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副刊 | 泉城裏,書香流傳
泉城裏,書(shu) 香流傳(chuan)
鍾 倩
“多少詩人生曆下,泉城自古是詩城。”詩城,也是名副其實的書(shu) 城。沿著古今名士的足跡前行,泉水叮咚,荷香沁脾,不經意間,你就會(hui) 沉浸在濟南這座城裏,與(yu) 聖賢們(men) “相遇”,跟詩人們(men) “對吟”。
童年裏,每到周末,我最盼望的事,就是讓父親(qin) 騎上大飛輪自行車,帶我去天橋底下的教育書(shu) 店,在裏麵一待幾個(ge) 鍾頭。那時候,父親(qin) 每月工資不高,每次隻能買(mai) 兩(liang) 本書(shu) ,但這也讓我滿足了。晌午時分,我們(men) 去館驛街吃小籠蒸包。吃完飯,父親(qin) 帶我在老街巷裏閑逛,邊走邊給我介紹街邊的曆史:曲水亭街的路大荒故居、南新街的老舍故居、縣東(dong) 巷的鞠思敏故居、鞭指巷的陳冕狀元府等。
升入中學,放了暑假,我和小夥(huo) 伴坐公交車去大觀園的東(dong) 圖書(shu) 店。那裏不僅(jin) 有豐(feng) 富的圖書(shu) ,還有一盒盒好聽的磁帶,每回去我都要細細摩挲一番,隻因囊中羞澀,看看便放下了。從(cong) 書(shu) 店出來,我們(men) 拐個(ge) 彎兒(er) ,去大明湖公園玩兒(er) ,坐在河邊,輪流分享書(shu) 中的故事,說到興(xing) 奮處,爭(zheng) 得麵紅耳赤,打碎了鷺鳥的酣夢,碧波輕輕搖晃,成為(wei) 青春歲月最珍貴的見證。受父親(qin) 的影響,我經常跟著他去中山公園,先去旁邊的市圖老館還書(shu) ,再去公園裏的舊書(shu) 攤淘書(shu) ,堪比“尋寶奇遇記”,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父親(qin) 抱回一摞摞《大眾(zhong) 電影》,我買(mai) 了一本本連環畫,愛不釋手。
有一年春天,我生病臥床。父親(qin) 一次次奔走在家和圖書(shu) 館之間,捧回一本本我心愛的圖書(shu) ,陪伴我度過最煎熬的時光。好書(shu) 就是一味中藥,止疼、治愈,給我以希望。病好了,我也誤打誤撞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
我發現,在自己生活了三十多年的這座城市,一不小心就會(hui) 與(yu) 馥鬱書(shu) 香撞個(ge) 滿襟滿懷:秦漢時期,經學大師伏生冒死壁藏《尚書(shu) 》,教之齊魯,傳(chuan) 之後世。並稱“濟南二安”的宋代文人李清照、辛棄疾,各領風騷。曾經的五龍潭畔,一代大儒周永年創建了我國第一個(ge) 公共圖書(shu) 館,積書(shu) 十萬(wan) 卷,供人免費抄閱,私家藏書(shu) “與(yu) 天下萬(wan) 世共讀之”的理念由此推廣……
近現代以來,許多名家在這片大地上留下了足跡。文脈與(yu) 泉水相映成趣,生生不息,福澤後代。用外地朋友的話說:“來到濟南這座城市,想不讀書(shu) 都很難,書(shu) 香地鐵、愛閱巴士、‘泉民悅讀’小程序,抬手掃碼就能飽覽群書(shu) !”
除了讀書(shu) 、寫(xie) 書(shu) 、講書(shu) ,我最幸運的還是結緣眾(zhong) 多愛書(shu) 人。去濟南市圖書(shu) 館新館時,我經常遇見身著製服的工人,他們(men) 在書(shu) 架前專(zhuan) 注找書(shu) ,或在自習(xi) 室伏案學習(xi) 。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我結識了快遞小哥王虎。他是九〇後,戴黑邊眼鏡,話語不多,幹起活來卻風風火火。他負責派送的臘山片區海亮業(ye) 務部位於(yu) 新館,這就使他的閱讀近水樓台。每天進出收件或送件,他腳步匆匆,利用中午時間看會(hui) 兒(er) 書(shu) ,或借幾本文學著作;到了晚上,下班後的他常常來到館內(nei) 的“夜讀空間”看書(shu) 。
時間久了,很多讀者和工作人員稱呼他“愛讀書(shu) 的小虎”。他的閱讀習(xi) 慣也影響到了家人,五歲的兒(er) 子能背誦上千首古詩。當然,像王虎這樣的快遞小哥、外賣小哥以及外來務工人員還有很多。濟南市圖書(shu) 館成立了“小哥”讀書(shu) 會(hui) ,為(wei) 他們(men) 及子女、家人提供閱讀便利,讓書(shu) 香潤澤他們(men) 的人生。
一個(ge) 人讀書(shu) 是愛好,一群人愛讀書(shu) 就是文化現象了。2011年那個(ge) 冬夜,泉城公園會(hui) 議室,一群朋友坐下來朗讀,那是“濟南周三讀書(shu) 會(hui) ”最初的模樣。慢慢地,讀書(shu) 的隊伍像滾雪球般不斷壯大,每到周三晚上,文學愛好者從(cong) 四麵八方聚到一起,有退休工人、教師、廚師、保安、按摩師,也有作家、詩人。從(cong) 白發蒼蒼的老人到稚氣未脫的孩童,他們(men) 學習(xi) 文章、分享心得,熱烈討論,堪比課堂,這一辦就是十多年。在濟南,連公交車都設立了“周三讀書(shu) 會(hui) ”提示音。讀書(shu) 會(hui) 地址幾易,但無論刮風下雨,大家雷打不動,準時赴約。
每當周末時間,濟南城裏閱讀講座、詩歌朗誦、讀書(shu) 會(hui) 、散文家沙龍等活動應接不暇。身邊的朋友提前做好攻略,帶著孩子“趕場”,穿越大半個(ge) 城市,隻為(wei) 給心靈尋覓一片沃土。今年盛夏,全國書(shu) 博會(hui) 再次“落戶”濟南,成為(wei) 市民群眾(zhong) 的閱讀盛會(hui) 。
好友告訴我,他家門口新建了一家“泉城書(shu) 房”,去那裏閱讀、休憩兩(liang) 不誤。在濟南,星羅棋布的泉城書(shu) 房,如熠熠星辰,點亮無數人的夢想,讓“詩與(yu) 遠方”變得觸手可及。
看得見一城山色,聽得見泉水叮咚,聞得見滿城書(shu) 香。這正是我的鄉(xiang) 愁——每座城市都是一本無字的大書(shu) 。詩書(shu) 綿延傳(chuan) 萬(wan) 家,久而久之,書(shu) 香也如一眼清泉,在濟南大地上詩意地流淌。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5日 第 20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