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黃河看呂梁|鞏固脫貧成果 推進鄉村振興
莽莽呂梁,黃河奔流。驅車行駛山間,道路蜿蜒,峻似千刃。不時經過的舊窯洞,訴說著這片土地曾經的貧瘠。
呂梁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呂梁英雄傳(chuan) 》將戰爭(zheng) 年代呂梁人民不畏犧牲的事跡傳(chuan) 遍大江南北;這又是一座貧困的山,囿於(yu) 惡劣的自然條件,發展掣肘繁多。
曾經擁有14個(ge)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呂梁市,是山西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集中攻堅,現行標準下5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39個(ge) 貧困村全部退出,10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數字的背後,是脫貧地區山鄉(xiang) 巨變。如何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在呂梁,馬鈴薯、食用菌、雜糧等特色產(chan) 業(ye) 基地、特色產(chan) 業(ye) 鎮、特色產(chan) 業(ye) 村在山間遍地開花;呂梁山護工、汾陽廚師、臨(lin) 縣的哥等勞務品牌拔節育穗;藝術小鎮、文旅小鎮等一批美麗(li) 鄉(xiang) 村賦予新時代新農(nong) 村發展新內(nei) 涵……強產(chan) 業(ye) 、拓就業(ye) 、興(xing) 文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生機勃勃。
夯實產(chan) 業(ye) 之基 集群發展強化鏈條
初冬的呂梁山脈,玉米秸稈被成片地堆放在田野之間,整個(ge) 色調暗沉沉的;而走進嵐縣康農(nong) 薯業(ye) 的生產(chan) 基地,有清香自泥土中撲麵而來,春的生機似乎正在孕育。
上午11點,隨著太陽高度漸上,栽種種薯的蛭石在陽光的折射下,金光閃閃。
馬鈴薯的收成,七分靠種子。“一個(ge) 土豆切成七八塊種下去,經濟實用,但時間長了容易積累病害,導致土豆產(chan) 量低。”嵐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產(chan) 業(ye) 部部長劉林權介紹說,一代土豆種植3年便需要脫毒,以保證馬鈴薯的產(chan) 量和品質。
“所謂‘脫毒’,就是除去馬鈴薯本身所帶的病毒,減少病害。”康農(nong) 薯業(ye) 負責人王秀明翻弄蛭石,一個(ge) 個(ge) 乖巧可愛的“原原種”顯露出來:“脫毒種苗經過擴繁後,再移栽定植培育,就會(hui) 長出不攜帶病毒的‘原原種’,‘原原種’種到地裏,長成‘原種’,‘原種’再下種,長成‘一級種’,供農(nong) 民種植,實現豐(feng) 產(chan) 。”
噔噔噔……隨著機器的上下震動,被放入“收獲機”的“原原種”慢慢抖落包裹“身體(ti) ”的蛭石,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袋中。
“蛭石是一種由礦物質煆燒形成的粉末狀物質,能夠起到保濕、保溫、透氣、無菌的作用。”王秀明介紹,以前兩(liang) 個(ge) 人一天能收一床種薯,在“收獲機”的助力下,兩(liang) 個(ge) 人一天就能收四床。
水肥一體(ti) 化噴灌設施、溫室係統及離地苗床等設備充分調節水、肥、氣、熱、光等諸多因素;種薯大小分離器、計數器為(wei) 收獲銷售提供了多重便利……農(nong) 業(ye) 高度的智能化與(yu) 機械化為(wei) 種薯的生長收獲創造了極佳的環境
得益於(yu) 良種繁育擴量,嵐縣及周邊縣4萬(wan) 畝(mu) 一級種薯基地共生產(chan) 一級種1.2億(yi) 斤,滿足40萬(wan) 畝(mu) 商品薯生產(chan) 用種。
種薯是馬鈴薯發展的“芯片”,是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源頭;而不斷延伸和擴展馬鈴薯產(chan) 業(ye) 的後端,才能讓更多的農(nong) 民分享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的紅利。
“沒想到這土豆宴這麽(me) 多人吃!”晌午時分,大大小小的車輛“見縫插針”,一股腦兒(er) 地湧進嵐縣土豆宴全國推廣總部的停車院。
看著窗外的熙熙攘攘的車群,“土豆宴廚娘”王秀英不自覺地加快了手裏的活計。一個(ge) 個(ge) 圓白的土豆麵團,在模具的按壓下,變成了一頂頂“小帽子”,一蒸一蘸,入口彈嫩爽滑。
近年來,嵐縣組建了土豆宴工作領導組,打造了集土豆宴研發推廣、廚師培訓、土豆宴電商培訓等功能於(yu) 一體(ti) 的土豆宴全國推廣總部,108道不重樣的菜式,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土豆盛宴。
嵐縣勞動就業(ye) 中心工作人員介紹,土豆宴的大力推廣,必將產(chan) 生連鎖、加盟、合夥(huo) 等形式的品牌性餐食店,也將促進土豆加工廠的產(chan) 業(ye) 化和規模化發展。
按照“種薯繁育擴量、基地建設提質、品牌創建知名、市場營銷創新、經濟鏈條延伸、產(chan) 業(ye) 發展融合”的發展思路,嵐縣初步形成了“土豆種—土豆花—土豆—土豆宴”全產(chan) 業(ye) 經濟鏈。在“土豆花開了”旅遊月的推動下,2022年,全縣旅遊消費收入達5000餘(yu) 萬(wan) 元。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是基礎、是重點。放眼呂梁,雜糧、紅棗(藥茶)、沙棘等八大產(chan) 業(ye) 被列入市委“985”重點產(chan) 業(ye) 鏈,深化科企融合,開展試驗示範。
截至2023年8月末,全市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ye) 120戶、市級135戶,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銷售收入220.1億(yi) 元;創建區域公用品牌3個(ge) 、功能農(nong) 產(chan) 品品牌5個(ge) 、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16個(ge) ;光伏產(chan) 業(ye) 覆蓋全市所有脫貧村,年度發電量6.48億(yi) 千瓦時,總收益1.84億(yi) 元。
擦亮就業(ye) 名片 振興(xing) 鄉(xiang) 村鍛造長板
“‘鯽魚豆腐湯’是月嫂必須會(hui) 做的一道菜。如何烹飪,湯水才能濃白?”
“湯水濃白,放鹽的時間也是有講究的……”
11月2日下午,在呂梁高級技工學校,月子餐課培訓正在進行,學員孫俊芳一邊記筆記,一邊與(yu) 老師互動。
“孩子們(men) 上大學了,自己也能閑下來,9月份的時候,就到家政公司報名做育兒(er) 師。”讓孫俊芳沒有想到的是,公司推薦自己先到市裏參加“呂梁山護工”培訓。
“呂梁山護工”,旨在幫助農(nong) 村勞動力通過掌握技能實現就業(ye) ,是呂梁脫貧攻堅的三大品牌之一,包含了養(yang) 老陪護、病患陪護、月嫂育兒(er) 嫂、家居保潔四大方麵,6所公辦院校和5所民辦學校開設了校企合作班、醫療陪護定向班等,對學員開展側(ce) 重化、專(zhuan) 業(ye) 化、封閉式培訓。
呂梁高級技工學校培訓科負責人張秀德介紹說,培訓期間,學員實行“三包五免”政策,包吃、包住、包就業(ye) ,免服裝費、體(ti) 檢費、保險費、學雜費、教材資料費,一句話,帶著自己來就夠了。
為(wei) 了保障“呂梁山護工”培訓有效果,就業(ye) 有市場,呂梁市人社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劉智平介紹,2016年6月起,呂梁相繼印發《呂梁山護工(護理)培訓就業(ye) 工作五年規劃(2016—2020)》等政策性文件,出台《呂梁山護工技能培訓提升工程行動計劃》等實施方案,通過開展標準化培訓,主動對接市場。
如今,“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ye) 工作日趨成熟,一本本自編的培訓教材應用到了課堂上,一個(ge) 個(ge) 致富的勵誌故事激勵著老區人民。
從(cong) “呂梁山護工”到“全國人大代表”,許連紅認為(wei) 是技能改變了命運。
在2023年的兩(liang) 會(hui) 上,人大代表許連紅建議,借鑒推廣“呂梁山護工”培訓就業(ye) 經驗,打造各地各具特色的護工勞務品牌;落實有關(guan) 家政人員崗前和“回爐”培訓政策,大力推進家政行業(ye) 提質擴容。
截至目前,呂梁已累計培訓50期“呂梁山護工”、近10萬(wan) 人。一個(ge) 個(ge) 圍著鍋台轉,圍著老公轉,圍著孩子轉的“三轉婆姨”,通過一技之長,走進城市,“呂梁山護工”特色勞務品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經驗做法也受到了國務院通報表彰。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有了呂梁山護工的成功先例,呂梁市實施“一縣一品牌”戰略,打造了一批地域鮮明、行業(ye) 領先、技能突出的領軍(jun) 勞務品牌。
“汾陽廚師”著力於(yu) 發展烹飪職業(ye) 教育和培訓,鼓勵和支持名師大師發揮傳(chuan) 幫帶的作用培育新人;“石樓物業(ye) 工”以持證上崗為(wei) 標準,形成了政府主導、支部引領、麵向市場、專(zhuan) 業(ye) 培訓、持證上崗的新格局;“臨(lin) 縣的哥”駕駛員培訓服務體(ti) 係則構成了一條龍本校考試係統,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推動實現農(nong) 村勞動力從(cong) “賣苦力打工”到“憑技能吃飯”的內(nei) 生性轉變。
2022年,呂梁市認定5個(ge) 市級勞務品牌,培育8個(ge) 縣級勞務品牌,打造了8個(ge) 體(ti) 現呂梁特色、市場知名度高、競爭(zheng) 優(you) 勢突出的就業(ye) 特色小鎮,共帶動就業(ye) 3萬(wan) 餘(yu) 人。
一技在身、一證在手,致富路在腳下鋪就。“十三五以來,經過我們(men) 培訓的就業(ye) 的各類護工6萬(wan) 多人,其中有40%以上是脫貧人口。技能培訓、呂梁山護工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力支撐。”劉智平說,2022年,呂梁農(nong)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18元,增長6.5%;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1145元,增長16.3%。
鐫刻文化印記 培育發展不竭動能
“地下文明看陝西,地上文明看山西。”認識山西,要從(cong) 冠絕全國的古建開始;而在山西諸多古建中,古村落燦若繁星。
一根根線條、一抹抹色彩,躍然紙上的臨(lin) 縣孫家溝村窯洞建築群蒼勁有力;一孔孔窯洞、一幅幅畫作,被藝術點亮的孫家溝村,開啟了一扇連通世界的窗口。
被列入第七批中國曆史文化名村的孫家溝村一度空心化嚴(yan) 重,而今,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已經走過四年光陰。
孫家溝村,位於(yu) 臨(lin) 縣三交鎮東(dong) 部,四麵環山,18大院和32小院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溪水南北兩(liang) 岸的盆地內(nei) 。隱於(yu) 山間的小村是如何巧借藝術而蝶變?記者進行了走訪。
20世紀80年代,國家一級美術師謝永增第一次到呂梁寫(xie) 生,便被這片土地的質樸和雄渾所震撼;2018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謝永增在孫家溝村建立了藝術館。
作為(wei) 中國首個(ge) 建立在大山裏的鄉(xiang) 村窯洞式藝術館,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建築麵積2000餘(yu) 平方米,經過修繕的古窯洞群,配以紅紙、紅燈籠進行點綴,重新煥發容光。
以藝術為(wei) 名,四麵八方的畫家和遊客湧入了孫家溝。四年間,謝永增孫家溝藝術館舉(ju) 辦各種畫展近30次,簽約美院寫(xie) 生基地近 10家,藝術推動了孫家溝的發展,促進了農(nong) 民增收,古村孫家溝“活了”。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建龍介紹說:“每年都有一二千學生來此常住寫(xie) 生,村子裏也配套發展起窯洞賓館、農(nong) 家樂(le) ,興(xing) 辦起了紅棗醋廠、散養(yang) 烏(wu) 雞場,每逢五一、國慶、春節還舉(ju) 辦係列活動,農(nong) 家樂(le) 服務業(ye) 年收入達40餘(yu) 萬(wan) 元。”
村民們(men) 也經常來這裏看畫,與(yu) 藝術不再遙遠。謝永增說:“從(cong) 百姓們(men) 對我們(men) 畫家的那份親(qin) 切感,就能感覺到他們(men) 與(yu) 文化的距離很近。”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鄉(xiang) 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xiang) 風,不僅(jin) 在於(yu) 藝術賦能,移風易俗也是關(guan) 鍵。
“婚事隻辦一天,早上吃大鍋飯,中午吃鄉(xiang) 土宴……”“提倡舉(ju) 辦追思會(hui) 代替傳(chuan) 統喪(sang) 禮,由紅白理事會(hui) 主持,村幹部介紹逝者生平……”“婚喪(sang) 事外,不得請客操辦慶生祝壽、建房喬(qiao) 遷……”
傍晚時分,在嵐縣東(dong) 村鎮東(dong) 陽澗村的村委會(hui) 議室,村幹部和村民圍坐在一起,對移風易俗村規民約的主要內(nei) 容答惑解疑。
天價(jia) 彩禮、薄養(yang) 厚葬、炫富攀比……這些陳規陋習(xi) ,曾經是群眾(zhong) 的難言之隱、心頭之痛。而今,得益於(yu) 移風易俗工作在呂梁的全麵鋪開,這個(ge) “小切口”助推了鄉(xiang) 村建設的“大文明”。
“過去一家有婚事,全村忙活,表麵風光內(nei) 心叫苦。”村民李存吉說,鄉(xiang) 親(qin) 吃流水席,少說也得二十多桌,浪費嚴(yan) 重,還欠下一大筆人情債(zhai) 。而今,婚事新辦、喪(sang) 事簡辦,有個(ge) 統一的標準,大家心裏的攀比勁兒(er) 也就降了。
方山縣開展網上移風易俗的倡議書(shu) 簽名活動,通過四項引領性活動推動移風易俗新風尚深入人心;汾陽市則實行紅白理事會(hui) “六統三定”製度並在全市推廣;交城縣開展了縣鄉(xiang) 級移風易俗示範村的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推行“紅黑綠榜”製度。
滄桑古樸的村落,因歲月的流逝而失色,也因歲月的沉澱而厚重。目前,呂梁正集中力量打造100個(ge) 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讓那些有特點、有文化、有山水、有鄉(xiang) 愁的村先活起來也火起來,而伴隨著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不斷健全,文明鄉(xiang) 風也吹到了每個(ge) 村寨,吹進了每個(ge) 群眾(zhong) 心田。
謀實策、出實招、求實效,呂梁奮力推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