給予“一對一”指導,組織優(you) 秀學生到幫扶學校進行技能學習(xi) 和國賽培訓,不僅(jin) 把對口升學率提升到100%,更是讓過去無緣獎項的學校開始在各個(ge) 賽事中鋒芒畢露。

  在2023年赤峰市中等職業(ye) 技能大賽中,華夏職業(ye) 學校獲得了一等獎1名、二等獎3名、三等獎11名的好成績。

  先進教育理念全方位提升教育教學,一流的醫療團隊圓百姓健康夢。

  走進巴林左旗人民醫院,整潔明亮的門診大廳、便民快捷的“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務實有效的運行管理……一係列的現代醫院管理改革舉(ju) 措帶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釋放著新活力。

  北京市垂楊柳醫院醫療人才“組團式”幫扶團隊長程少為(wei) 來到巴林左旗後,快速摸清了醫療衛生方麵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實施“1131”醫療質量提升行動。

  修訂巴林左旗人民醫院《章程》,完善醫師規則等醫院管理製度70餘(yu) 項;創新推行“中醫藥進臨(lin) 床服務模式”,推動皮膚美容專(zhuan) 科實現從(cong) 無到有;通過“線上+線下”模式,開展診療業(ye) 務指導220餘(yu) 次、遠程培訓109人次,大型義(yi) 診6場次等一係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推動巴林左旗人民醫院整體(ti) 醫療水平明顯提升,救治成功率達95%,轉診規範率達100%,為(wei) 地方著力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過去舍近求遠、到外地求醫問藥的群眾(zhong) ,現在都回來了。”巴林左旗人民醫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郎顯明激動地說道。

  幫扶團的足跡不僅(jin) 僅(jin) 停留在教育、醫療領域,更是活躍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

  2022年5月,25位農(nong) 業(ye) 科技專(zhuan) 家戴起草帽、擼起袖子從(cong) 實驗室走到田地裏,著眼於(yu)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線上”進行專(zhuan) 題培訓、提供谘詢服務,“線下”建立試驗基地、駐點跟進服務,累計攻克疫病防控、良種繁育、品種退化等技術難題51項,篩選引進赤笤102、龍帚2號等新品種33個(ge) ,推廣糧藥間作、林下中藥材種植、可降解地膜等先進技術14項,使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逐漸告別經驗式、粗放式種養(yang) 模式,在科學集約上不斷進步。

  “我種了14年玉米,今年在農(nong) 技專(zhuan) 家王誌強的指導下第一次嚐試高密度種植技術,平均每畝(mu) 地增產(chan) 了400斤。” 巴林左旗花加拉嘎鄉(xiang) 上三七地村種糧大戶郭玉蛟說,“2500畝(mu) 總共多收100萬(wan) 斤玉米,預計可增收100萬(wan) 元左右。”

  科技興(xing) 農(nong) ,需要專(zhuan) 業(ye) 人才,但更需要本土人才。科技特派團堅持“授魚”與(yu) “授漁”並重,共幫帶本土科技骨幹117人,培訓鄉(xiang) 土科技人才1864人次、農(nong) 牧民3000餘(yu) 人次,為(wei) 巴林左旗培養(yang) 了一支留得下、站得住、過得硬的實用型人才隊伍。

  相知無遠近,千裏夢同心。中組部“組團式”幫扶團隊奔著滿足巴林左旗各族群眾(zhong) “上好學”“看好病”“能致富”的美好向往,給當地培養(yang) 了一支支“帶不走”的本土人才隊伍,助力巴林左旗高質量發展。(記者 王塔娜)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