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吳釗談古琴文化傳承:創新須以守正為前提

發布時間:2023-11-15 16:21: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11月15日電(劉心羽)“正確傳(chuan) 承古琴文化,要以守正為(wei) 前提去創新。”14日,88歲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音樂(le) 史家吳釗在重慶大學開講《古琴藝術與(yu) 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並現場用不同方法演奏古琴曲《良宵引》,對比分析古琴獨有的吟猱技法及其傳(chuan) 承要旨。

  吳釗師從(cong) 查阜西、吳景略等古琴大家,後入中央音樂(le) 學院民族音樂(le) 研究所,師從(cong) 音樂(le) 史家楊蔭瀏研究中國音樂(le) 史,現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縱觀古琴文化數千年曆史,吳釗講到,古琴居“琴棋書(shu) 畫”四藝之首,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shu) ”之說,是國樂(le) 之精粹。從(cong) 先秦到魏晉、唐前,古琴追求氣勢和力度,以《廣陵散》《胡笳十八拍》為(wei) 代表;中唐以後,儒、道、禪文化對古琴音樂(le) 影響深遠,明朝虞山派創始人嚴(yan) 天池每日必行四事——彈琴、寫(xie) 詩、書(shu) 法、坐禪,可見禪文化對古琴影響;明萬(wan) 曆年間徐上瀛的《溪山琴況》中“明心見性”、“神遊氣化”等論述也充分體(ti) 現這一影響。“古琴文化追求人內(nei) 心情感變化,刻畫人內(nei) 心世界,後期更追求韻味。”作為(wei) 古代精英文化的琴樂(le) 而言,如果說早期的氣勢與(yu) 力度雖然奔放誘人,畢竟有點外在;那麽(me) 後期對意境、情趣與(yu) 韻味的刻意追求,貌似平淡卻更加內(nei) 在深刻。

  吳釗認為(wei) ,古琴音有“金石之聲”,散音厚實,按音餘(yu) 韻悠長;要有“靜美”,演奏環境安靜,演奏者心情平靜;講究“清麗(li) ”,清即不能有混響,麗(li) 則是雅之美。講解中,吳釗強調了習(xi) 琴者研究古琴譜和學習(x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性,“古人沒有手機錄像機,減字譜就是錄像工具,記錄了演奏過程。”“彈古曲要盡量原汁原味去傳(chuan) 承,要了解不同時代的文化和審美風格。”“古琴音樂(le) 追求意象而非具象,意象很難表現,取決(jue) 於(yu) 是否真正了解中國審美。”

  《良宵引》為(wei) 虞山派代表作。“琴曲雖小,彈好卻不簡單,每個(ge) 音都要處理得十分講究,不然就是粗陋拙劣,要把對樂(le) 曲和文化的理解運用到演奏中。”吳釗現場兩(liang) 次演奏《良宵引》,首次有豐(feng) 富的傳(chuan) 統吟猱技法,第二次僅(jin) 保留旋律框架,讓聽眾(zhong) 在比較中理解同一首古曲的表現差異、如何正確傳(chuan) 承古琴文化。

  “很希望年輕一代接班。有高校已開設了古琴通識課,學生習(xi) 琴有學分。喜歡琴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men) 想法多,也有一些大膽試驗,包括與(yu) 詩詞等文化元素一起開展活動,也是很好的傳(chuan) 承方式,都可以嚐試。”吳釗以自己最喜歡的曲目之一《憶故人》舉(ju) 例,“我的老師吳景略先生在技術上有特殊處理的地方,我對這些處理始終保持不變,但在某些演奏中有時情感更濃烈些,這就是我的創新。不能改得麵目全非,要在保留原曲精華基礎上加上自身情感創新。”

  據悉,吳釗著述的《中國音樂(le) 史·圖典版》由重慶出版社出版,該書(shu) 以考古出土的樂(le) 器、陶俑、器物,以及存世樂(le) 器、壁畫、繪畫、雕塑、書(shu) 籍等為(wei) 研究對象,通過30萬(wan) 字、700多幅圖片、80多條音頻,從(cong) 音樂(le) 圖像學角度展現了中國古代音樂(le) 近一萬(wan) 年發展的曆史脈絡、內(nei) 在邏輯和精彩細節,並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聽到出土樂(le) 器等演奏的珍貴錄音,是第一本有聲音的中國音樂(le) 史。為(wei) 完成這部著作,除考證典籍、研究文物外,吳釗還無數次前往考古現場、西南邊陲,深入實地調查研究、開展田野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據重慶出版社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該書(shu) 融媒體(ti) 雙語本正在編輯中。(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