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網紅村”同樣能“出圈”(縱橫)
近年來,“村BA”“村超”等相繼火爆“出圈”,讓一些鄉(xiang) 村受到廣泛關(guan) 注,也引發人們(men) 思考,如何讓普通鄉(xiang) 村獲得更多發展紅利,共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網紅村”的興(xing) 起沒有特定規律,有的是先天條件“人所未有”,有的是誤打誤撞“登上熱搜”。對普通村莊而言,“網紅村”發展的思路、經驗和做法有一定借鑒意義(yi) ,但不能一味去複製粘貼,而要因地製宜、揚長補短,探尋內(nei) 在動力,走出適合自身實際、有著自身特色的發展之路。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大棋盤裏,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是重中之重。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解決(jue) 農(nong) 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一些地方的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價(jia) 值功能開發不充分,對農(nong) 民增收的貢獻有限。對這些鄉(xiang) 村而言,應更多地做好基礎工作,提高鄉(xiang) 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加大對村級產(chan) 業(ye) 經濟的打造和支持力度,在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中挖掘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實現村集體(ti) 經濟發展和村民增收的雙重目標,才能更好實現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重點是要把握“特色”。以江蘇蘇州吳江區八坼鬆花蛋為(wei) 例,傳(chuan) 統鬆花蛋加工業(ye) 受製於(yu) 粗放的生產(chan) 方式和低附加值的代工模式,與(yu) 現代產(chan) 業(ye) 相距甚遠。吳江區八坼街道一方麵在產(chan) 品轉型升級中把鬆花蛋做成產(chan) 業(ye) ,讓村民鼓起“錢袋子”,另一方麵保留部分傳(chuan) 統村落原貌、傳(chuan) 統工坊、能工巧匠手工業(ye) 態展示,把“皮蛋小鎮”打造成頗有辨識度的地方名片。這啟示我們(men) ,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延伸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鏈條,必須和當地資源稟賦緊密結合。
農(nong) 民是鄉(xiang) 村的居住者、生產(chan) 者和建設者,更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主體(t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激發農(nong) 民參與(yu) 鄉(xiang) 村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應鼓勵有條件的農(nong) 戶、家庭農(nong) 場組建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共同體(ti) ,並參與(yu) 市場化競爭(zheng) ,讓農(nong) 民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進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實現從(cong) “要我發展”到“我要發展”的轉變。如此,普通鄉(xiang) 村同樣能夠“出圈”,實現從(cong) “薄弱村”到“明星村”的蝶變。
(摘編自《新華日報》,原題為(wei) 《非“網紅”村該如何“出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