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生“溫度”標注幸福“刻度”
利民之事,絲(si) 發必興(xing) 。近年來,通遼市以群眾(zhong) 滿意為(wei) 目標,立足“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著力夯實“老有所養(yang) ”服務基礎、提高“弱有所扶”服務能力,持續推進社會(hui) 幫扶體(ti) 係建設,及時回應群眾(zhong) 新需求、新期待,真正把群眾(zhong) 安居樂(le) 業(ye) 、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落到行動上。
暖民心 基本兜底保障堅實有力
翻閱通遼市厚重的社會(hui) 救助台賬,一串串數字,一個(ge) 個(ge) 事例,宛若跳動的音符,生動譜寫(xie) 了一曲曲令人難以忘懷的民生讚歌。
“感謝黨(dang) 、感謝民政部門對我們(men) 家的幫助,讓我這4個(ge) 孫子都能吃飽飯,有學上。”77歲的低保戶高大爺激動地說。家住霍林郭勒市沙爾呼熱街道的低保戶高大爺,兒(er) 媳因重病去世,兒(er) 子失聯,獨自撫養(yang) 4個(ge) 孫子,4個(ge) 孩子均處於(yu) 輟學狀態。霍林郭勒市民政局在對重點群體(ti) 開展“地毯式”摸排中,發現了高大爺一家的困境,隨即聯係教育部門及時解決(jue) 孩子的教育問題,並按照分層分類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建設將4個(ge) 孩子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根據臨(lin) 時救助主動發現機製給予高大爺一家臨(lin) 時救助補助金13405元。
同樣受到幫助的還有生活在開魯縣的穆大爺,今年1月份,穆大爺身患重病,醫療支出較大,他和老伴無固定收入。開魯縣黑龍壩鎮民政辦通過與(yu) 醫保合作醫療報銷窗口聯動,了解到穆大爺的情況,第一時間將穆大爺按照“單人保”政策納入低保。6月,結合穆大爺家醫療剛性支出較大、後續治療費用較高等因素,縣民政局又給穆大爺發放了9600元的臨(lin) 時救助金。黑龍壩鎮民政辦還與(yu) 相關(guan) 部門對接,將穆大爺家納入突發嚴(yan) 重困難戶範圍,落實相應救助政策。
2023年,通遼市城鄉(xiang) 低保基本生活補助標準分別按3%和7%的比例提標。目前,全市現有城鄉(xiang) 低保對象17.62萬(wan) 人、城鄉(xiang) 特困人員12757人。前10個(ge) 月,通遼市累計發放各類困難群眾(zhong) 救助補助資金8.26億(yi) 元。累計實施臨(lin) 時救助1.2萬(wan) 人次,發放臨(lin) 時救助資金3705萬(wan) 元,其中,因水災實施臨(lin) 時救助4855人次,發放臨(lin) 時救助資金777.6萬(wan) 元。
“我們(men) 建立健全了社會(hui) 救助主動發現機製,選優(you) 配齊嘎查村(社區)社會(hui) 救助協理員,構建縣、鎮、村三級困難群眾(zhong) 主動發現網絡。”通遼市民政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趙長勇介紹,“通過采取‘鐵腳板+大數據’的方式,民政部門組織蘇木鄉(xiang) 鎮(街道)民政辦工作人員、嘎查村(社區)社會(hui) 救助協理員、政府購買(mai) 社會(hui) 救助服務第三方力量等,全麵摸排困難群眾(zhong) 。每周調度統計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上的群眾(zhong) 自主申報情況,對線下線上摸排情況分類建檔、因戶施策,確保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兜底保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民政工作關(guan) 係民生、連著民心。殘疾人,是一個(ge) 特殊困難群體(ti) ,需要格外關(guan) 注、格外關(guan) 心。通遼市全麵落實殘疾人“兩(liang) 項補貼”製度,截至目前,全市享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41677人,重度殘疾人生活補貼43449人,發放資金8358萬(wan) 元。同時,該市積極深入推進全區社會(hui) 救助擴圍增效攻堅月行動,擴大社會(hui) 救助補助範圍,讓困難群眾(zhong) 切實享受到發展紅利,把愛民、為(wei) 民、惠民真正落到實處。
惠民生 托穩“一老一小”幸福生活
繼續翻看民生答卷,“一老一小”引人注目。如何讓他們(men) 切實得到保障,確保老有所養(yang) 、幼有所育?這成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的熱點。
如何讓每一位老人有尊嚴(yan) 地安度晚年,不僅(jin) 是家庭的責任,也是國家和社會(hui) 麵臨(lin) 的重大課題。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趨勢的加劇,養(yang) 老服務需求愈來愈迫切。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liang) 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這是美麗(li) 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優(you) 美的歌聲、激昂的樂(le) 器聲從(cong) 社區音樂(le) 室傳(chuan) 來。在通遼經濟技術開發區龍興(xing) 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內(nei) ,這樣的歡歌笑語天天上演。走進服務站,日間照料室、棋牌室、音樂(le) 排練室、理療區都坐滿了老年人,或是三五成群在打撲克下象棋,或是躺在理療椅上說些家長裏短。
龍興(xing) 社區居住人口較為(wei) 密集,轄區老年人群康複理療、健康護理、居家養(yang) 老等需求較大。在龍興(xing) 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各種功能室一應俱全。服務站除提供站內(nei) 服務外,還結合居民需求,提供上門送餐、巡診、康複護理等服務,有效解決(jue) 了行動不便老人的各類生活難題。龍興(xing) 社區檀香灣小區居民王興(xing) 之前段時間意外摔傷(shang) ,由於(yu) 兒(er) 女不在身邊,老伴又患有腦梗,做飯、身體(ti) 複查都成了問題,於(yu) 是便聯係了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尋求上門服務。“社區服務站真的幫了我的大忙,我摔著了,服務站來車送我去醫院,上門洗衣服、做早餐、打掃衛生可細心了!”王興(xing) 之說。
龍興(xing) 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站位於(yu) 龍興(xing) 世紀城小區,內(nei) 設老年營養(yang) 餐廳、健康評估中心、書(shu) 畫室、舞蹈音樂(le) 多功能廳、中醫保健室、日間休息室、健康體(ti) 驗中心等適老化休息、娛樂(le) 以及興(xing) 趣提升空間設施,作為(wei) 傳(chuan) 統家庭養(yang) 老與(yu) 機構養(yang) 老之間的有效補充,這裏不僅(jin) 能夠為(wei) 小區老年居民提供常規的居家養(yang) 老、日間照料服務,也能為(wei) 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家庭病床、康複訓練、心理診療等深度服務。“接下來,龍興(xing) 社區會(hui) 繼續攜手養(yang) 老服務站做好為(wei) 老服務,還會(hui) 增設一些為(wei) 老服務的器具,定期對轄區內(nei) 的半失能、失能、空巢以及獨居的老年人上門進行慰問和關(guan) 懷,關(guan) 心他們(men) 的身體(ti) 狀況及生活狀況,托起老人們(men) 的幸福晚年。”龍興(xing) 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社區主任鄧孟佳說。
“老有所養(yang) ”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環。一組數據穩民心:截至目前,通遼市共有各類養(yang) 老服務機構(指常年有老年人居住服務處所)184所,其中公辦養(yang) 老機構25所、公建民營養(yang) 老機構10所、社會(hui) 辦養(yang) 老機構63所、民辦公助4所、農(nong) 村牧區幸福互助院82個(ge) ;另外已建成城鎮社區居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站)80個(ge) 、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7個(ge) ;農(nong) 村牧區養(yang) 老服務中心50個(ge) 、嘎查村級養(yang) 老服務站378個(ge) 。
兒(er) 童利益無小事。黨(dang) 的二十大以來,在自治區民政廳的關(guan) 心指導下,通遼市堅持“兒(er) 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建立健全特殊困境兒(er) 童關(guan) 愛服務保障機製,“家庭盡責、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聯動、社會(hui) 參與(yu) 、共同關(guan) 愛”的兒(er) 童福利工作新格局逐步建立,全市困境兒(er) 童關(guan) 愛保護水平穩步提升。
9月,科爾沁區民政局接到科爾沁區解放小學反饋的信息:在該小學就讀的一名五年級學生其母親(qin) 在暑期死亡,父親(qin) 因突發疾病在醫院重症監護室,又聯係不到其他監護人,現無人照料。接到信息後,科爾沁區民政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將情況反饋給學生戶籍地紅星街道,並指導紅星街道盡快調查了解具體(ti) 情況,查找其他近親(qin) 屬及監護人。同時,協調通遼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和通遼市兒(er) 童福利院妥善安置該學生。在調查了解具體(ti) 情況後,科爾沁區民政局研究決(jue) 定將該學生納入事實無人撫養(yang) 兒(er) 童救助保障範圍,並聯合通遼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安置在通遼市兒(er) 童福利院集中供養(yang) 。
通遼市引入專(zhuan) 業(ye) 社工參與(yu) 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采取實地走訪、逐戶排查、逐項比對的方式,對全市孤兒(er) 、事實無人撫養(yang) 兒(er) 童等情況進行了仔細排查。經摸排,全市共有孤兒(er) 、事實無人撫養(yang) 兒(er) 童663人,其中集中供養(yang) 30人、分散供養(yang) 633人,目前全市已配備110名鄉(xiang) 鎮(街道)兒(er) 童督導員和2356名村(社區)兒(er) 童主任。
聚民力 基層社區治理凸顯成效
科爾沁區明仁街道露天社區地處科爾沁區中心城區,屬於(yu) 商居混合性社區,共有居民小區16個(ge) 、居民1078戶、2056人,其中無物業(ye) 管理小區15個(ge) 。
天王南區建於(yu) 2001年,共有兩(liang) 棟樓,90戶居民,2009年物業(ye) 公司撤出,小區成了“棄管樓”。同時,隨著居民房屋買(mai) 賣,原住戶隻剩下了十幾戶,其餘(yu) 都成了出租屋或群租屋。因毗鄰兩(liang) 所小學,再加上緊鄰幾大商業(ye) 街,天王南區形成了商居混住的複雜局麵,人員流動性大,車輛隨便進出,胡亂(luan) 停放。而且小區基礎設施無人維護、日漸陳舊,管道老化,路麵破損,外牆剝落,冬天屋裏溫度僅(jin) 有十幾度,加上門前一排飯店商鋪,下水管道不時淤堵、反水,居民抱怨,環境堪憂。針對這種情況,結合實際,建立社區黨(dang) 支部+樓院黨(dang) 小組+業(ye) 主委員會(hui) +樓棟黨(dang) 員的“四級共治”模式,以黨(dang) 員帶動單元、以單元帶動樓棟、以樓棟帶動小區,積極開展“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實踐活動,整合多方資源,加大治理力度,讓社區麵貌煥然一新。
“4+4”居民自治模式將黨(dang) 組織鏈條由社區延伸到小區,實現了黨(dang) 的領導末端覆蓋。小區居民有了“主心骨”,小區治理由“群龍無首”到“核心引領”,小區建設從(cong) “簡單粗放”到“精準精細”,居民支持、配合、參與(yu) 社區治理的自覺性空前高漲,對黨(dang) 的感情進一步加深,基層治理的“最後一公裏”變成服務群眾(zhong) 的“最美零距離”。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市民的家園和黨(dang) 在基層工作中的基礎。目前,全市已有17個(ge) 嘎查村被命名為(wei) 第三批“內(nei) 蒙古自治區民主法治示範嘎查村(社區)”;科爾沁區紅星街道新立屯村和科左中旗保康鎮六合屯村被確定為(wei) 全國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試點;經濟技術開發區探索的黨(dang) 建引領社會(hui) 治理和便民服務入選自治區第一批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建設試點;紮魯特旗探索的社區黨(dang) 委、居委、業(ye) 委、物業(ye) “三委+物業(ye) 聯動”社區物業(ye) 管理機製入選自治區第二批社區治理創新實驗建設試點。同時,通遼市積極開展“五社聯動”助力社區治理試點工作,目前,全市110個(ge) 蘇木鄉(xiang) 鎮(街道)已全部建成社會(hui) 工作站並開展服務,全市社會(hui) 工作職業(ye) 水平考試通過人數累計達947人,全市社區社會(hui) 組織605家,年初以來累計提供各類誌願服務近千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