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帶得走”的鄉村文化能“出圈”(縱橫)

發布時間:2023-11-16 15:03:00來源: 人民日報

  天津市西青區楊柳青鎮白灘寺村,傳(chuan) 統文化研學基地內(nei) ,孩子們(men) 正圍著幾位手藝人,觀看各類非遺展示。20米長的剪紙長卷、方寸葉片上雕出的萬(wan) 千造型、瓷瓶上粉潤柔和的色彩等,無不在向人們(men) 訴說著這個(ge) 百年老村的文化底蘊。

  文化成為(wei) 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能留住曆史文脈,也能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創造更多可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靠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有特色,發展才有活力。特色從(cong) 何而來?“想‘出圈’,要靠文化產(chan) 業(ye) 。”白灘寺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王廣宇回答得很幹脆。依托傳(chuan) 承的非遺技藝,白灘寺村與(yu) 天津市民俗文化藝術協會(hui) 合作,利用村裏2000多平方米的閑置廠房建起研學基地,形成“傳(chuan) 統研學+農(nong) 事體(ti) 驗+農(nong) 家樂(le) ”旅遊路線,走出一條“特而精”的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鄉(xiang) 村文化滲透在村民生活的方方麵麵,是一個(ge) 村子最具辨識度的名片。村名的背後,可能藏著一代代人的故事;村莊的建築布局、生產(chan) 方式,彰顯著先祖生存的智慧。深挖文化資源,提煉出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創造性地融入鄉(xiang) 村農(nong) 文旅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中,能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chan) 業(ye) 名片,激發鄉(xiang) 村發展的活力。

  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就要從(cong) 文化的視角看產(chan) 業(ye) 。所謂“高興(xing) 而來,滿載而歸”,遊客帶走的是物質產(chan) 品,更是精神體(ti) 驗。天津市薊州區小穿芳峪村與(yu) “津門老字號”漁陽酒業(ye) 合作,複興(xing) “小穿燒鍋酒”品牌,為(wei) 傳(chuan) 統品牌尋找現代載體(ti) ,把傳(chuan) 統民俗傳(chuan) 承下去。找準文化與(yu) 產(chan) 業(ye) 的結合點,在保留鄉(xiang) 村文化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開發土特產(chan) 和其他文旅供給,有利於(yu) 激活鄉(xiang) 土文化的生命力,讓文化產(chan) 業(ye) 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增長點。

  當然,如果沒有豐(feng) 富的產(chan) 業(ye) 形式,文化也很難成為(wei) 大產(chan) 業(ye) 。所以,加強文化與(yu) 產(chan) 業(ye) 融合,也要換個(ge) 角度,從(cong) 產(chan) 業(ye) 的視角看文化。在研學基地,手藝人的“指尖技藝”轉化為(wei) “指尖經濟”,孩子們(men) 對感興(xing) 趣的非遺技藝,不僅(jin) 能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能動手操作、親(qin) 身體(ti) 驗,文化成為(wei) “帶得走”的產(chan) 品。發掘文化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費新模式,打造更多文旅融合精品和獨具魅力的文化旅遊項目,鄉(xiang) 村文化就能更好滿足人們(men) 的期待。

  文化是鄉(xiang) 村的“魂”,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軟實力”和內(nei) 生動力。傳(chuan) 承好文化,帶動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以曆史記憶和文化脈絡托起更多人的詩和遠方,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將走得更穩更好。

  (摘編自《天津日報》)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