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點讚濱州濱城區:讓社區居民“幸福底色”更足

發布時間:2023-11-16 14:3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山東(dong) 省濱州市濱城區堅持黨(dang) 建引領,完善基層治理模式

  讓社區居民“幸福底色”更足

  本報記者 李 蕊 王 者

  

  濱城區彭李街道學府社區誌願者在向居民講解防範養(yang) 老詐騙知識。李 默 任增亮攝影報道

  步入山東(dong) 省濱州市濱城區市中街道文匯社區未來小區,剛鋪設的柏油馬路筆直整潔,路旁的綠植鬱鬱蔥蔥,粉刷一新的住宅樓在暖陽映襯下分外溫馨。“小區居住品質提升,離不開黨(dang) 建引領!”居民孫洪業(ye) 說。

  近年來,濱城區突出黨(dang) 建引領,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新方式,依托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為(wei) 社區治理賦能,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升。

  城市更新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黨(dang) 員成為(wei) 解決(jue) 困難的主要力量”

  幾年前,未來小區還是另一番景象,住宅樓牆皮脫落嚴(yan) 重,路麵坑坑窪窪。環境髒亂(luan) 差,居民之間也不團結。

  2020年秋天,濱城區推動城市更新工作,未來小區作為(wei) 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入選。改造之初,文匯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張寶然把小區居民召集到一塊,聽聽大家的意見:“這麽(me) 老舊的小區怎麽(me) 改?”“改造會(hui) 不會(hui) 給我們(men) 生活帶來麻煩?”

  更新住宅樓外牆保溫層時,居民蘇榮英不肯拆除窗戶上的防盜網,施工一度陷入停滯。張寶然找到孫洪業(ye) ,“老孫,你在咱小區住了30多年,又是老黨(dang) 員,與(yu) 居民都很熟悉,去做做工作唄?”

  “那成,我去勸勸。”孫洪業(ye) 一口答應。

  第二天,孫洪業(ye) 敲開了蘇榮英家的門。“小區改造,受益的是每家每戶,你為(wei) 小區作貢獻,大家都念你的好……”通過孫洪業(ye) 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蘇榮英拆掉防盜網,改造得以繼續進行。

  此後,孫洪業(ye) 聯合小區幾名老黨(dang) 員對小區黨(dang) 員人數進行統計摸底,梳理出61名黨(dang) 員的信息。在社區黨(dang) 委的組織下,依托小區網格建立黨(dang) 支部,由孫洪業(ye) 擔任網格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全體(ti) 黨(dang) 員分為(wei) 9個(ge) 黨(dang) 小組,通過黨(dang) 員匯總居民的問題與(yu) 訴求。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黨(dang) 員成為(wei) 解決(jue) 困難的主要力量,黨(dang) 員帶頭,小區居民協同配合,大到施工時間進程,小到協調水電使用,小區居民的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改造工作有序推進。”張寶然說。

  近年來,濱城區積極探索黨(dang) 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的有效路徑,在全區882個(ge) 小區全部建立網格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極大地推動了社區治理。

  共商共治

  “搭建調解議事平台,居民參與(yu) 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更高了”

  鄭豔芳是未來小區的老黨(dang) 員,作為(wei) 小區的誌願者,每周一和周五下午,她會(hui) 在小區的紅色家園服務站,為(wei) 小區居民縫補衣服。

  去年,未來小區通過“社區黨(dang) 委—網格黨(dang) 支部—樓道黨(dang) 小組”三級組織網絡體(ti) 係組建“陽光使者”誌願團隊,發動黨(dang) 員誌願者積極參與(yu) ,並吸引小區熱心居民加入,為(wei) 小區治理提供常態化誌願服務、環境維護等。

  “有了誌願者,為(wei) 老年人理發、幫居民找個(ge) 跳舞場所這些事都能得到解決(jue) 。”居民吳鳳美滿意地說,“前幾天我們(men) 樓棟管道漏水都是誌願者給修好的呢,比以前生活方便多了。”

  在提供誌願服務的基礎上,“陽光使者”誌願團隊常態化開展入戶走訪、調解矛盾糾紛等工作,帶動小區居民共同參與(yu) 社區治理。

  一個(ge) 周六下午,小區紅色議事廳裏,未來小區居民代表、黨(dang) 員代表坐到了一起。前段時間,部分小區居民通過“陽光使者”向小區網格黨(dang) 支部反映,不少住戶在樓道中堆放雜物、垃圾,有消防隱患。網格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王淑蘭(lan) 便召集居民代表來到紅色議事廳共同協商。大家一起製定了樓道公約,讓居民限期清理自家樓道裏的物品,樓道亂(luan) 堆放的現象有所改善。“黨(dang) 組織統一領導,搭建調解議事平台,居民參與(yu) 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更高了,鄰裏關(guan) 係越來越和諧。”王淑蘭(lan) 說。

  為(wei) 提高群眾(zhong) 滿意度,濱城區彭李街道富安社區萬(wan) 隆小區組建“幸福紅管家”黨(dang) 員誌願服務隊,對年內(nei) 擬辦理的事項進行公開承諾,並製作公示牌在小區張貼,接受監督;市西街道欣民社區濱州學院東(dong) 宿舍網格黨(dang) 支部組建“銀齡先鋒”隊伍,小區老黨(dang) 員主動加入小區治理隊伍……今年以來,濱城區招募4582名“陽光使者”對城區所有居民小區開展走訪,解決(jue) 民生訴求2680餘(yu) 件。全區已建網格黨(dang) 群服務站660處,覆蓋率90%以上,將服務進一步延伸到居民家門口。

  精細服務

  “一葷一素加上一湯,才10塊錢,俺天天來長者食堂吃飯”

  “宋姐,您來啦!今天吃雞腿、菠菜炒豆腐還有白菜燉肉。”打招呼的工夫,宋聯娥的飯盒中已盛滿熱騰騰的飯菜。

  “一葷一素加上一湯,才10塊錢,俺天天來長者食堂吃飯。”宋聯娥在一旁的餐桌坐好,開始享用午餐。

  未來小區共有居民852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兩(liang) 成。

  網格黨(dang) 支部成員劉衛紅了解到,個(ge) 別獨居老人中午吃飯常常隻能對付一口,他們(men) 希望社區能夠建立一座食堂。劉衛紅將這些想法整理後反映給了小區網格黨(dang) 支部與(yu) 社區黨(dang) 委。

  經商議,社區黨(dang) 委與(yu) 小區網格黨(dang) 支部決(jue) 定在小區內(nei) 開辦長者食堂方便老人就餐。張寶然帶領社區黨(dang) 員勘察場地,最終選擇兩(liang) 間閑置的儲(chu) 藏室,將其改造為(wei) 食堂。王淑蘭(lan) 組建誌願者隊伍,承擔食堂打飯、刷碗等工作,並為(wei) 行動不便的老人、殘障人士提供上門送餐服務。

  “老人的吃飯問題解決(jue) 了,青年人的就業(ye) 問題也要想辦法。”文匯社區黨(dang) 委牽頭在未來小區建立手工業(ye) 合作社,引入轄區服裝生產(chan) 企業(ye) ,居民得以靈活就業(ye) ,實現“居家、顧家、養(yang) 家”三不誤。合作社建立至今,共輻射帶動轄區110多人次參與(yu) ,人均月增收2000多元。

  截至目前,濱城區共建立文匯社區、彩虹湖社區等11處城市社區合作社“微工廠”,帶動1000餘(yu) 名社區居民實現家門口就業(ye) ;在老年人集中的老舊小區,增設醫療便民服務點180處,長者食堂、日間照料中心6處,為(wei) 老年人提供居家養(yang) 老服務;積極引入社會(hui) 力量,設置托育服務點,建設兒(er) 童友好型小區。

  “這些實打實的舉(ju) 措讓社區變成一個(ge) 和諧幸福的大家庭,走出了一條社區治理的新路子。”濱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一鳴介紹,濱城區將繼續推進黨(dang) 群服務陣地服務升級,讓社區居民的“幸福底色”更足。

  《 人民日報 》( 2023年11月16日 第 11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